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者的自传:朱英诞《井畔》浅析

2015-05-30 10:48严文秀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5年12期
关键词:孤独

内容摘要:孤独是朱英诞诗歌中的永恒情绪,这位甘于“隐没的诗神”,一生笔耕不辍,留下诗歌三千多首。本文采取细读的方法赏析,全诗共三节,第一、二节极力刻画井畔的极度孤独,通过描写孤独的三个层次实现,笔者将其概括为三味:一是门庭冷落,萧瑟味;二是杂草丛生,荒凉味;三是珍惜生命,远离孤井,恐怖味。诗人欲扬先抑,写井畔的极其孤独只为烘托出井底如镜心,揭示出镜心极致温柔的本质。郁达夫说:“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井畔》一诗就是孤独的朱英诞的自传,那么恰如其分的写照了朱英诞的一生。

关键词:朱英诞 《井畔》 孤独 镜心温柔

先有孤独,而后才有文学。凡是卓越的作家都守得住孤独,耐得住寂寞。因为他是思想者,是创造者。作家用思维和灵感哺育孤独,才能不使孤独变质或干枯。与孤独牵手而同时存在的是寂寞,是高士的佳境,是灵感的沃土。孤独寂寞是一种高、大、美的境界。越是孤寂,作家思维的健蹄越能尽情奔驰;越是孤寂,作家心灵的翅膀越能自由高飞。作家只有进入那种至大、至高、之美的境界,才能创作出一流的作品。作品,是作家孤独时灵感溅射的容器。

在诗歌创作的世界里,朱英诞是孤独寂寞的,而且他甘于这孤独与寂寞。现实生活里他甘于平淡,一再的被边缘化。读他大部分的作品,都可以感受到从中散发出来的无处不在的孤独情绪。下面笔者将以“细读”的方法来对朱英诞的诗歌《井畔》进行赏析,以此来感受诗人那美到极致的孤独。

一.“那沉潜的孤独者”

1.沉潜的“孤独者”

全诗分三节。以“那沉潜的孤独者”开篇,全篇拟人手法,诗人所说的“那沉潜的孤独者”即一口孤独的“井”。诗人把井说成是“孤独者”,使这“井”像人一样有了思维、感觉。他就在那里,遗世独立,或许被人遗忘在荒原,或许被人遗忘在身边,开篇给人一种极深的孤独感。可贵之处在于“孤独者”不叫嚣孤独,而是享受孤独。如果把孤独只视作孤独本身,那他真的只是孤独。但是如果让他与你精神世界里最肥沃最广阔的土地结合,它就会成为宝贵的财富,带来甘甜与美好。为什么说诗人没有叫嚣孤独?表现在哪里?秘密都在“沉潜”二字上!

2.孤独者的“沉潜”

“沉潜”二字分量很重,是诗人千挑万选,也是信手拈来。这说法很矛盾,说千挑万选,必定费些思量;说信手拈来,好像来得极容易。何以如此说?在所有的文学体裁中,诗歌是语言最精炼的艺术,字字珠玑。且看“沉潜”。沉潜是一种力度与气度,是一种坦然的接纳和始终清醒的生命理念,是为实现自我的酝酿。沉潜绝非沉沦,他所追求的是最后的迸发,是面对困难时的一种态度。“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i勾践以他的行动展示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处世哲学——沉潜。勾践的沉潜充满着无尽的艰辛:卧薪尝胆、头悬梁锥刺股、侍夫差、食粪便,所受屈辱无下限。但,他并不因此沉沦,最后蓄势而发,创造了春秋晚期的奇迹,这是“沉潜”的成功。

朱英诞的“沉潜”亦是象征,“那沉潜的孤独者”正蓄势待发,惊喜就在后面,此句奠定了全诗的总基调。且看“孤独者”何等孤独,又如何温柔。

二.“井畔”极度孤独

在第一、二节,诗人用三个场景演绎“井”的“孤独”。第一“那沉潜的孤独者/风雨很少拜访他/”;第二“惟有赤足的草儿/环环舞蹈”;第三“他的天空也染上了孤寂味/鸟儿总是惊心的飞过”。

1.门庭冷落,萧瑟味

一口“沉潜的”孤井,在远离喧嚣的荒郊野外,他生于自然的苍穹之下,便避不了风雨的招呼。但,风雨也好像很看穿了他的孤独,竟很少来“拜访”。倒不知风雨是怕惊扰了他“沉潜的”修行,还是他的孤独让风雨难以亲近。“井”的用处在于蓄水,如今风雨竟不来拜访他,他得不到天降的甘露、自然的滋养,那么井水的储存只能靠更深的“沉潜”。这里体会到孤独者门庭冷落,却独自“沉潜”的萧瑟味。

2.杂草丛生,荒凉味

风雨少来,那么“他”是形单影只的吗?不!井畔有“赤足的草儿”,并在“环环舞蹈”。被拟人化的草儿,光着脚丫子,垫起脚尖,在这井的周围摇曳生姿,婀娜翩跹,忘我的舞蹈。“环环”描绘出草长的极其茂盛,一个“惟”字将“井的孤独”彻底突显。“他”的身边风雨不来,惟有这“赤足的草儿/环环舞蹈”。这样解读似乎还有几分唯美与可爱。换一种视角叙述,立刻生出一种异样的感觉:一口“孤井”立于荒郊野外,周围杂草丛生,参差不齐,连井口也快被淹没、被吞噬了。荒芜,冷清,死寂一片,荒凉无限。从这一层描写中,我们体会到“孤独”看似有人陪伴,但其实“孤独”不减反增了。

3.“珍惜生命,远离孤井”,恐怖味

如果说第二层面的“孤独”有种荒凉感不为过的话,第三层面的“孤独”则令人望而却步,生出几分恐怖之状了。诗人通过写“井”上的一片天空,来勾画“孤独”:“他的天空也染上了孤寂味/鸟儿总是惊心的飞过”。《井畔》整首诗的画面感很强,如果把“井”上的天空用颜色勾勒出来,那一定是灰的、冷的。“染”字写得传神,只有人的喜怒哀乐才会传染给其他人。“染”字令这天空也有了情绪。

井是天空下的井,天空是井上的天空,他们生活在一个圈子里:一口“沉潜的井”;无数的茂盛的杂草;不管二者立于何地,“他们”都是“孤寂” 的绝妙组合。这绝妙组合共同作用,长年累月的呼唤也好,吸引也罢,他们的“孤寂”终于有了自己的“领空”。“染”本来意思有二:一被感染、传染;二被着色。孤寂的感觉如果有颜色,我想一定是灰色的,孤寂的感觉如果有味道,尝起来一定是既苦又涩。诗人巧妙运用了通感这一手法,把孤寂这琢磨不透的感觉形象化,仿佛是看得见,摸得着还尝得出味道的。鸟儿也是看见了这孤寂,摸到了这孤寂,也许还尝到了这孤寂,所以“总是惊心的飞过”。“总是”表明这是种常态,仿佛“井”就是一个黑洞,使得鸟儿望而却步、胆战心惊。这样的“孤寂”发出“珍爱生命,远离孤井”的号召,可不是增添了几分恐怖的感觉吗?

三.镜心,极致温柔

第二节完,诗人笔下井的“孤独”已经到极致了。从被风雨嫌弃的萧瑟味了,到被草儿衬托出荒凉感,再到鸟儿惊心飞过折射出的惊悚恐怖状。“孤独者”已经到达孤独之巅。如果诗人单写孤独令人恐惧就马上停笔,那么诗只是在渲染孤独,笔者绝不说它是诗人的自传。第三节的峰回路转让整首诗精彩非凡。

1.温柔何来

打破静谧。“一个孩子走来/俯视,一个苹果急的落入/这无人抚摸的镜/经过的一大阵茫然/才知道他有着最温柔的心。”孩子带来了一系列的动作,首先“走来”,然后“俯视”,突然一个苹果出现,并且“急的落入”。不管这孩子是好奇心大发才去一探究竟,还是不慎滑脱了苹果。总之,这下好了!“这无人抚摸的镜”没想到会被苹果砸中,平静被混乱取代,费了好大功夫才恢复。诗人说的好:“经过了一大阵茫然”。“茫然”二字,形象地刻画出了“镜”不知所措的样子,“一大阵”说明时间肯定不短。一系列的动作完成之后,“才知道他有着最温柔的心”,此时整个诗由冷色调一下突变为暖色调了。

镜心温柔。读者晃过神来、恍然大悟:原来“温柔”才是这“沉潜的孤独者”的本质啊!极其孤寂的井畔,极致温柔的镜心!最初所渲染的萧瑟、荒凉、恐怖的“极其孤独”,都是为描绘这“镜心”的极致温柔做铺垫的。不孤独到极致都不能显得这心的极致温柔,作者匠心独运,这让我想起道家的“有即是无,无即是有”;佛家的“空即是色,色即是空”;贾平凹笔下《丑石》丑到极致美到极致!象征了诗人朱英诞“众人皆醉我独醒”与“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

从诗人笔下井静——动——静的转换中,看到佛家所说的三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三个层次“井的静”因为经过了第二层次的“井的动”,跟第一层次“井的静”相比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这不就与佛家人生的三境界所蕴含的意蕴不谋而合吗?

2.井我合一,意象分析

整首诗的意象“井”象征着诗人自己。如果说第一二节叙述者只是看客。因为诗人看到一口古井,看到井畔的一切,并用第三人称叙述出来,说“井”象征着诗人是有些牵强的。那第三节开篇我们不仅看到了井,还看到了朱英诞。诗人说“一个孩子走来”。首先理解“来”的含义,假设我作为一个主体站在一个地方,那么另外一个主体向我靠近叫“来”,反之则叫“去”。这里诗人没有说“走去”,而是“走来”,显然他是站在“井”的角度来叙述的。视角切换到“井”,诗人此时已不再是看客,而与“井”合而为一。

“苹果”这一意象也是诗人精心选择的。在西方,苹果有很多象征意义。伊甸园里,夏娃和亚当在蛇的诱导之下偷吃禁果。禁果即苹果,它象征着未知与原罪。牛顿被苹果砸中,万有引力定律因此而生,苹果是智慧之果。诗人对“苹果”的象征意义了如指掌,且用到了刀刃上。

全诗解读到这里,细读完成。细细品尝就发现这位“沉潜的孤独者”果然没有令人失望,它默默的沉潜、积蓄,不管别人如何议论他、遗忘他,他只持着一颗“温柔的心”并辛苦的耕耘着。这首诗是“沉潜的孤独者”的自传,传写了诗人朱英诞的一生。他晚年在自传里说“世事如流水逝去,我一直在后园里掘一口井,我是否要掘下去呢?掘井九轫而不及泉,一九四九年算不算要画一个划时代的道道呢?”ii陈子善《序》中这样理解:“这所谓‘画一个划时代的道道,按我的理解,既有诗艺上的不懈探索之意在,同样有甘愿自处文坛边缘的一种清醒和执著。”iii朱英诞一直保持着那颗温柔的镜心,在自己的后园里掘着一口井,无休无眠,终其一生,留下三千多首诗歌,等待渴极了的人去吸收这井水的营养。井里面的泉水纯净未受到污染,清洌而甘甜,井深的很,藏着取之无尽的泉水。井已掘地及泉,请读者尽情畅饮之。而这掘井的人也应当得到他应得的认可,等待文学史对他的重新评估。

注 释

i蒲松龄撰:自挽联

ii朱英诞:《梅花依旧:一个“大时代的小人物”的自传》,《大时代的小人物——朱英诞晚年随笔三种》(朱纹、陈均编),台北:秀威资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9月。

iii陈子善:《序》是陈子善为《朱英诞诗文选:弥斋散文、吴春斋诗》所作序。

(作者介绍:严文秀,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孤独
《心是孤独的猎手》中的社会性别研究
孤独与恶——读《天黑以后》有感
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辅导案例
《冬》:孤独的狂欢
从当下国产青春电影看青春的怀旧与孤独
解读《沁园春·长沙》中的“独”
我的世界谁来懂
圈套里的个性化讲述
从《山河故人》看贾樟柯的变化与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