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天津博物馆藏清代功臣画像

2014-11-10 18:56徐苗苗
黑龙江史志 2014年15期
关键词:中西合璧

徐苗苗

[摘 要]天津博物馆藏功臣画像以写实的手法再现了战将的英姿,是不可多得的纪实性绘画作品,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关键词]功臣画像;宫廷绘画;中西合璧;紫光阁

在天津博物馆藏书画作品中,珍藏着两幅功臣画像。一幅是《散秩大臣喀喇巴图鲁阿玉锡像》,一幅是《领队大臣成都副都统奉恩将军舒景安像》,画像上的武将身穿战服,佩弓带剑,目光炯炯,威风八面,他们都是清朝乾隆时期著名的将军。

有关功臣画像的故事,自然要从乾隆皇帝说起,在中国封建帝王中,乾隆是一位功绩卓著,赫赫有名的皇帝,他在位60年,又当了4年太上皇,成就了康乾盛世,乾隆以十全武功自诩,所谓十全武功,就是乾隆皇帝在位期间亲自指挥的平定准噶尔叛乱,征服大小金川,平定台湾,平定廓尔喀等十次重大军事行动,这些军事行动为维护民族统一,国家安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宣扬十全武功,表彰在战役中功勋卓著的将士,公元1755年,清政府平定准噶尔,回部后,乾隆皇帝下令,为100名功臣画像,公元1776年,清军平定大小金川凯旋后,乾隆皇帝又下令为100名战将画像,后来,又增加了50幅《平定台湾功臣像》,30幅《平定廓尔喀功臣像》,加在一起共为280名功臣画了像,如今,保存在天津博物馆的功臣画像,就是这280幅里面的2幅。

阿玉锡和舒景安究竟立下了何等战功,会获得如此高的荣誉呢?阿玉锡是平定西域的功臣,1753年,新疆少数分裂势力发动叛乱,乾隆皇帝派大军进军新疆,平息叛乱,达瓦奇率领万人,退守伊犁西北的格登山,阿玉锡纵马挺枪,率领24名骑兵,如天降神兵,乘夜幕直捣敌营,他一马当先,如入无人之境,敌兵误以为是清军大队人马夜晚奇袭,丢盔弃甲,四处溃散,清军大获全胜,阿玉锡立下赫赫战功。阿玉锡的这次战功,还被宫廷西洋画师郎世宁绘制成《阿玉锡持矛荡寇图》,将阿玉锡纵马挺枪、杀入敌营的那一精彩瞬间,永远记录了下来,现在这幅作品收藏在台北的故宫博物院。舒景安是平定大小金川的功臣,1775年,清军发动了平定大小金川的战役,舒景安率领部下参加了战斗,他指挥有方,屡立战功,多次受到朝廷嘉奖。

清代宫廷绘画,以康乾两朝最为兴盛,出现了一大批著名画家,其中有专在内廷所设画院机构供职的宫廷画家,也有兼任官职的大臣画家和院外卓有成就的画家。乾隆年间有丁观鹏、金廷标、姚文瀚、张宗仓等人。还有一批外国传教士画家如郎世宁、王致诚、艾启蒙、安德义、潘廷章等。他们各以不同的技艺,受到皇帝重用,图绘皇室服务的题材。而人物肖像画则是他们绘制内容之一。这些来自西洋的传教士画家,带来了西洋画的明暗和透视法,并给中国的宫廷绘画带来了清新之风。

画家在强调人物总体形象塑造的同时也十分注重对细节的描绘,阿玉锡所穿金属软甲环环相扣,细致入微,而其所佩宝刀刀鞘上蒙的绿色鲨鱼皮也被认真地绘于图上。中国传统肖像画的面部描绘多以墨线勾画轮廓,再加色彩渲染,呈现出人物面貌较为平面。而冷眼看来,给人最为突出的印象就是人物的面部明暗变化与立体感较强,于解剖结构上也较为合理。因为人物面目是以色彩渲染的浓淡、深浅刻画出凹凸的效果,这体现了欧洲绘画的特色。而在服饰、衣纹、武器的绘画中则以线条勾勒加之色彩的平涂,体现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特色。可见这两幅功臣像是清代宫廷绘画中西合璧的作品,对于清代中西方文化艺术交流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乾隆画功臣像,当然也是要为自己歌功颂德,留名千古,因此,乾隆皇帝非常重视功臣像的绘画工作,亲自为功臣像御提批语,乾隆皇帝还钦定画师对画像的赞语、尺寸、衣着颜色都做了非常详细的规定,他传旨:“前五十功臣像,著金廷标照手卷像仿;挂轴稿著艾启蒙用白绢画睑像……钦此。”后又传旨:“次五十功臣图,衣纹著画院处画画人起稿呈览绘画。钦此。”根据以上两则档案材料的记载,可以十分明确地知道,这些功臣像绘成挂轴之前,曾经还画有手卷式的小稿。这些小稿,是众多中外画家共同绘制,甚至对着真人写生画成的。档案内写出姓名的仅艾启蒙和金廷标两人。其余画师姓名则一无所知。艾启蒙为波希米亚(今属捷克)人,是欧洲派来中国的传教士,1745年来到中国,同年进入宫廷供职,1780年在北京去世。艾启蒙擅长画人物、动物,作画基本上采用西洋画法。金廷标,乌程(今属浙江)人,擅长画人物、山水、花鸟。1757年,乾隆皇帝第二次南巡时,金廷标主动献画获得赞赏,进入宫廷供职,1767年在北京去世。所以我们在观察两幅画像时,会发现人物庄重威严,表情细腻,栩栩如生,特别是人物的面部肌肉的皱纹、明暗,身上锁子甲的透视,均表现出强烈的立体感,显然是受西洋画法的影响。

这两幅画像虽然都是立轴像,尺寸却有微小的差异,阿玉锡像纵185.3厘米,横94.7厘米,舒景安像纵152.7厘米,横95厘米.两幅画像的上方,都用满汉两种文字记载了武将的功德,可不同的是,阿玉锡像是乾隆画像御笔题赞,而舒景安像却是大臣于敏中、梁国治题赞。同是功臣画像,为什么会有不同呢?阿玉锡在平定西域的100个功臣里位列33位,而舒景安在100个功臣里位列52位,按照清朝惯例,在绘制功臣像时,名列前50位的功臣,由乾隆皇帝亲自题写赞语,名列后50位的功臣,由大臣题写赞语,原来,阿玉锡在100位功臣中位列第33位,舒景安位列第52位,按照清朝惯例,绘制功臣像时,名列前50位的功臣,由乾隆皇帝亲自题写赞语,名列后50位的功臣,由大臣题写赞语,这正是两幅画像存在不同之处的原因。那么,赞语都书写了哪些内容呢?赞语用简洁的语言记载了功臣的事迹,乾隆皇帝在为阿玉锡题写的赞语中写道:“于格登山贼据险守,率廿四人间道袭后,诸贼大溃,爰以成功。本厄鲁特降顺效忠。”大臣于敏中、梁国治为舒景安题写的赞语是:“日旁之足,石包上攻,压梁防贼,甲索左峰,阿尔古山,大卡既得,略寨歼醜,所至奋力。”寥寥数语,把功臣的战绩记述得一清二楚,这些赞语不但被写在功臣像上,还被记录在清宫档案里,收录在《清史稿》一书中。

功臣画像绘制完成后,被悬挂在京师西苑中海紫光阁内,也就是今天的中南海紫光阁里,也许有人会问,宫廷那么大的地方,乾隆皇帝为什么偏偏要把功臣像保存在紫光阁呢?说到中南海紫光阁,大家都很熟悉,今天它是中国国家领导人开会讨论国家大事和接见外宾的地方,可在明清时期,紫光阁却是皇家演武的场所,明朝的皇帝在这里观看射箭比武,到了清朝,这里又成为皇帝殿试武进士和检阅侍卫大臣的地方,皇帝在紫光阁前亲自考试武进士,由皇帝钦定入选者名单,还要在入选者中选择优秀者充当御前侍卫,每逢殿试,天下的武林高手,都要云集在这里,刀枪剑戟,斧钺钩叉,拿出看家的本事,争夺武林魁首,可以毫不夸张的说,那时的紫光阁就代表着最高武功,把画像悬挂在紫光阁内,就是对武将的最高奖赏,因此,乾隆皇帝要把武功臣画像悬挂在紫光阁内,在绘功臣画像的同时,乾隆皇帝还命令宫廷外国传教士画家郎世宁等人绘制了《平定西域战图》《平定台湾战图》等组画,然后把画稿送到法国制成铜版印刷,这些战图生动详实地描绘了平定准格尔等战役中的一些重要战役,如今,这些珍贵的铜版组画珍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

文官武将是国家的栋梁,自古受到统治者的高度重视,论功行赏,加官进爵,已经成为一种惯例。然而,像乾隆皇帝这样大规模绘制功臣像,在中国历史上却不多见,到了清朝后期,清朝的皇帝贪图安逸,已经不在像康熙乾隆皇帝那样牢记祖训,重视习武练兵了,不过,功臣画像依然保存在紫光阁里安然无恙,随着大清朝的没落,中国成为外国列强侵略掠夺的对象,保存在紫光阁中的功臣像也没能幸免,那么,保存在紫光阁中的功臣像是怎么流失出宫,又到了天津博物馆的呢?这就要从八国联军1900年攻占北京说起,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北京后,把司令部驻扎在西苑中海,他们烧杀抢掠,保存在紫光阁内的功臣像大部分被战火焚毁,一部分被侵略者掠夺走流散到世界各地,而阿玉锡、舒景安画像则辗转民间,为天津收藏家所得,后来入藏天津博物馆,成为了中国大陆仅存的两幅功臣画像。

功臣画像以写实的手法再现了战将的英姿,是不可多得的纪实性绘画作品,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可惜,紫光阁清朝280幅功臣画像,寂静所剩无几,据专家统计,保存下来的总数20余幅,而且大部分流失海外,由此可见,天津博物馆收藏的这两幅功臣画像是多么的珍贵。

参考文献:

[1]杨仁凯:《中国书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版

[2]《清代宫廷绘画》文物出版社2001版

猜你喜欢
中西合璧
试论常沙娜先生的艺术设计思想
中西合璧郎世宁
化解道德两难问题的有效策略研究
亦荤亦素
中西合璧现代建筑设计艺术的对比研究
浅析郎世宁及其“新体”绘画
新时期中国合唱指挥技术的传承
马年拜读徐悲鸿《八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