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斌
【摘要】《良友》画报作为我国二、三十年代上海的一个重要刊物,在租界文化的影响下呈现出多样的租界文化元素。《良友》有市民化的商业社会景象与今昔交融、中西合璧的杂糅社会景观等正面报道,同时也包含对租界文化反思的表达,有着“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特点。这对现代媒体的发展仍有一定的现实借鉴意义。
【关键词】《良友》;租界文化;市民化;中西合璧
作为“中国现代画报历史上之开先河者”的《良友》画报,它诞生于外国租界发展已比较成熟的20世纪二、三十年代,出现在上海这片号称中国租界“代言人”的土地上,不可避免地受到租界文化的侵染,并且逐渐成为租界文化忠实的传播者,对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态度等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试通过对《良友》画报中租界文化元素的分析和探讨,旨在对现代媒体的发展起到一定借鉴作用。
一、市民化的商品社会
上海原本只是一个小水滨城市,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大多以捕鱼为生,当英美帝国主义的阴暗势力扩展向这座城市时,外来文化席卷而来,使这座临海小城不得不改变了原貌,外国先进的资本主义企业和日益发展起来的民族资本企业使上海成为了一座拥有着浓厚商业氛围的大都市。如果说以前的上海是保守的农耕小城,那么在租借文化侵染下的上海则变成了现代开放的国际都市。传统的文化观念渐渐消退而屈居次要,现代摩登的外来文化后来居上使之成为了繁华都市。《良友》画报产生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即使其创办人伍联德先生曾想以商业的形式,传承“出版救国”、“文化救国”的理念,但在这种杂糅、冲突的文化氛围之下使他们既成不了新社会的主流,也不是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主力军,无奈之下,他们只好按照同仁报纸等文化产品的特殊性,迎合消遣的、游戏的市民心理,《良友》才能持久生存下去。
《良友》画报中丰富庞杂、多彩缤纷的广告见证了上海工商业的迅猛发展、科技文明的大幅度提升以及日益提高的市民消费水平,凸显了当时市民化商业社会的本质。广告是“一种以文化为载体,以经济为目的的现代社会产物”。《良友》从创刊伊始,就非常重视广告,“创刊号上就刊登19则广告,6.25个版面,占总版面积的23.2%。”而且,在画报随后的编辑过程中,逐渐加大广告的数量,并加大提高其质量水平,用广告保障了其悠久历史和强大生命里的维持,这也恰好证实广告已成为刊物经营好坏的关键之处,这种运营方式就是商业经济不断发展的产物,特别体现在当时报业竞争之中,《良友》更是亟待通过刊登广告来获得利益,支撑其正常、良好地运行。纵览画报,我们会发现《良友》刊登的广告大多是市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比如香烟、牙膏、洗发水、漱口水等,并且配合着对商品描写恰如其分的广告词,对需要的广大市民发出“邀请”,这些都吻合了上海市民的日常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如在《良友》第65期,打出一条关于“旁氏白玉霜”的广告,其版面占全版的2/5之大,编者利用足够醒目的空间和位置介绍该产品,并在旁边配有诱人的广告语:“皮肤擦旁氏白玉霜。立即光滑滋润,娇艳欲滴。欧美妇女,无不以旁氏白玉霜为美颜之必需品。”等等。总之,这些广告均以商品为中心,以大众的消费欲望为对象,用极具感染力的传播方式,平易近人、通俗易懂的话语体系,使广大市民对商品免疫力下降,慢慢由主动变为被动,在琳琅满目的商品中意志消融地完成买卖。
二、中西合璧、今昔交融的杂糅社会
“上海租界的空间是混合杂交的城市空间,东方和西方,过去和现在,都自由杂乱地填塞在城市空间里,制造了对各色人等来者不拒的开放式空间形象……混合的城市空间也加强了租界文化‘不中不西的特点”。在这种特殊的社会背景和社会风气影响下,《良友》在图像、文字的选择和编排上,呈现出以下特点:
1、《良友》画报中西合璧之图像反映
在图像的选择和编排上,《良友》以图画向读者传递出直接的、逼真的海量信息,将中国与西方、传统与现代、高雅与低俗高超地融为一体。封面上靓丽的女郎,她们大多是端庄秀丽的名门闺秀、妖艳摩登的电影明星、清新大方的校园女生等等,都表现出了对自由、时尚、美的极力追求,既不失传统典雅的含蓄美,也不乏高傲开放的现代美,完美地体现了中西杂糅的风格,如同这时期在上海繁荣一时的时装美女月份牌,是“以新时代、新服饰、新气质的女学生为原型而创造出来的新型美女形象,既非传统的古装仕女形象,又非外来的欧美摩登女郎的形象”;开设专栏介绍世界各国时尚达人、当红影星等,向中国读者介绍当时国际潮流时尚以及具有本国特性的代表妇女,如第44期中,开设的“世界各国之妇女”这一专栏,用形象生动的图画介绍了中俄美日等10个国家的本土特制美女,并配有简明注释;运用大量图片介绍外国轶事、地方素描,用充满视觉冲击力的图片阐释,在一定程度上开阔了中国读者的狭窄视野,为他们形象地、直观地认识异国风情提供了良好的信息资源。此外《良友》还曾开设“上海地方生活素描”、“水滨生活”等栏目,他能够过写生活在城市中下层市民的艰辛生活,尤其是黄包车人力车夫的贫穷苦难,反衬了上海光怪陆离的都市生活背后,旗袍与欧美短裙、土布老鞋与皮质高跟鞋混为一体,从而对租界文化空间进行了多重、立体的生产与构建。
2、《良友》画报中西合璧之文学作品反映
在文学作品的选择上,《良友》作为重要的公共自由的话语空间,就文学性质而言,同时期的重要作家都曾在画报上发表过作品。其历任主编:伍联德、周瘦鹃、梁得所、马国亮在任期间,《良友》经历了光辉时代,直至现代都相当著名的作家都在画报上粉墨登场:田汉的《荆棘之路》(15期);穆时英的《黑牡丹》(74期);矛盾的《春来了》(75期)、《证券交易所》(114期);郁达夫的《半日旅程》(77期)、《上海的茶楼》(112期)等等——这都体现了历任主编都始终坚持采用新文学代表作家。这些文学作品的刊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旧文学独占鳌头的地位,加强了新文学的崛起;此外,这些文学作品表现出来的意象世界也是耐人寻味的,因为这些新文学作家生活明显西化,精神气质与租界的外来洋场气氛非常融洽,他们频繁出入电影院、咖啡店,在这些西洋式场合表现自如,正如施蛰存所述:“我们是租界里追求新、追求时髦的青年人。你会发现,我们的生活与一般上海市民不同,也和鲁迅、叶圣陶他们不太同。我们的生活明显西化。那时我们晚上常去Blue Bird(日本人开的舞厅)跳舞……”诸如此类经历之后,他们将这些个人的生活体验融合入作品创作中,显现出文如其人的特质,成为上海租界文化最形象、最直接的体现之一。另外,画报刊发的大量随笔、散文对国外的旅游、国外的生活进行描写,如黑光的《夏威夷》(109期)、耐雪的《瑞士,欧洲的消夏场所》(107期)、张若谷的《巴黎一昼夜》(102期)等等,作者把自身在国外之所见所闻所感详细地记录下来,刊载在《良友》上,使得读者即使不能亲临现场,也可在阅读中领略和体会异国情调,满足自己的异国想象。
【参考文献】
[1] 杨宏秀. 论租界文化语境下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良友》画报[J].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文化与哲学), 2011,27(3).
[2] 忻 平. 从上海发现历史——近代化进程中的上海人及其社会生活(1927-1937)[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6: 437.
[3] 吴果中. 《良友》画报与上海都市文化[M]. 长沙: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258.
[4] 《良友》画报影印版(65)[C]. 上海: 上海书店, 1986.
[5] 杨宏秀. 论租界文化语境下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良友》画报[J].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文化与哲学), 2011,27(3).
[6] 李永东. 租界文化与30年代文学[M]. 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 2006: 35.
[7] 张仲礼. 中国近代城市企业·社会·空间[C]. 上海: 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 522.
[8] 李永东. 租界文化与30年代文学[M]. 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 2006: 119.
青春岁月2015年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