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生本之基 彰显课堂风采

2015-05-30 11:13陈露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5年12期
关键词:春游王老师绘本

陈露

人是生命存在的最高形态,生命意识是人之主体的重要表现。近几年来,教育在不断地在摸索向前,探寻更好的发展道路,经历了从注重教师教授转变为侧重学生学习的跨越,关注学生的生命发展、生命提升。尤其是郭思乐教授提出“生本教育”的理念,他认为在真正的教育中,教不过是唤醒生命、启迪生命、激扬生命,把社会人生的既有的领域和发展方向以及智慧的开端介绍给生命而已。“生本教育”就是以学生为本,以教育为本,以生命为本,它既是一种方式,更是一种理念,强调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如何让理论融入实际,真正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

一.润物无声,陶冶柔软丰盈的语文情操

语文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它就像一把带领儿童触摸世界的拐杖,依仗着它,在言语世界中,儿童才能在实现从蹒跚学步到健步如飞的转变。所以,我们身为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应该从小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只有儿童充满兴趣,才会心怀对语文的热爱之情。

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南通的情境教育更是全国闻名,将语文学习放置在具体的生活环境中,感受中国的语言文字美妙,充满灵性与人文情怀,所以教师应该带领儿童去品位感知文字的美好,这一过程不应仅仅依赖于课堂的40分钟,而应无限延伸至学习生活中。例如一天当中,早晨的时光是最美好的,也是最值得期待的,再没有什么比诵读一首优美的诗歌来迎接每日的朝阳更为浪漫醉人的,晨诵的过程即是培养学生语文情怀的过程,无论是内容、形式、情感对儿童的影响都是润物无声的,对于诗歌内容的选择,应顺应儿童对环境的触感,如在细雨入织的早晨,伴着柔缓的音乐,我们会一起读金波的《雨》:“我要到雨中去,我带上草帽,我跑到雨里,我变成一把伞……”在北风呼啸的早晨,我们会读:“谁都怕冬天,说冬天冷,小麻雀却说不,在光秃秃的树丫上,朗诵小诗……。”当班上同学之间发生小摩擦时,我会带着他们读雪野的《两棵树》等。

诵读是加深儿童体验的过程,应时、应景,依天气而变,依节日而不同,依季节而更替,在一首首诗歌与音乐交互相融的过程中,孩子会慢慢呼吸到语文所带来的清新,能触摸到语文那灵动的脉搏,能产生对语文课堂的兴趣与期待,平日无声地积淀人文品质,在课堂上对于文本的感知自然水到渠成。

二.平等尊重,引导欣赏自我优势的积极唤醒

我们常说:“一个孩子,就是一个世界;一个世界,就是一种风景。”表明每个个体人有多方面的智慧,不同个体人有不同的优势智慧。这种体现就在课堂教学中。课堂是为师生、文本之间创设对话的场所,教师要抱着“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理念,成为师生良好互动环境的创造者,交流机会的提供者,积极互动的组织者,学生发展的支持者、帮助者、指导者和促进者。这种沟通与交流应当建立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之上,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天性,保护孩子的好奇心、想象力、探索欲,课堂上,教师要努力创建和谐的课堂氛围,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不完整的回答可以补充,错误的回答可以纠正,争议的回答可以保留各自的见解,教师应当保护学生的积极性,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发表独特的个性化的观点,让孩子想说,敢说,乐于发表意见,充满探索的热情,这样的课堂是真正属于学生的课堂。

例如在王崧舟老师在执教《普罗米修斯盗火》这篇课文时,出示了普罗米修斯被绑在高加索山脉上,遭受鹫鹰啄食肝脏的残忍画面,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圈出了刺痛人心的字眼,师问:每个字眼都那样刺痛着我们的心,纠结着我们的心。让我抠掉每个字眼儿,他的心就会好受一点儿。我们可以抠去,可是谁不同意啊?有一学生回答:普罗米修斯自己不同意!当时全场一片哗然,因为答案很明显应该是残忍无情的宙斯不同意。可是王老师却微微地笑了,抚摸着学生的头,说:没关系,老师明白,普罗米修斯自己当然不同意,是吧?学生肯定地说:他宁可被锁在山上,遭受这样的痛苦,也不愿意在宙斯面前低头认错;他宁可自己被锁一辈子,也要让人间过上有火的日子。听到这样触动人心的回答,观课的老师不由得响起来阵阵掌声。学生为何能有如此精彩的回答?正是因为王老师创设了宽松平等的课堂氛围,愿意让孩子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而不是将其看成一种错误,急于纠正。当我们惊叹学生精彩纷呈的回答时,更应该思考其孕育、产生的环境与文化。

作为教学活动主体之一的教师,既是课堂教学中的导学者,又是参与者,既是课程的开发者,又是学生潜能的挖掘者。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让课堂成为灵感碰撞、思想汇聚的圣堂。孩子们在省察、发现、呈现过程中认识自己的独特,看到生命的价值,进而自觉实践、积极锤炼、主动提升自己的优势。

三.小组合作,搭建探索奥妙的思想桥梁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语文学习对学生来说,更需要一种群体的合作精神。这也是小组合作所存在的意义,语言碰撞的过程往往意味着思想的交换,,教师应当树立“不是为了合作而学习,而是为了学习而合作”的理念,不能让小组合作浮于表面,真正通过讨论激起思想的激流。

小组合作,在人员安排上,一般本着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想法,根据成绩、特长、性别、爱好等因素,一个小组4—6人,其中一人为小组长,能在组中起到调控推动的作用。

小组成员既得各司其职,又须探讨合作。例如在口语交际:关于春游的建议中,我根据小组中人员安排的特点,我分别制定了以下不同的任务:

1.同学们春游所需要准备些什么呢?请你帮助他们想一想,并写下来。

2.这次春游我们将会去到哪几个地方?分别以怎样的形式到达?途中所花费的时间大约是多少?

3.到达春游目的地,同学们将进行哪些活动?请你分集体活动与自由活动的形式分别做阐述。

4.请你将你们组的春游建议响亮地在全班面前进行汇报交流。

经过讨论,小组长根据组内每个人的特长将任务分发下去,但看似各人任务分工不同,但实则又密不可分,没有一项任务是可以脱离开小组单独完成的。在这次小组合作中,孩子们为了春游的目的地而争得面红耳赤,但不再是不着边际,一个观点的提出得兼顾到其他人的设计能否进行,最终达成协调一致。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相互间实现信息与资源的整合,不断地扩展和完善自我认知,而且可以学会交往、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

四.着眼长远,制定面向未来的导向学案

语文与其他学科有着本质的区别,尤其是现在提倡的“生本教学”,过去,我们追求一个课堂对学生的知识或技能的提高有立竿见影的即时效果;现在,语文着眼的是儿童未来长远的可持续发展,不仅着眼当前,更着眼于未来,语文性的培养在于平日的点滴累积,是教师带着儿童去呼吸,去感受的过程,这是一个长久持续的滋润等待的过程,决不可急功近利。

有时候,过于强调教学内容、目标的丰富性和多样化,而看不到语文学科教学的特质,就有可能使教学变得貌似繁茂实则芜杂。那怎样的课堂教学设计才是符合儿童成长需要的呢?在二十一世纪,什么是人类最需要的品质?求知欲、想象力、好奇心、创造力。在语文课堂上,应该保护并养儿童的这些特质,将儿童培养成语文人。

例如在王清凤老师执教绘本《逃家小兔》时,就注意到儿童这些特质的培养,首先绘本是透过图画与文字这两种媒介在两个不同的层面上交织、互动来讲述故事的,所以透过五彩纷呈的图画让孩子猜测故事的情节,是培养儿童想象力的有益办法,在皮亚杰的图示建构理论中,小学阶段是儿童想象力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的语文教育对儿童想象力的培养十分重要。所以,在课堂的一开始,王老师就带领孩子们对绘本封面进行仔细观察,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想象,从课堂之初就打开了儿童想象的翅膀,激发了儿童对这本书的好奇欲,此时打开绘本绘本就好像伸出了一双手,引领着儿童进入了童话世界,让孩子们在里面自由驰骋。创新能力也是当今社会所必需的能力之一,语文课堂不能忽视儿童创新能力的培养,在王老师的课上,这一点得以体现,如在学完三组小兔子与妈妈的对话之后,王老师依据妈妈的话:如果你变成小鸟,飞得远远的,我就要变成树,好让你飞回家。出示了与此类似的言语训练,如果你变成 ,我就要变成 , 。这样的语言点的训练拓宽了儿童的思维,不仅仅局限于文本的内容,自己也可以创新,创作出属于自己的《逃家小兔》新的情节。王老师对于儿童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仅局限于文本,也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在课堂的最后,王老师建议孩子们以《逃家小动物》为名,创作出一本新的绘本故事书,可能在课后,孩子们会创作出《逃家小青蛙》、《逃家小猫》等等一系列的童话书,正是因为教师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努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探索欲、创新力,才会出现一个个小杨红樱、小沈石溪。

课堂的风采来自于学生,来自于一声勇敢的质疑,来自于一个奇妙的想象,来自于一句肺腑的表达,来自于一次勇敢的创新……教师是课堂中隐形的指路人,是学生走向精彩的铺路人,唯有以学生为本、以育人为本,课堂方能彰显别样的精彩!让学生在活动中看到生命潜质、增强生命自信。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市通州区南兴小学)

猜你喜欢
春游王老师绘本
奇妙的旅行
春游
春游曲(其一)
绘本
绘本
有趣的动物
绘本
春游
我们班有多少人
我们来春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