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艺术类大学生行为特点及引导策略

2015-05-30 15:17:45李亚琼蒋兰
求知导刊 2015年13期
关键词:艺术类大学生引导策略

李亚琼?蒋兰

摘 要:认识和了解艺术专业学生的特点,研究艺术类大学生行为方式,探索适合艺术专业学生成长之路,对于当前全面推进艺术类大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增加育人的有效性,有着重要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艺术类大学生;行为特点;引导策略

一、当代艺术类大学生行为特点及原因分析

1.行为的主动性迅速发展,呈现个性特征

大学是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时期。一段时期内科技主义大行其道,不断增加大学学科实用性、功利性的倾向,而造成了人文精神发展滞后。人文精神能使人不断寻找自我价值,不断反抗单一化的生活状态,而追求生命存在的本源。艺术类大学生在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艺术类学科的美学特性要求他们要勤于观察思考,勇于创新表现,追求理想主义,崇尚主观镜像,但现代工具主义的观点使得艺术类大学生理想主义旗帜褪色,急功近利的创作意识在一部分学生中大行其道,使专业学习成为满足个人发展的道具、获得功名的饰品。社会经济的高速增长和自由开放的文化意识使艺术类大学生站在纷繁复杂的路口,更多的艺术生选择不附众、不盲从,并积极保持自己对世界的理解方式,表现出很强的独立意识,以一种审视、自觉、自主的态度来看待社会环境,并试着用自己的作品去表现其中的心路历程和发展意识。在这种氛围中成长起来的艺术类大学生,不断汲取社会环境的积极因素,已经形成了强烈的主体意识,更加重视个人行为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主创造性。

2.社会行为彰显公共意识,但行为辨析力不足

从社会宏观视角来看,当代大学生亲历我国综合国力稳步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时代,使他们高度认同国家治国方略和政策立意,对国家的归属感和民族的骄傲心日益增强。大学生以理智坚毅、睿智果敢的爱国行为向社会彰显了这一群体的风采。在笔者针对艺术类院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中显示,90.88%的大学生认为“国家的未来与自己休戚相关”。 在社会公共话题中,艺术类大学生凭借着自身的热情、真诚与率性发出了越来越多的声音,其间不乏真知灼见,充分彰显了大局意识和自由民主的精神。同时,需要正视的是,当今社会不可阻挡的经济全球化和意识多元化正在挑战着传统的大学精神。特别是艺术类大学生将更多地接触到不断更新的文化形态和行业前沿元素,使他们更加具备国际视野和超前意识。对新的社会思潮和艺术表现形式感知敏锐、接纳流畅、复制迅速是艺术类大学生的认知特点,但如何坚定政治方向,维护国家主权,彰显民族特征;如何在国内外泥沙俱下的文化信息中有效识别,在良莠不齐的意识形态里坚守立场;如何在政治风浪和大是大非面前,分清真理和谬误、主流和逆流,成为艺术类大学生的弱项。加之艺术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思想政治工作过于抽象化、理想化,对艺术类大学生的群体心理、群体爱好、流行文化和思想倾向缺少深入掌握,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缺少情感基础和认知基础,导致政治辨别能力弱的学生存在理想信念缺失、政治信仰模糊、社会行为非理性等特征。

3.价值冲突增强,行为管理能力不足

社会转型对大学生价值取向产生了重大影响,他们处于海量信息与各种传媒的裹挟之中,受到双重或多重价值标准的影响,受到双元利益的驱使,他们的行为动机和行为评价标准正在发生着变化,表现出强烈的不稳定性和动荡性。既对集体主义主观认可,又呈现出一定的个人主义倾向;既追求崇高理想,又热衷于关注眼前利益;既向往脚踏实地学业有成,又缺乏艰苦奋斗的持久行为。由于缺乏政治经验和社会生活的磨炼,艺术类大学生往往对一些复杂的社会问题解读简单,对西方国家输出的文化产品和传播的意识形态判断不充分,对瞬时性、无国界的信息功能辨析不够,对自己行为带来的后果预见不足。这些内部冲突往往会导致艺术类大学生行为方式不成熟、非理想、甚至自相矛盾。

艺术类大学生并不像一些工科学生那样具备高度的工具理性,而是以其敏锐感性的捕捉力充分感受到社会转型期的复杂和色彩。但由于多种文化形态纷杂相呈,道德教育内容的理想性与现实生活中的非道德性之间存在巨大反差,以及学校教育中强势刻板的道德传达、家庭教育中纵横交错的价值冲突,使艺术类大学生行为体现出更多的突发性和波动性,存在着突发多变的情绪色彩。

4.职业行为循序发展,但使命意识不足

不断推向深入的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观念不仅在国家建设领域发挥作用,而且也逐步影响到大学生的行为方式。开拓与创新、竞争与合作、公平与效率等观念深入人心。他们积极追求个人价值、尊严和利益,不再是鄙视一切、怀疑一切的“反叛先锋”,其行为逐渐趋于理性务实,能够抛弃盲目与浮躁,以平静积极的态度投身社会变革,充分体现出民主平等、自由竞争、契约法治的现代社会理念。他们的进取精神、成才愿望明显增长,对自我发展的忧患意识和适应社会的自觉意识成为了艺术类大学生职业行为发展的内驱力。但也正如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曾经说过的“现代化所带来的是传统社会和文化特质的一种断裂”。历史证明,文化变迁相对于社会结构及其特质变迁具有很强的滞后性,与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相对的便是传统文化的衰落和新兴文化的纷繁。文艺作为社会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和新兴文化的重要舞台,艺术类大学生的专业领域富含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个具体元素,这必然赋予艺术类大学生更多的时代使命,要求他们指向于职业的行为中必须具备学术继承意识,具备对时代特征的真知灼见和准确把握,具备对人文意识的密切关注和美学表现能力。

二、当代艺术类大学生行为引导策略

1.通过价值辨析、实践体验和品质内化来指导行为

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无疑是奠定他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基础。对艺术类大学生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应该改变过去那种狭隘的、固执的,甚至强势的观念和做法,而要保持一个开放的系统,一种辨析与汲取的态度。如何博览众家、海纳百川,依然保持自身民族性,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这就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作出积极思考。首先,应当激发艺术类大学生对政治的自主需求,利用他们热心公益和参与性强的特点,在每一次接触社会和实现自身社会价值的过程中,培养政治自信,维护政治热情。对于大众传媒中诸多的负面声音和不可回避的消极立场,抱以宽容、解析的态度,可以在班级、年级组织时政论坛、专家讲座,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小组,也可以将有争议的时政热点拿到班会、辩论会上作全盘的解析。目的就是为艺术类大学生搭建起全面了解世界、深入研究政治的有效平台,通过对一个个具体例证形成对国家、民族的政治认同和情感皈依,自觉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内化到自己的政治素养当中去,学会用有广度、有深度的眼光判断是非,从而指导自己的立场和行为。其次,针对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具体化、朴实化,提升针对性和实效性。正视和重视艺术类大学生的正当利益需要,将他们所关注的生活、学习、就业、恋爱等具体问题与时代人文环境、社会方针政策联系起来。通过他们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来展示正确的时代主流意识和文化脉络。如从艺术史的角度来了解和效仿老一辈艺术家如何磨砺思想、追求真理,进而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从职业发展前景来感悟艺术在当今社会发展中的机遇和挑战,进而作出积极调整,摒弃急功近利的浮躁情绪,进而树立内外统一的价值观和发展责任意识。

2.加强制度建设和行为正向强化

大学时期是青年人社会化的重要时段,如何正确自我认识、自我定位,如何合理把握个人与集体、社会之间的关系,如何在社会大环境的日新月异之下树立起稳定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都将是关乎其行为取向的重大命题。面对开放环境、信息社会、多元文化,若一味经验化地对待问题及隐患,我们的教育必然与学生的实际需要脱离。这就需要教育者充分考虑到工作对象的特征以及信息传媒所带来的挑战。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为例,多媒体技术使教育内容的形态变得立体化、动态化,超量的网络信息使教育内容具有瞬息性和可选择性,高科技的互动平台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关系上更具平等性,同时也弱化教育者的权威性和主导性。这就要求广大思政教育者正确处理好自身角色的转变,深入到艺术类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去,跻身于虚拟或现实的舆论环境当中去,给予他们贴近实际生活的教育内容、生动活泼的互动形式和喜闻乐见的交流视角,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与信息性、服务性、实用性相结合,做到密切关注、充分参与、有的放矢,做好对艺术类大学生消极行为的及时干预。其中,建立健全有效的行为管理制度也是干预和预防大学生消极行为的重要措施。在社会道德控制机制弱化的同时更要重建严格的校园行为干预系统,建立健全艺术类院校学生管理制度,并凭借制度(如思想道德考评制度、诚信评价制度、行为奖惩制度等)对学生进行及时的评价、惩罚、处分、表扬和激励,通过对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逐步内化为学生们规范的行为习惯,是优化艺术类大学生行为的有效途径。

3.巩固课堂教学中的思想性,引导学生作出行为评估

艺术类高校具有独特的亚文化、学术传统和校园礼仪,要进一步认识学校内部环境对大学生行为引导的重要性,不断挖掘校园环境中的积极因素,建立良好的友伴环境。由这种积极体验带来的亲密感有利于建立社会支持,激发学生成长进步的自动力和自能量。所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加强班集体建设和凝聚力,建立良好班风、学风、寝室风貌,在学生亲密依赖的小环境中营造主流话语权,传播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评价标准是符合艺术类大学生社会化发展规律、帮助他们实现自我认同感的有效策略。利用同伴间的相互影响力,唤起对正向自我实现的共鸣,可以潜移默化地抵御来自社会的不良影响,使艺术类大学生个体实现自我思维监控和自我行为评估,通过养成训练,学习真实而负责任的行为。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很长一段时期,艺术类院校都存在着“重专业、轻普识”的特点。专业课教学具备“主体”地位,更容易受到艺术类大学生的主观重视,直接指向他们的职业前景和发展模式,所以提升专业课教师对学生的思想引导意识,激发专业课中的思想性和行为指导作用,不失为渠道鲜明、效果显著的优良途径。

参考文献:

[1]朱孔军.大学生管理理论和方法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梁金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热点问题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

[3]全国13所高校高等院校《社会心理学》编写组.社会心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4]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作者单位:郑州轻工业学院易斯顿美术学院)

猜你喜欢
艺术类大学生引导策略
试论网上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引导策略
东方教育(2016年15期)2017-01-16 12:14:32
艺术类大学生就业特点分析与对策研究
浅谈艺术类大学生消费心理及思想政治教育探讨
亚太教育(2016年34期)2016-12-26 13:07:26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策略
新媒介视阈下艺术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思考
亚太教育(2016年33期)2016-12-19 05:05:04
艺术类大学生就业能力素质测评分析及对策研究
网络舆情事件的引导策略分析
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策略
考试周刊(2016年78期)2016-10-12 13:20:54
警惕微信舆论场中的“舆论暗潮”
人民论坛(2016年21期)2016-09-14 11:32:37
辅导员视角下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探究
求知导刊(2016年18期)2016-08-10 11:3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