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类大学生就业能力素质测评分析及对策研究

2016-12-02 22:21雷姣周艳谭志斌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6年33期
关键词:艺术类大学生对策研究

雷姣 周艳 谭志斌

摘 要:在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就业难的大背景下,艺术类专业大学生所遭遇的就业难或就业的不确定性,除了艺术类大学生劳动力市场的自身特点外,与其就业能力素质有密切关系,在艺术类大学生就业能力素质模型研究中,我们构建了学院表演艺术、艺术设计、广播影视类高职艺术类大学生核心能力素质模型理论框架,将高职艺术类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就业能力素质大体分为三个方面: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并根据不同的艺术类专业特点,设计了艺术类大学生就业能力素质测评系统题库。本文将以湖南艺术职业学院为例,从艺术类大学生就业能力素质测评系统的角度就这一问题进行简要研究。

关键词:艺术类大学生 就业能力素质 测评分析 对策研究

引言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一直备受社会各界广泛关注,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走向“大众化”,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紧张,2016年全国毕业生人数达到了765万,比去年增加了16万,全国大背景就业难,10年来艺考生翻了30多倍,多半毕业及失业或转行。就业难,除了人才市场相对饱和外,和许多艺术类专业毕业生并不具备从业的基本能力素质不无关系。本研究以艺术类专业毕业生作为测评对象,通过测评发现,他们自我认知的就业能力总体水平比较高,在学习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艺术创新创造能力等方面的表现愈好,其就业能力愈强。依据测评,大学生急需提升自身能力尤其是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学院应结合行业的特点和社会需求以及艺术类大学生特性,调整专业设置或招生计划,推进教学改革,拓宽校企合作的思路,把实习实训、实践运用作为人才培养的重点,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测评方法

1.测评对象

本测评以湖南艺术职业学院艺术类专业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重点抽取了戏剧系、音乐系、美术系、舞蹈系、影视系表演艺术、艺术设计、广播影视等专业群的毕业生进行调查。

2.测评系统编制、设计

本研究测评系统工具为艺术类大学生就业能力素质测评系统。综合分析了艺术类大学生就业能力素质测评的相关研究,结合用人单位和学院的实际情况,将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素质能力测评分为三个部分来研究,分别为:社会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每种能力又细分为很多种能力。

3.系统施测

为使施测的信息尽可能真实可信,在被施测填答前,告知该 项目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所在,强调测评填答注意事项。答疑解惑,并当场提交测评结果。本次参与测评人数为200人,其中戏剧系20人,音乐系40人,美术系60人,舞蹈系20人,影视系60人,实际回收190分,回收率95%。

二、结果分析

1.艺术类专业大学生普遍认为自身就业能力总体水平比较高。

测评结果发现,艺术类专业大学生自我认知的就业能力总体水平比较高,三个方面的能力均处于较高水平的表现等级。大部分学生能够刻苦学习,每天自学时间达到2-3小时的学生比例占40%左右,2小时的学生比例为60%,大部分学生认为自身文化和专业学习能力强,能够很好地与老师互动,当场消化老师的上课内容;积极参加社团和学生会组织的学生比例达到了70%以上;善于与人沟通的学生比例达到了60%;60%的学生认为自己艺术创新创造能力强,经常有超常规的想法并付诸实施。

2.影响艺术类毕业生就业能力素质的重要因素

(1)专业和文化学习成绩对就业能力素质的影响

测评发现,60%以上的学生认为自己将来求职的过程中最具竞争力的是专业和文化学习成绩,绝大多数的同学认为专业和文化学习成绩对就业非常重要。高等艺术职业教育培养的高素质实用性技艺人才,不但具有与高等艺术教育相适应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更具有较强的舞台表演能力,学生通过舞台实践,提高自己的专业表演能力、应变能力、展示能力,使表演作品富有生命力,将作品、表演者、观众融为一体。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使艺术类学生缩短适应期和经验积累期,毕业即能有效就业。

(2)相关专业实习经历对就业能力素质的影响

测评发现,65%以上的学生认为相关专业实习经历对就业很重要,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离开学校后的实习之路比其他技能型专业更加依赖企业和艺术团体的培养和全方位支持,深度校企合作使得企业和艺术团体在人才教育培养阶段就能够加强了解,挖掘选拔合适的有潜力学生,找到更契合的培养方向,以提升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成功的校企合作模式,科学的校企合作管理,既能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素质,提高学院整体就业率,又可提升学院的办学声誉。

(3)社会实践活动对就业能力素质的影响

测评结果表明,55%以上的学生能够积极参加学院学生会、社团、班委开展的各项有意义的活动。艺术类院校因其生源的特殊性,使得学校教育工作的难度更大,更难得立竿见影,要切实采取学生更喜闻乐见的方式和形式开展教育工作,在潜移默化中感染、熏陶学生良好行为的养成。依托学社联等组织大力搞好校园文化建设,牢固树立立德树人的思想,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有用之才。

(4)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教育对就业能力素质的影响

测评发现,70%以上的艺术类专业毕业生认为学院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对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素质非常有必要,但是还要更加凸显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特点,兼顾个性化和标准化。

三、建议

从研究结果来看,艺术类专业学生亟需通过恰当的方式提升自身的能力,尤其是学习能力,学院应结合行业的特点和社会需求,调整专业设置或招生计划,推进教学改革,拓宽校企合作的思路,把实践运用作为人才培养的重点,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对艺术类专业学生的建议

(1)学习能力是艺术类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素质中最为薄弱的环节,主要表现为缺乏持续学习的热情,不懂得通过评估自己的优势与劣势来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更不善于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来达成学习目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优秀的学习能力,以终身学习的理念督促和激励自己,是艺术类专业大学生应当坚持的自我提升和发展的方向。

(2)在团队合作能力方面,艺术类专业学生要把学习如何与团队成员相处作为一门必修课,要学会在加入一个团队时首先对团队成员的脾气、秉性、行为方式等等作一番了解,做到面对问题时及时进行双向沟通与交流,在权衡集体与个人利益的前提下,帮助团队化解冲突,解决问题。把握和处理好人际关系有助于提高团队工作效率。

(3)就艺术创新与创造能力而言,艺术类专业学生思维活跃,在面临问题时,喜欢创造性地寻求可能的解决办法,但是却不善于将想法落实于行动,切实有效地推进方法的执行。艺术类专业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要有意识地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面对问题时保持镇定,在冷静的状态下分析问题原因,而后寻找适当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4)在自我管理能力方面,艺术类专业学生对自己的观点和想法稍显缺乏自信,并且不太善于调控个人情绪,不太擅长于计划和管理自己的时间、人力、财力以及其他资源来达成目标。每个人自信心的建立是需要时间和过程的,艺术类专业学生要充分利用课堂、课外活动,与老师和同学们充分交流,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树立自己的自信心。充分利用学院心理健康中心,向专业人士咨询,获取最适合自己的答案。面对学习和生活,要学会做好时间、财务管理。

2.对艺术院校的建议

(1)激发学生的原动力并塑造正确的价值观,激发教师队伍的成就感和使命感,打造学习的良好氛围是重中之重。

必须持续宣传繁荣的文化艺术事业、描绘美好未来场景、发挥优秀艺术家和明星学生的标杆作用,使艺术类专业学生对未来的事业发展充满期望,乃至成为自身成长和发展的动力,对于教师而言,湖南省作为文化大省,政府高度重视艺术人才的培养,应该要抓住政策机遇,通过多种形式增强教师队伍的使命感,教师队伍的使命感是教师队伍持续进步的根本动力。

在学生价值观培养上,要牢固树立立德树人的思想,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有用之才。艺术类院校因其生源的特殊性,使得学校德育工作的难度更大,德育工作更难得立竿见影,要切实采取学生更喜闻乐见的方式和形式开展德育工作,在潜移默化中感染、熏陶学生良好行为的养成。要大力搞好校园文化建设,把倡导的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体现新时期艺术类学生和院校的精神风貌。

(2)必须选择适合学院、就业单位和学生实际的人才培养模式,有效平衡艺术超越生活的特殊性、学院条件和实际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

艺术类院校也是多年以来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结合各学校实际不断探索总结而成,在内外部环境不断变化的状况下,在保障艺术的个性化、创新性的前提下,持续不断地输送符合社会需求的艺术类人才,要求我们必须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培养模式,不断探索符合院校自身实际的培养方案并不断改善提高。

(3)必须以艺术类专业学生的能力素质要求为方向,兼顾个性化和标准化、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坚持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才能为艺术类学生打下良好的基础,艺术类学生的能力素质模型是这些要求的具体体现,可以有效指导课程体系的设置,通过课程体系设置的改善我们可以看到实际的培养效果,对艺术类人才进一步的跟踪评价,又可以根据不同历史时期动态调整能力素质要求,最终形成PDCA循环,为课程体系的最优化配置提供数据和实证基础。

(4)着力建设满足学生训练需要的软硬件设施,大力实施“课堂+舞台”教学模式。

舞台表演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活动,其表演作品融合了音乐、舞蹈、美术等多种艺术元素,更涉及到舞美设计、布景造型、服装设计等多个环节。学生通过舞台实践,提高自己的专业表演能力、应变能力、展示能力,使表演作品富有生命力,将作品、表演者、观众融为一体。只有这样的教学模式,才能使艺术类大学生缩短适应期和经验积累期,毕业即能有效就业。

(5)必须坚持“教育名师+就业专家”的师资建设理念,建设一支与时俱进、专业指导与就业指导双优、结构合理的专业艺术教师队伍,是艺术类学生具备擅专业、长就业、爱事业的高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关键。

艺术院校必须抓紧进行教师自身的技能培养,着力调整教师结构,努力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和素养。建立和完善与教育教学过程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相适应的教师管理制度,通过招考、调配、培训以及聘请兼职教师等措施,补充教师数量,改善教师结构,建设一支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提高专业教师队伍中“双师型”教师比例。

(6)开展校企深度合作是艺术类人才的优良就业途径。

校企合作一是提升了学校的办学质量,表现在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了提升,锻造壮大了理论与实践过硬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促进了教学改革等。二是提升了学生的就业质量。成功的校企合作模式,科学的校企合作管理,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声誉。

艺术类人才离开学校后的成长之路比其他技能型专业更加依赖企业和艺术团体的培养和全方位支持,深度合作使得企业和艺术团体在人才教育培养阶段就能够加强了解,挖掘选拔合适的潜力学生,找到更契合的培养方向,有效缩短人才成长期。

(1)尹 涛,许海川,大学生就业能力构成要素分析[J].魅力中国,2010(10).

(2)傅进军,大学生就业力促进与职业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3)胡显芝,大学生综合智能评价系统的研究与开发[J].重庆大学,2005.

(4)胡尊利,刘朔,程爱霞,国外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及其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8(8).

(5)宋洪峰,王艺妮,人力资源胜任力概念分析与对比[J].人才资源开发,2007(4).

(6)冯明,尹明鑫,胜任力模型的建构方法综述[J].科学管理研究,2007(9).

(7)陈非,赵西萍,大学生就业能力及胜任特征模型初探[J].中国人才,2009(5).

猜你喜欢
艺术类大学生对策研究
艺术类大学生就业特点分析与对策研究
浅谈艺术类大学生消费心理及思想政治教育探讨
新媒介视阈下艺术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思考
切入学生生活构筑地理生活化课堂研究
辅导员视角下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探究
关于加强艺术类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建设的思考
艺术类大学生多功能课桌椅设计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