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理想国》教育思想探讨

2015-05-30 18:14侯乃祯
求知导刊 2015年13期
关键词:哲人理想国城邦

侯乃祯

摘 要:长期以来,《理想国》被许多人单纯地看成一本哲学著作,其实从教育的维度看,它还是一本教育学著作。《理想国》不仅是西方哲学思想的重要源头,在教育的发展史上也占有着重要的地位。柏拉图《理想国》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柏拉图认为,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要重视灵魂的塑造,提供优质的教育环境,还要重视义务和责任感的培养。

一、城邦实际上是一个大写的灵魂,而教育则是为灵魂塑形的工程

柏拉图认为,城邦实际上是一个大写的灵魂,而教育则是为灵魂塑形的工程。按此观点来看,好的教育培育出优质的灵魂,而优质的灵魂催生正义的城邦。在当下这个信息多样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更需要教育培育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研究柏拉图《理想国》中由人到哲人再到哲学王的跨越的教育思想,能给我们带来启示。

柏拉图特别重视灵魂的塑造。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而灵魂的塑形也是如此,“在幼小柔嫩的阶段,最容易受陶冶,你要把它塑成什么形式,就能塑成什么形式。”[1]如何用大大小小的画笔在儿童的心灵上绘出美丽的图案,使他们能洞悉世界的真理,成为一名哲人,柏拉图给出了一种特别的方案。其做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言论审查

为了不放任儿童听不相干的故事,柏拉图认为,“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审查故事的编者,接受他们编得好的故事,而拒绝那些编得坏的故事。”[2]

柏拉图生活的时期正是希腊没落的时期,当时不仅政局动荡,而且经济衰退,整个城邦危机四伏。柏拉图的“理想国”就是为了建立一个典范的秩序来平息这个时代的骚乱。因此,城邦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新人”。

为了塑造最健全的灵魂,在其幼小的阶段必须小心谨慎。若是把最伟大的神以丑恶不堪的模样展示给幼小的心灵,会在那纯洁的白板上抹下多么漆黑的颜色?白抹上漆黑的色彩便成为漆黑,绘上高贵的色彩则显得高贵,所以教育提供给学生的理应是高贵。

甚至那位爱谈论自由民主的卢梭也赞同要对儿童的教育加以审视:“大自然把这个世界造成了人类的第一天堂,你在这个世界上要当心,不要在教天真无邪的孩子分辨善恶的时候,自己就充当了引诱的魔鬼。你既然不能防止一个孩子在外面学别人的样子,所以就必须集中精力把那些样子按适合于孩子的形象印在他们的心中。”[3]

柏拉图在教育上的审查并非某些观点的落后,而是一种塑造适应社会灵魂的优秀方案,儿童只有受到典雅而高尚的教育,才能拥有高尚的品格。即使丑陋是真实的,也应该禁止流传,得告诉儿童高尚的传说,抵制那些荒唐的故事。

对于儿童,是教之以丑恶的现实还是述之以崇高的理想?这是教育需要回答的问题。2000年前柏拉图已给出了肯定的解答,不是展示现实的丑陋,而是灌输理想的光辉。否则“模仿丑恶,弄假成真,变成真的丑恶了 。”[4]

2.模仿与叙述

在《理想国》里进一步谈论创作时,柏拉图着重谈论了模仿这种方式。柏拉图认为,我们所在的现实世界之上还存在一个理念世界,而这现实中的东西均由理念世界的理念而分有得来,是它们的“影子”。所以在柏拉图看来,现实中的事物仅仅是理念的分有,并非完满,那么在现实中,模仿这些不完满事物的艺术家以及演员就处在更下一层了。

柏拉图很反对荷马的诗篇在城中传播,他认为荷马完全不知道真实,尽管荷马非常善于描写战争,但他自身却没有“指挥或参谋”过战争。艺术所模仿的只是“影子”,因此艺术是“影子的影子”,这样的艺术其创作者都不知道是优是劣,是距离真实有好几层的存在。对于孩子将“培育和加强心理的低贱部分毁坏理性部分。”[5]在此意义上来说,柏拉图会担心荷马诗篇对教育的不良影响是可以理解的。

那么,何种模仿是有益的呢?照柏拉图的理念来看,既然真实存在于彼岸的理念世界之中,那只有让孩子模仿接近理念世界之物才是善的。其实,柏拉图早做出了决定——必须要审查城中的故事,使孩子接受典雅而高尚的教育,只有高贵才能触及到善,唯有善才得以趋向理念的本原。

3.因材施教

尽管柏拉图在其书中并没有如孔子般明确地提出“因材施教”,但他在教育实践中始终是遵循因材施教原则的。柏拉图对于城邦的阶层划分道出了一个“高贵的谎言”,神赋予某些人黄金,可贵如他们的人是执政者,黄金就是他们的智慧——对哲学的把握,能在这个无常的现实世界中洞察到理念世界,从而掌握永恒的真理;神在护国者身上注入了白银,他们被赋予了勇敢的美德,要如同忠犬一样保卫城邦;神给了其他技工青铜,让他们做恰如其分的工作。三个等级的人不可违背自己的本分,他们的命运已由天定。

这是否违反了平等的意志呢?按柏拉图“理想国”本来就有的治国理念来说,这种不平等才是真正的平等,每个人确实有其天分的差别,若是让身怀璀璨如黄金的人去织衣卖布,使破铜烂铁的灵魂去感悟真理的光辉,这才是不公的悲剧。

二、各司其职,守其本分

“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合适他天性的职务,”[6]城邦才能和谐地发展。柏拉图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新人”,这才是其教育的核心。

受教育的“哲人”,其品质突显得比较高洁,甚至可以说是带有一股痴气,就像穆勒在《功利主义》中所描绘的理想人格那样:“宁愿成为不满足的苏格拉底,也不愿成为一个满足的白痴。”[7]因此他将洞察到这个世界的真谛。而这样度过其学习生涯的哲人,如果突然把他置于现实的土壤之中,告诉他,你所学的一切是为了服务这个现实的洞穴。哲人能否成功地经受这份冲击?他们会愿意成为统治洞穴的王吗?这是值得怀疑的。照这样看来,柏拉图教育理念面临着一个巨大挑战。

哲学家是不容易出现的存在,使其成为王就更加困难了,就像柏拉图在书中所述的一个寓言,在漆黑的洞穴中有一个人偶然挣脱了锁链,他来到了上面那有着光亮的世界,认识了真理之后又返回到洞穴,当见过真理的他再一次目睹这血肉模糊的现实时,感到无比痛苦,他尝试告诉洞穴人世界的真实,不仅没有得到曾经的同伴理解,还遭到了嘲笑,而且时间一长,洞穴人便厌烦他刺耳的空谈,他们逮住这个人并将其杀死。之后,再因为某种契机来到上面真实世界的人,想起了第一个人那悲惨的经历,便决定待在这片理想的净土,永远把自己束缚于哲学之上,成为流放在社会中的透明人,世间的热情与痛苦都无关他们的痛痒,仿佛没有祖国也没有故乡。

对此,柏拉图的态度十分明确: “我们作为这个国家的建立者的职责,就是要迫使最好的灵魂达到我们前面说是最高的知识,看见善,并上升到那个高度;而当他们已经到达这个高度并且看够了时,我们不让他们像现在容许他们做的那样。”[8]不允许他们继续逗留在上面,要逼迫他们回到洞穴中去,但并非让其去传播真实,而是逼迫他们去治理洞穴。要强迫哲人去观察那些朦胧不清的东西,因为哲人“已经看见过美者,正义者和善者的真实。”[9]所以他们一经掌握,就会远远比洞穴的人看得更清楚,可是该如何逼迫哲人呢?此问题柏拉图业已在其著作中揭示,这个逼迫的主体并非是某个具体的人,而是某种无形的强制力,这种无形的力量早已由柏拉图的老师,苏格拉底用生命来使其显现。

在《克黎东》篇中,当苏格拉底对克黎东的追问做出解答时,问题的谜底也得以揭晓——“如果你越狱潜逃,无耻地以不义报不义,以恶报恶,撕毁你跟我法律的协议,损害一群不该损害的人,即你自己、我们的祖国和法律,那我这个法律在你在世的时候就不会不对你不生气,而且我的兄弟阴间的法律也绝不会善待你,因为它知道你在竭尽全力毁灭我们。”[10]我们不得不赞叹苏格拉底是一位最伟大的教师,本有机会避免服刑的他,却拒绝了自己友人的好意,因为他明白自己的使命,并非是“把视力放进瞎子的眼睛里去似的”[11]灌输教育,而是用自己的生命来实践真理,贯彻责任,坚守义务,教育后人最可贵的东西是什么。

“你们受到了比别人更好更完全的教育,有更大的能力参加两种生活。”[12]更有能力也必须背负更大的使命,哲人既然受到城邦的教育,就应当回报,这是一种内在的责任感,如果哲人抛弃了成为王的责任,隐藏于社会之间,便是辜负了城邦对他的栽培;他心中的责任感会约束他的行为。

所以哲学王不仅拥有比世俗的王更优秀的洞察眼光,更高尚的品格,同时在动机上,内在约束力让哲人自主为王,而非受外力的推动,也使哲学王不得不臻至优秀。这种内在的终极约束力在约翰·穆勒的《功利主义》中有着很好的解释:“它是在他们头脑里形成的,既不是一种对教育的盲目迷信,也不是社会力量所强加的某种专制法律,而是一种品质,缺少这种品质,他们就不会感到幸福。”[13]

三、以小见大,培养优秀人才

如今在一些教育机构中,不讲究教育方法,只是不断地灌输学生知识,只在乎其外在的表现,没有关心学生的灵魂,任由社会上一些不好的传言流入其耳,使学生在学习生涯中,过早被现实的丑陋所涂抹,毁坏了他们心中的理性,染黑了纯洁的灵魂,纵使有知识积累上特别优秀的人出现,以其不健全的灵魂来看,也难以承担自己所应背负的责任。

教育者应当意识到,为了防止学生误入歧途,要教之以美丽的童话和高尚的形象,如此才能使他们优秀地成长,因而在学生学习的阶段,提供舒适健全的环境是必要的,为了使其灵魂健康地成长,还得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他们所获得的信息,不让其接触恶劣的故事,“使他们如坐春风如沾化雨,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之间受到熏陶,从童年时,就和优美、理解融合为一。”[14]

同时,在这之中,最重要的是要培育学生的义务和责任感,按柏拉图的理论来说,城邦教育是为了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新人,”他们不应成为隐藏在世间的透明人,必须回报养育过自己的社会,这是一种基于责任和义务的内在约束力,这是要在长期的教育中着重培育的。

穆勒认为,这种道德上的内在约束力,存在一种道德感的自然性,这种自然性来源于人类社会环境的外在约束力,这让孩子们在长大成人的过程中,不可能不受一种道德上的“义务”约束,“而这种义务感若臻于完美,个人就永远不会再去考虑或惦记如何让自己受益的问题。”[15]倘若有一天教育能塑造如此之人,那么,真正的正义或许就离我们不远了。

参考文献:

[1][2][4][5][6][8][9][11][12][14]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3]卢 梭.爱弥儿[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7][13][15]约翰·斯图亚特·穆勒.功利主义[M].叶建新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10]柏拉图.柏拉图对话集[M].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人文学院)

猜你喜欢
哲人理想国城邦
琵琶哲人刘德海与他的《哲学笔记断想》
大理:梦游理想国
生活上的哲人
智珠2则
智珠2则
亚里士多德的城邦治理思想及其现实启示
直销理想国
雅典城邦的民众失去政治热情了吗?——从2016年高考全国卷Ⅱ文综第32题谈起
不可复制的城市情感——从雅典城邦到世界容器
理想国——马来西亚的车与“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