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南京谭延闿墓景观建筑的形式逻辑

2015-05-30 07:26:56李进吴忠王飞
艺术科技 2015年12期
关键词:中西合璧

李进 吴忠 王飞

摘 要:本文以介绍谭延闿墓建造设计的历史背景、景观建筑设计的思想与形式逻辑的来源为铺垫,以此为背景来分析谭延闿墓的景观建筑形式的逻辑渊源,进而阐释该墓在建筑文化遗产中的当代价值,挖掘出中西建筑文化交流的时代精髓与中国近代建筑文化遗产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谭延闿墓;中西合璧;景观建筑;形式逻辑

在南京的紫金山东麓静静地坐落着一组肃穆的民国建筑群,它是民国时期建造的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公墓平面呈十字形式,中央为第一公墓,东侧为第二公墓,西侧为第三公墓。在第二公墓的北侧,就是原国民政府主席、国民党元老谭延闿的墓园。谭延闿为湖南茶陵人,1932年逝世于南京。谭延闿逝世后,国民政府为其举行国葬,并于谭延闿逝世一年后,开工修建谭延闿墓,设计监工方为基泰工程司,由我国近现代著名建筑师杨廷宝、关颂声、朱彬等人设计。

1 谭延闿墓景观建筑设计思想

谭延闿墓选址位于紫金山南坡,地势平缓,山势自然逶迤,便于展开各种现代性纪念活动,也利于空间序列的展开。设计可以根据地势,借助自然山形,进行科学的场地规划设计。杨廷宝通过实地勘测地形与环境,提出了与中山陵的整体景观建筑空间布局完全不同的处理手法,中山陵既有中国传统帝王陵寝秩序的形式,又有大型开放式的纪念广场,突出宏大与庄严。而谭延闿墓却完全不同,借助山水地势、林壑深秀的自然条件,婉转的林间小道与曲折的溪流深壑,营造出多层次的景观建筑空间与布局,充分体现我国园林的理景艺术。在礼仪空间的组织上,从入口处开始的谒陵园路到环陵的绕行礼拜路线再到陵前仪式,营造出庄重而不单调的空间氛围。主体建筑均为坐北朝南方位,突出陵墓建筑严谨的气势及其使用功能,从而突显纪念的庄严;附属建筑、景观小品和其他景观元素都充分表达该了陵墓的气魄,与中山陵更是相得益彰。

2 谭延闿墓景观建筑形式的逻辑来源

谭延闿墓是由近代著名建筑师杨廷宝等人设计,杨廷宝是20世纪初留学美国,后归国从事建筑事业的杰出代表。他既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又受到西方“学院派”建筑教育与设计训练,将西方古典建筑的比例法则与中国传统建筑的造型艺术相结合,探索出现代中国风格的新建筑。谭墓体现了杨廷宝在建筑设计中常用的手法——合理的功能布局、协调的建筑体型、统一的比例和尺度。此外,还特别注重“比例陪衬”的逻辑关系,在不同的折衷风格背后隐藏着统一的比例关系,即西方古典建筑比例。这种比例内在的统一性与建筑风格的折衷性相结合,构成了谭延闿墓景观建筑的形式逻辑。这也是杨廷宝在当时中国具体教育环境下对现代建筑的思考与研究所设计的作品。

3 谭延闿墓景观建筑的形式逻辑

杨廷宝在谭延闿墓的设计中借鉴中国传统建筑造型的“语汇”,充分运用从西方学院派建筑教育中学到的“语法”,将比例原则应用于谭墓的各类景观建筑中,给不同类型的景观建筑带来了内在的和谐,也表现了杨廷宝自己的个性。下面列举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景观建筑,剖析这些建筑形式背后的逻辑。

3.1 牌坊

杨廷宝深受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巴黎美术学院派教育体系的熏陶,他在不同性质和不同风格的建筑中普遍采用黄金分割和3∶5的古典比例,有着深厚的西方古典建筑文化修养。杨廷宝在谭延闿墓中,将西方的古典比例应用于中国新古典风格的建筑中。例如,谭延闿墓的牌坊为传统风格的四柱牌坊,根据立面图分析,两棵边柱的柱高与面宽的比例是3∶5,底边中央开间净空即中央柱间距为整个牌坊底边总宽的1/3,侧间下枋的下皮位于通高的2/3处,上枋的下皮在通高的5/6处。按照牌坊的造型,中央双柱高于边柱,凸出部分恰好在边柱的柱高约1/3处。通过这座景观建筑的立面可以划分为底边三分、竖向四分的方格网,其中每个方格的比例都与边柱高和底边长之比相同。此外,牌坊主要构件的位置设计都置于网格关键处。

3.2 临瀑阁

典雅的临瀑阁不仅处于整个幽深环境氛围之中,而且还隐藏着严谨理性的建筑逻辑。以临瀑阁园林建筑室内地平正中为圆心,以建筑后侧花坛底边两侧边缘总长的一半为半径画圆,就可以发现圆弧恰与两条正脊的吻兽相交。地平到屋脊的高度与两垂脊中线间距之比是1∶1.414,建筑底边的宽度就是与该黄金分割矩形两上角相切的半圆的直径,若以建筑的高度为短边,以建筑硬山顶博风位置的横向间距为长边,所得矩形的高宽比为1∶1.5。可见杨廷宝不仅能够运用因地制宜的设计手法,而且巧妙地运用西方古典建筑中的比例关系。

3.3 祭堂

该园林建筑从平台底边到屋脊的高度与歇山顶两垂脊间的宽度几近相同,即它们在立面上构成了一个正方形,下檐横脊的位置接近正方形的1/2中线。以建筑平台底边中心为圆心,从圆心到正方形上角的连线为半径画一个半圆,从立面图上看,平台底边和屋脊的交点都在这个半圆里。也就是说,建筑的高度与一侧正脊到另一侧正脊相邻半圆的边线的距离之比是1∶1.618的黄金分割。由此可见,谭延闿墓是杨廷宝对当时中国传统风格新建筑创作进行“经典化”的实践,他试图借用西方古代建筑比例去规范中国传统风格的新建筑,尝试寻找中国传统风格建筑的法式语言。

4 结语

民国时期的建筑师背负着继承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负,同时,又受西方学院派建筑思想的深刻影响,探索出既继承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又融和西方古典建筑形式的近代建筑设计之路。本文所论述的谭延闿墓正是这一时期,在这一建筑文化思潮影响下的杰作。今天通过学习谭延闿墓的景观建筑设计意匠,挖掘深层次的设计理念与方法,最终是为了吸收这种汇通古今、融贯中西、兼收并蓄的精神力量。在传统建筑风格下,谭延闿墓背后潜藏着理性科学的空间规划和细微严谨的形式逻辑关系,建筑师杨廷宝根据建筑功能的需要、场地的关系与社会制约条件,灵活地选择各种折衷的建筑风格,但由于深受西方学院派建筑教育的熏陶和影响,杨廷宝始终对西方古典建筑审美有着执着的追求,对于黄金分割和3∶5比例始终保持旺盛的热情。杨廷宝那一代建筑师所追求的折衷中西建筑造型,根据实际需要追求合乎法式语言的变化,西方古典建筑构图原理与中国传统建筑风格造型的融合,以及对中国风格新建筑的不懈追求和艰辛探索,对当今的景观设计师都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和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1] 赖德霖.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245-246.

[2] 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

[3] 刘维才.谭延闿墓[J].钟山风雨,2002(5):62-63.

作者简介:李进,南京工程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研究方向:景观建筑设计。

吴忠,南京工程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研究方向:景观建筑设计。

王飞,南京工程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研究方向:景观建筑设计。

猜你喜欢
中西合璧
中西合璧郎世宁
亦荤亦素
健康女性(2017年3期)2017-04-27 22:18:20
中西合璧现代建筑设计艺术的对比研究
今传媒(2017年2期)2017-03-17 00:46:05
浅析郎世宁及其“新体”绘画
新时期中国合唱指挥技术的传承
艺术研究(2016年4期)2017-01-16 13:42:01
马年拜读徐悲鸿《八骏图》
金色年代(2016年1期)2016-10-21 18:07:05
浅析《良友》画报中的租界文化元素
青春岁月(2015年14期)2015-07-29 15:16:20
浅谈天津博物馆藏清代功臣画像
浅议陈之佛的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