何成功
[摘 要]数学是初中的一门主课程,在初中的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新课改对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断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把初中数学的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具体情况相结合,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文通过对影响数学有效性的因素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对提高数学课堂有效性的策略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初中数学 教学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320025
打造一个高效的课堂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与习惯的培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合理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去引导学生学习数学,从而提高数学课堂的有效性.
一、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
1.教师的教学方式
在中考这个大环境的影响下,为了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多数的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都使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一味地把书本中的知识硬塞给学生.学生对上一个知识点还未完全理解就开始讲解下一个知识点.因为学生对前面的知识还没有完全掌握而无法与后面的知识相连接,因此在学习中无法跟上教师的教学节奏,从而导致课堂效率越来越低.
2.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方法只局限于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式教学.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常会觉得枯燥无味、容易走神,对数学的学习热情不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更是关系到一门课程是否可以得到高效率的保障.如果学生缺乏学习的动力,而教师又无法让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充满兴趣,那么,学生更是无法提高数学学习的效率,使课堂教学效率提高也将成空话.
二、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性的策略
1.分散课本重点,分类讲解难点
教师在进行教学之前,首先要对课本中的重点与难点有一个宏观的把握.在课堂教学的时候把重点分散开来讲解,减少学生的学习压力.对学生提出的难点进行集中讲解,并对知识点进行分类,引导学生记忆.比如七年级上册中《解一元一次方程式》和《几何图形》里面有很多难点.如果教师刚讲完《解一元一次方程式》这一章,又马上开始讲《几何图形》,在学生刚学习完《解一元一次方程式》、对里面有难度的知识点尚未完全消化的情况下,教师马上又抛出一个难点,学生会觉得学习压力过大,遇到的困难太多,从而导致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降低.因此,教师在讲完《解一元一次方程式》后可以对里面的难点做一个总的归纳,让学生对《解一元一次方程式》的内容有一个大致的把握,让数学变得容易理解.
2.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教师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只是一个引导者.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数学的学习之中,提高学习意识.比如,七年级教师在给学生讲解《几何图形》这一章时,可以先让学生创建小组,由小组制作一个几何图形,并要求每个小组制作的图形都不能与其他小组做的图形重复.引导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对教学的内容进行思考,对所学的知识加以运用,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培养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数学的学习之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不管是在任何的教学中都是最主要的因素.因此,在数学的教学中更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想要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忽视.比如八年级的教师在教学《三角形》时可以给学生带来一些三角形的东西,如三角饼干、三角形的头饰,三角形的相框等物品,然后让学生讨论为什么三角形的三个角加起来等于180°,为什么要把物品设计成三角形?等问题,引导学生把对生活中物品的兴趣转移到课堂中来.待学生讨论完毕后教师可小结说明:把物品设计成三角形不仅美观,而且三角形非常坚固,在建造的过程中节约材料,可以降低建造成本等.让学生通过结合生活中的物品学习后对三角形的认识更加深入,对数学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4.利用多媒体实现情境教学
数学本身是一门很抽象的课程,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了相应的数学知识后对数学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书本的理论上,很难做到与生活真正结合.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利用多媒体创设一些情境教学,让理论与实际相互结合,能更好地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比如,七年级的教师在教学《相交线与平行线》时,可以先在课堂上讲述平行线的概念,播放一些高铁运行的视频片段给学生观看,引导学生思考:铁路轨道的两边为什么永远都不会相交等问题,利用多媒体的情境教学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数学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数学的学习应该充分地发挥课堂上的优势,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达到一定的效率.只有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不断总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责任编辑 黄桂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