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及解决路径探索

2015-05-30 10:48王潇
艺术科技 2015年12期
关键词:艺术类大学生就业

摘 要:随着“艺考热”不断升温及艺术专业自身的特点,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面临巨大压力。本文对某艺术院校即将或已毕业共420名学生进行抽样调查,综合分析了当今艺术类大学生就业现状。并以此为依据,总结艺术类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结症。进而以南京艺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就业工作为例,从工作思路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专业结构设置调整,拓宽就业渠道等方面进行探讨,积极为艺术类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寻找解决路径。

关键词:艺术类大学生;就业;路径

艺术生作为特殊的专业群体,就业面相对狭窄,他们就业状况受到中国社会发展、社会结构以及产业结构转型带来的冲击力远远大于综合类院校,其就业情况更加不容乐观。

1 艺术类大学就业现状

据中国社科院《社会蓝皮书》就业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大学生就业率最低的几个专业中,艺术类专业位居榜首。根据某艺术类院校统计就业数据来看,该校2014届毕业生就业率为85.34%。从中可以看出,该校就业情况在同类院校中当属佼佼者。但是就业认定情况的多样性,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统计结果并不能说明全部问题。为此,笔者随机抽该校2014、2015届各个专业共420名学生,针对其就业情况做了一次深度调查统计。

调查统计显示,虽然该校学生毕业时大多已经就业,但33.3%的同学现已经辞职,处于“失业”状态;37.1%已就业的同学对现有的工作并不满意;69.2%的毕业生有跳槽的经历;在二次就业的过程中,找到心仪的工作难度依然较大。由此可见,艺术类院校的就业工作远非想象的那么乐观。

2 影响艺术类大学生就业的症结

2.1 社会与学校因素

(1)就业市场饱和与毕业生增长之间的矛盾。按照国际惯例,一个国家人均GDP达到1000~2000美金的时候,才达到艺术市场启动的标准。[1]很显然我国目前并未达到这一标准。此外,由于转型期的产业结构调整,导致传统艺术类专业对口岗位大量流失,而报考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却逐年增长,各个艺术类院校也相应扩大招生规模,致使艺术人才市场过于饱和。

(2)培养机制与市场需求脱轨。我国现阶段正处于转型期,高校的教育模式相对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往往比较滞后,专业结构设置与市场需求存在一定的错位。[2]目前,艺术类高校教育体制僵化,专业结构失衡的情况是普遍存在的。个别学校只追求生源和专业数量,而忽略了专业和市场的匹配度,人才培养和企业需求严重脱轨。同时专业设置过于老化,教师知识结构陈旧,学生学到的东西比较单一、过时,客观上削弱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2 家庭因素

经调查研究发现,父母及长辈对学生就业影响因子最大。就艺术类院校而言,音表类的学生大多家庭条件较好,依托家中社会资源寻找合适的工作已是普遍现象。这部分学生依赖性较强,没有完整的自我规划,一旦父母社会资源网络断截,即面临着失业。而很多美术设计类的学生来自农村和县城,他们家庭条件一般,却又承载着整个家族的期望。这部分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带有一定的“功利性”,一旦自己的愿望和专业能力及爱好相悖,便犹豫不决,错失良机。

2.3 个人因素

(1)职业成熟偏低。职业成熟度是指个体完成其年龄相应的职业生涯发展任务的心理准备。心理学家认为职业成熟度是个人对做出职业决策所需条件的知晓程度以及选择的现实性和一致性的程度,包括职业认知、职业态度、职业价值观、职业选择等因素。[3]在420份调查问卷中,只有31.5%的同学对就业状况有紧迫感,绝大多数人对自身职业发展明确度不高,不了解当今社会就业形势,入职前准备不充分;42.7%认为就业成功的关键靠社会资源,19%认为靠个人的着装和外表,充分说明他们职业成熟度不高。

(2)期望值过高,就业观产生严重偏差。艺术类大学生就业观普遍出现偏差:一是理想和现实出现偏差。二是专业知识与工作能力之间的差距。三是高付出与高回报关系的错误认知。从数据上看,84.7%的学生主要选择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就业,狭隘地认为学艺术的人就要在大城市工作才有发展。学生理想就职单位依次是:机关事业单位占33.5%、国企33%、外企17%、创业12%、民企及其他3.3%。就业的行业选择缺乏创新。在待遇期望值上,87%以上的人希望初次就业的薪资能够达到5000以上,他们认为学习艺术付出的成本远高于其他专业,所以高回报也是理所当然。

3 解决艺术类毕业生就业压力的路径建议——以南京艺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为例

要想解决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学校必须充分利用国家和政府的各项政策,从长远角度出发,多管齐下,从根本上解决艺术类院校就业压力。[4]工业设计学院作为南京艺术学院就业先进单位,其就业率连续3年位居全校第一。学院在就业工作指导思路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专业结构设置调整、积极拓宽就业渠道等方面有着独到的经验。

3.1 就业指导工作特色化

工业设计学院建院的理想就是建立一所具有“思想和激情”的学院,其一贯秉承“生态设计”、“服务设计”的办学理念。在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指导工作中,学院更多是注重学生是否能够优质成长、选择和再生,有效地做到良好的“生态循环”。基于此,学院将该项工作与学科专业相结合,设立“职业生涯服务设计”工作体系,由辅导员和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双向辅导,双管齐下。一方面从思想上引导学生正确评价自己,包括自己的专业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以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另一方面从专业上培养学生对艺术充满创造激情,引导他们真正喜爱自己的专业,提升专业自信,学会悦纳自我。

3.2 培养机制与市场需求相接轨

(1)“人”字结构专业设置。要想达到人才合理的配置和使用,切实减缓毕业生就业压力,学校必须根据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及就业形式,引导相关艺术类专业根据市场需求不断地调整自己的专业结构,通过市场调控来优化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5]工业设计学院结合当今市场需求,建立起“人”字结构的专业设置。“人”的上端是工业产品设计专业方向,“人”字的一条腿通过产品设计、界面设计、交互设计、视觉设计融合,构成信息交流设计专业方向;另一条腿通过造型设计、空间设计、视觉设计的融合,构成展示设计专业方向。这些专业的设置,不仅在专业领域中有相应的特色,同时也符合目前国内设计行业发展现状及人才需求的类型定位。

(2)“带着问题来,带着更多问题走”——课程教学与时俱进。“带着问题来,带着更多的问题走”,这是工业设计学院的课程教学要求。让学生在理论学习和实践中积累经验,迸发创作灵感,从而激发出更多的“疑问”,再去想办法解决这些“疑问”,由此切实提高学生的思考力、创造力、实践力以及竞争力;在教学大纲设置上紧密联系市场需求,要求专业教师根据行业最新发展现状不断修改、完善授课课件及内容,聘请业内权威人士来我院做特聘教授,加强校际交流,多种举措让学生第一时间了解所学专业的时尚前沿。

(3)招生规模与教学资源、市场需求相匹配。艺术类专业因其特殊性,并不适合简单套用大众化的教育模式。多年来,工业设计学院一直坚持“优中选精”的培养理念,控制招生规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艺术教育“精英(下转第页)(上接第页)化”之间寻找最佳平衡点,力求招生人数与学院的教育资源、师资力量、市场需求相匹配;在专业招生名额分配上,坚持招生人数和就业率挂钩,适时调整招生规模。

3.3 开拓创新,积极拓展就业市场

(1)广开信息渠道,完善就业信息系统。艺术生自我管理、规划能力较弱。在就业过程中,很少会主动了解就业信息,对当今就业现状及未来职业生涯缺乏整体的把握和规划,随意性较强。[6]针对这一点,学院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建立了“信息双向采集库”。通过这一平台将招聘企业、就业现状及专业最新流行风向等信息及时传达给学生;同时使学生的设计作品、成果等能够更快捷、有效、全面地展示给用人单位。由此加强了企业和毕业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增进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了解,大大提高了毕业生签约效率。

(2)加强“校企大门对接”,搭建就业实践平台。当今社会,用人单位对求职者实践能力的要求远远超过对理论知识和学历的要求。高校必须主动了解市场,将提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作为教育培养的重要抓手,加强校企合作,着力打造多渠道的教学就业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实践机会。[7]“WORKSHOP”暑期工作坊是工业设计学院开展“校企大门对接”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学生锻炼专业能力、拓宽就业平台的重要途径。学院积极联系专业对口企业,建立就业实习基地,并将所有合作单位纳入工作坊;同时依托艺术类院校特有的“教师工作室教育模式”,由工作室教师带队,每年暑期派出近百名学生加入“WORKSHOP”,进驻坊内各个企业实习。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企业会对学生进行考查,并提前达成用人意向。学生通过该活动,帮助企业创新产品,创造价值,服务社会,某种程度上可以加强他们的自我认同感,有助于他们在就业过程中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有效地推动学院就业工作。

4 小结

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这项工作的开展和推动,需要个人、家庭、学校乃至全社会的配合与支持。尤其对于高校而言,需要建立高效的机构和高素质的工作队伍,加强就业工作管理与服务指导;充分利用各种有效资源,有效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这样,我们的就业指导工作才能更具有实效性,才能够更有效地缓解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压力。

参考文献:

[1] GDP如何成为艺术品市场的拉动力[DB/OL]. http://art.china.cn/market/2012-09/10/content_5319248.htm.

[2] 王立良.中国高校学科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关系浅析[J].经济师,2011(5):121-126.

[3] 张智勇.中国大学生职业成熟度量表的信度与效度[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32):1-6.

[4] 张松.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力提升应对策略[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9(04):114-117.

[5] 刘海英.陕西高等艺术类专业设计改革对策研究[D].西北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12:17-21.

[6] 杨梅.对艺术类大学生就业现状的调查及思考——以成都地区艺术类大学生为例[J].出国与就业,2010(05):41-42.

[7] 蒋芸.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提高艺术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J].数位时尚,2013(05):91-93.

作者简介:王潇(1980—),女,江苏连云港人,哲学硕士,南京艺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艺术类大学生就业
艺术类大学生就业特点分析与对策研究
浅谈艺术类大学生消费心理及思想政治教育探讨
新媒介视阈下艺术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思考
浅议民办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工作
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对策研究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力
如何指导大学生提高面试技能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
辅导员视角下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