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制造业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研究

2015-05-30 23:31武剑
2015年12期
关键词:规模经济技术进步

武剑

摘 要: 本文从产业内贸易的视角对中日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运用面板数据利用实证的方法对影响中日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的因素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产业内贸易;技术进步;人均GDP;规模经济

一、引言

自2001年我国加入WTO以来,我国与世界接轨、融入世界经济的步伐越来越快。作为亚洲最重要的两个经济体,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和日本便展开了贸易往来。随着中日两国开放程度不断加深,贸易往来日益频繁。据统计,1972年中日双边贸易额仅有104亿美元,2001年达到了8772亿美元。近年来双边贸易更是日益密切,2013年中日贸易总额达到31255亿美元,可见随着中日两国开放程度不断加深,贸易往来日益频繁。当前,制造业作为我国经 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伴随日益密切的中日贸易往来,研究中日制成品产业内贸易就显得尤为重要。

产业内贸易是国 际贸易过程中的新贸易活动,根据许多学者对产业内贸易理论和实证的研究,充分证实了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对规模经济及产品差异化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提升都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不仅可以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还可以优化我国对外贸易结构,从而实现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因此,加强对产业内贸易的研究有着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中日制造业产业内贸易实证分析

1.中日制造业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分析

总结学者关于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的各种主要观点,本文以人均GDP差异、规模经济、技术进步及贸易不均衡为中日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其中人均GDP差异用中日两国GDP差额与其GDP之和的比值(AGDP)表示;规模经济用市场规模(SI)即中日两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算术平均来衡量;技术进步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制成品出口比重(TP)这一指标来衡量;贸易不平衡采用两国双边贸易差额占两国双边贸易额的比重(TB)来体现。

2. 数据选取

本文采用SITC1分位数据进行计算,数据均来自UN COMTRADE统计数据库。产业分类以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第3次修订标准 (SITC Rev3)为基础,将分类号前5个数字相同的商品作为同类商品,前5位数字相同的商品的双向贸易额作为产业内贸易额。人均GDP及规模经济所采用的GDP相关数据根据世界银行数据计算,技术进步因素所需的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额、工业制成品出口额数据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4》计算而来。

3、模型构建及检验

(1)模型的构建

基于以上对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下面从实证角度来考察中日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建立模型①:

lnY=28.30-5.07lnAGDP-0.33lnSI+1.65lnTP-0.08lnTB ①

(2)模型①平稳性检验

由于所用数据为时间序列数据,因此首先进行平稳性检验,采用单位根检验进行平稳性的统计量检验。

根据ADF检验结果得出,变量AGDP、SI和TP为二阶单整,说明产业内贸易与人均GDP、规模经济和技术进步之间有长期平稳性,可能存在协整关系,而变量TB与其他变量不同阶单整。

(3)模型①作回归分析:

从经济意义上看,本文假定SI的影响为正相关,回归结果不符合假设。根据对模型①的回归分析得出,虽然模型R2值较好,但AGDP、SI和TB的P值都较大,显然不能通过显著项检验,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因此,采用逐步回归法对模型进行修正,修正过程表明变量TP的一元线性回归方程拟合效果最好,二元回归结果表明变量AGDP和TP的拟合度最好。因此,剔除SI和TB两个变量,选AGDP和TP两个变量进行考 察。

(4)模型修正及检验

经过修正,得回归模型②:

lnY=19.16-3.69lnAGDP+1.43lnTP ②

由上文可知模型②各变量均二阶平稳,可能存在协整关系,因此通过残差单位根检验,对模型②进行协整检验。

经过检验,残差序列 通过检验(检验形式为含截距项但不含时间趋势项,滞后阶数为0),是平稳的,进而说明修正模型各变量存在协整。

从经济意义上看,各变量的符号与假设一致。对模型②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得出,F值为85.4,说明模型整体拟合效果良好;各变量的p值均小于0.05,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表明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D.W.值处于2附近,说明模型不存在一阶序列自相关性。修正后模型②拟合良好,验证了理论的正确性。模型②通过平稳性检验、协整性检验,说明该模型的回归分析是有效的。

三、结论与对策

通过以上实证分析可知中日两国间制造业产业内贸易水平不断提高,人均GDP、技术进步两个因素,尤其是技术进步对中日制造业产业内贸易有着显著影响。为了促进我国与日本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的进一步发展,我国还需要在以下方面作出努力。

1. 加大科研投入力度,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我国对日制成品出口长期集中在低技术、低附加值的产品上,主要原因是我国技术能力相对薄弱,自主创新意识不强。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大力发展自主创新战略,制成品贸易取得了很大发展,其中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出口额也显著增加,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着较大差距。由上面的实证分析可知技术进步对于产业内贸易水平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我国必须高度重视高新技术的开发、运用和推广。这就要求通过加大R&D投入,培养高素质人才等途径,加快技术的发展进步,提高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增强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竞争力。

2.加大品牌建设,发展差异化、特色化产品

两国人均收入差距越小,越能促进产业间贸易。此外,一国国民人均收入 水平越高,他们对差异化、特色化产品的需求量就会越大,越能促进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因此,我国应着力开发差异化、特色化的产品,提升产品质量和技术、加强制造业产品的品牌建设,拓展创新营销渠道、完善售后服务,增强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为我国在对外贸易过程中进行产业内贸易提供物质基础,从而提升推动产业内贸易的 水平。

3. 提高产业集中度,努力实现规模化发展

以上实证分析表明规模经济的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目前我国制造业企业数量多、但总体规模都较小,具有规模的大型制造业企业非常缺乏。这也就导致了我国制造业专业化分工不明确,无法实现规模经济,这不仅加大了制造业产成品的价格,使其在国际市场上不具有价格优势,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因此,政府应制定相关的法律、政策,引导企业进行兼并、收购与联合,提高产业部门的集中度,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努力实现企业乃至整个制造业产业的规模化发展,提高中国制造业整体竞争力。 (作者单位:中信银行太原分行)

参考文献:

[1] 刘素霞. 产业内贸易理论研究综述. 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12):50~51

[2] 韩燕. 产业内贸易研究综述.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5(6):11~16

[3] 黄圣平. 中日制造业产业内贸易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湖南:中南大学,2007

[4] 佟家栋,刘钧霆.中日制造业产业内贸易发展态势的实证研究,2006(6):5~9

[5] 林彬乐. 产业内贸易与规模经济的关系检验:中国的例子. 企业经济,2004(6):18~21

[6] 仇怡. 中国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技术进步效应研究. 科学学研究,2007,25(2):255~260

猜你喜欢
规模经济技术进步
陕西省产业结构与技术进步协调性研究
浅谈国际贸易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政府干预、金融集聚与地区技术进步
制度创新是产业革命发生发展的关键
湖北省十二市全要素生产率的比较分析
浅议成都银行跨区域经营的必要性
城市规模经济文献综述
高校规模经济探析
航空公司战略联盟动因分析
未来教室的构建及应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