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亮华
[摘 要]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高中语文课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的教学观念有了转变,学生的主体性也得到了重视,课堂教学出现了比较喜人的结果,但是这与新课标要求的理想教学还有较大的差距,尤其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仍然存在着教师唱主角、学生被动接受,以及费时多、收效小的状况。因此,高中语文教师要认识到阅读教学中的不足,并采取有效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高中语文 阅读教学 主体性 质疑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36-0020
阅读是人们获得信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阅读,人们可以变得更文明、更高尚。而且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学生能够透过优美的语言,感受文章的思想,体会作者的情感,感悟生活的真谛。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突破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局面,引导学生主动投入到阅读中。开展有效的阅读教学,不仅能够使学生扩大视野,了解更多信息,掌握更多知识,还能够帮助学生夯实语文基础,拓展思维能力,提高表达能力。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当积极探索有效的方法,使阅读教学能够取得理想的效果,进而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阅读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求之一是教师要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使他们主动投入到文章阅读中,并使学生通过有效的阅读进行自我教育。激发和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才是新课程改革需要的教育。因此,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树立“以生为本”的意识,要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要尊重学生的独特见解,同时要给予他们适当的指导,引导学生进入到阅读中,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另外,学生的生长环境不同、学习能力不同、性格爱好不同,要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应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与学生之间建立平等的、和谐的师生关系,而不是一味要求他们、强迫他们学习,这样的阅读教学注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能够满足学生不同的需求,能够挖掘学生的潜能,发展他们的个性,进而使学生体会到自己是课堂主人。
二、启发和引导学生质疑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我们解决一个问题或许只依靠一个公式或一个技能而已,而提出问题却需要大胆的想象、积极的思考,以及推理分析等。因此,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多启发学生,要鼓励他们大胆想象和推理,使他们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质疑和见解,同时要肯定学生的不同见解,使学生在质疑、解疑的过程中对所阅读的文章有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比如,学完莫泊桑的《项链》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和总结玛蒂尔德的人物形象,大部分学生都能够说出玛蒂尔德是一个爱慕虚荣、贪图享乐的人,这时教师可以用玛蒂尔德归还项链、用十年时间还债等事情来反驳学生,这样学生就会对自己总结出的结论产生质疑,经过全面认真的分析,他们就会得出仅用爱慕虚荣和贪图享乐来形容玛蒂尔德还不全面。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就会产生疑问,在疑问的引领下,他们会进行解疑、释疑,进而发现玛蒂尔德还有闪光的一面——诚实守信、吃苦耐劳、自尊自强等。
三、适时进行拓展性阅读训练
开展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要依托于教材中的课文,但课文不是阅读教学的全部内容,教师的目的不是让学生理解课文,而是利用这些课文教给学生阅读方法、阅读技巧。因此,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课堂中的生成资源,要抓住时机,适时地开展拓展性训练,将学生的阅读与社会现象、生活经验相结合、相联系,进而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主动探究、积极思考,走向广阔的语文学习天地中,丰富知识、增长见识,进而提高阅读能力。比如,在教学《孔雀东南飞》这篇文章后,我让学生针对刘兰芝、焦仲卿这两个人的结局谈谈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认为双双赴死说明两个人非常相爱,在封建社会、家长专制的双重压迫下,死亡使他们解脱了;有的学生认为焦刘二人可以私奔;还有的学生认为如果他们各自再嫁和再娶,说不定会过着幸福的生活……面对学生的不同观点和看法,我再组织学生探讨他们假设的其他结局的可行性,最后学生明白了,焦刘二人双双殉情、以死抗争是他们对封建社会家长专制的反抗,是他们捍卫自己的爱情所作的最后的也是最坚决的斗争,这种对爱情的忠贞和反抗精神使人在欷歔之余备受感动。课后,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写读后感,他们的文章见解独特、观点新颖,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既能够对文本有更深入的理解,也扩大了他们的视野,发展了他们的思维。
总之,阅读教学不是一项独立的语文教学内容,它不仅关系到学生的阅读水平,还关系到其他学科的学习,因为,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学生才能理解阅读材料的主题,领会其中隐含的意义。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教师应当立足课堂、立足文本,以更加积极的态度、高涨的热情投入到阅读教学中,使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和技巧的同时,真正体会到文本的语言魅力、情感表达、人文思想,并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进步与提高。
(责任编辑 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