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下的微视频已然成为网络世界里一道亮丽的文化景观。作为文化、艺术与技术高度结合的统一体,微视频以其自身的优势打破了长期以来传统影视精英文化占主导的文化生产方式,开拓了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崭新空间。借助网络平台兴起的微视频,正在重塑当下影像生产的新格局。微视频在借助网络平台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内在艺术价值滑落和公共意识淡漠的危机,其在网络空间中的负面影响不容小觑。
【关键词】微视频;网络空间;个体表达;公共空间;精神危机
【作者单位】薛洁,鲁东大学艺术学院。
【基金项目】2015年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微视频与网络空间文化表达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506207。
近年来,在互联网新媒体平台的支持下,微视频快速发展并持续渗透、参与公共空间文化建构。我们对这种带有“草根文化”特质的网络产物做深入考察时,会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微视频作为一种新兴的科技文化形态,已突破技术和影视艺术领域,向着社会文化层面蔓延,如今的微视频日益演变成一种包含着政治、经济、文化等复杂因素的社会现象。微视频的产生与后现代文化、大众文化、消费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微视频所具有的“草根文化”特性正在弥散至网络空间的各个角落,成为普通大众个人话语表达和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一种新潮流。同时,我们发现,微视频在为普通大众“广开言路”的同时,也隐含着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和文化品位等方面的滑落,我们需要引起重视。
一、 微时代与微视频崛起
移动互联网和新兴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微时代的到来,社会进入了一个以微文化为显著特征的新时代,微视频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什么是微视频呢?微视频是对近年来网络上流行的一种视频现象的命名和概括,虽然大家对其所指可能都很熟悉,但是要想将其进行界定又存在众多分歧。关于微视频,目前尚未有一个成熟的定义,按照百度百科的解释:“微视频是指短则30秒,长则不超过20分钟的视频短片。微视频的内容涉及面广,视频形态多样,通常涵盖微电影、纪录短片、DV短片、视频剪辑短片、广告片段等。微视频可通过PC、手机、摄像头、DV、DC、MP4等多种视频终端摄录或播放。‘短、快、精,大众参与性,随时随地随意性是微视频的最大特点。”[1] 本文所要讨论的微视频主要是指网友自行录制或创作的视频短片。
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媒介,微视频的迅速崛起有其特定的社会背景。技术层面,微视频的产生与媒介的变革息息相关。随着信息宽带、摄影器材和视频制作技术的提高,个人视频影像开始在网络上大行其道。创作者可轻松地将自己拍摄或者收集的视频发布于网络,同时,也可以随时随地点击、浏览和评价他人的微视频,实现互动交流。大家熟知的胡戈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就是通过对电影片段剪贴、移植,体现草根阶层对导演陈凯歌电影《无极》的讽刺与不满。还有各大知名视频媒体平台如腾讯、新浪、优酷、56网等,更是在第一时间为大众提供丰富多元的新闻信息与极致的观看体验。此外,各大视频网站还经常举办各类微视频大赛,更是让广大视频爱好者有了才艺展示的空间,微视频作品也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起来。随着微视频作品越来越多地在网络上出现,这种带有“草根文化”特征的创作,使得原本属于个人娱乐的行为,日益演变成网络空间中大众的集体化活动。不管男女老幼,不分职业或业余,只要掌握了简单的视频技术即可进行创作。
那么,微视频除了在技术上易于掌握,还有何种缘由使得它受到如此热捧?首先,后现代背景下,文化禁锢的解除引发了平等话语模式和新消费模式下的个性化需求。当传统的大众传播维持高高在上的姿态日复一日以固化、单一甚至虚假的“主旋律”文本呈现时,大众的审美日趋疲劳,对生活化的内容和简单、直观、便捷的媒介交流模式的期待成为普通大众的向往。微视频正是在大众期待视野中新鲜出炉的一种更为生活化、更真实与更具生命力的影像文本。其次,微时代背景下,碎片化的注意力催生了碎片化的媒介传播方式,最终形成了媒介工具的碎片化应用。微视频是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利用空闲、碎片时间培育出的新型休闲娱乐方式,其因极具亲民气质而备受大众喜爱。
二、微视频文化传播的主要特征
微视频功能从最初的“自娱自乐”发展到如今的集教育、娱乐、传播文化、艺术等多功能于一体,其功能日益多元化,传播的特点也越来越突出。
1.海量性、即时性、交互性
微视频是一种基于电子科技和网络平台的传播媒介。其丰富的资源、快速的传播与即时的反馈是传统媒体所不能比拟的。微视频信息来源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林林总总的信息资源为微视频制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网络所具有的包容性文化空间,为微视频海量信息的采集与存储提供了足够大的场域。微视频创作简单易学的特点降低了普通大众入行的门槛,网络媒介的自由性、虚拟性、平等性、兼容性使得创作者抛却现实生活的约束与顾虑,获得空前的创作与传播自由。微视频“多对多”的传播形式,变单向接纳传播为双向交互式传播,可以让更多人在不同时空中共享信息。微视频传播突破传统媒体反馈时的延时性和间接性局限,避免了信息传播因反馈时间的延迟而降低实际影响力,使传播者与行动者保持一致的步调。
2.文本的碎片化与去中心化
建立在节点技术之上的微视频文本,是一种极具后现代特征的文本样式,它的流动性、碎片化特征非常明显。首先,在内容上,微视频几秒到几分钟的画面,可以是街头生活一瞥,也可以是自创短片甚至是新闻现场。很多时候它无法呈现生活的全部,而是截取信息有价值的部分画面进行组接,来传达某种现象、观念。这些内容缺乏传统文本的完整性、中心性,呈现出碎片化、零散化的不稳定状态。其次,微视频的传播也呈现出碎片化状态。大众可以随时随地搜索、观看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不受时空的影响。微视频文本的去中心化主要体现在意识形态上,表现在传统话语媒介中心体系的消解,个体话语体系的形成以及开放、自由、平等、宽容的话语平台的建立。
3.文本的“草根化”
微视频脱离了文化的精英性,削平了文化的专业门槛,使“人人成为艺术家”的口号得以践诺。文本的“草根化”主要体现在主体身份与内容上。从微视频创作主体身份上看,创作者不再局限于掌握影视话语权的专职人员,更多的是普通大众,如白领、学生、农民等各种非专业人员,因此具有了“草根化”特质。从微视频内容上看,更加生活化、轻松娱乐的题材居多。这些幽默搞笑的原创短片、影视剧剪辑视频,在满足大众的娱乐需求、释放大众工作生活压力的同时,丰富了文化的多样性。虽然这些作品从专业的视角来说尚不成熟完美,但草根们的“各种言说”毕竟打破了原本只属于权力精英与文化精英的话语垄断,让普通大众享受属于民间的话语表达和交流权,所以其逐渐被主流媒体接受和认同。
三、微视频与网络空间文化
微视频作为一种新兴传播媒介,打破了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樊篱,甚至消解了精英文化群体的主导地位,构筑起新的文化公共空间,为新型文化建设注入了新鲜血液,体现出社会的文明进步。
1.艺术表达的自由
互联网的出现,不仅给普通大众的生活带来了便捷,更是将草根阶层的自由与权力推到了一个史无前例的高度。影视制作、影视批评的话语权已从高高在上的“专家”和专职人员手中下放至普通的网民大众手中。任何人都可以使用手机等通信设施自由地拍摄视频,也可以使用影视编辑软件对影视素材进行艺术化的处理。网络上各式各样的微视频用简单、朴素的画面记录着个体生活和社会变迁的点点滴滴。有街头见闻的随手一拍、有突发事件的“现场报道”、有对娱乐八卦的穷追不舍,也有调侃搞笑的“恶作剧”等。从几秒到几分钟的内容,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生活、情感、社会等无一不可用微视频来进行“微表达”。微视频的开放性带给人们更多的畅想与体验,也为艺术创作开拓更为广阔的表达空间。当下的各种微视频大赛和网站开辟的微视频专栏,极大地激发了草根阶层艺术创作的激情。微视频使得艺术在消解中心话语权中实现向民间母语回归,这为个人艺术创作的自由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环境。在时间上,微视频的瞬间传播,可以让大众的作品快速传遍整个网络;在空间上,网络的虚拟性,可以让视频制作者大胆创意; 网络空间的社会性,让各种信息在此交汇、碰撞,让网络空间成为个人艺术自由表达的集散地。微视频的崛起,开拓了艺术创作的新疆域。
2.话语权的变迁
所谓话语权,是指“人们在公共空间对社会现象的说话权、解释权和发表权,话语权是新闻自由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民一项不可让与和剥夺的民主权利”。[2] “媒介即讯息”是麦克卢汉最著名的论断。他指出,一切传播媒介都是人类感官的延伸,媒介的变革会影响人与人的关系和社会的发展。微视频的重要意义,在于它延伸了人的权力,以更为直观的呈现方式为民众的信息交流打开了一扇窗口,它使普通民众知情权与言论自由权的实现有了长足的进步。以视频新闻为例,传统的新闻信息只能在电视上看到,互联网出现之后,人们可以以微视频的形式在网络上上传和观看新闻事件。如2015年南方各省的洪涝灾害等极端天气、天津“8·12特大火灾爆炸”事件等,我们可以借助网友拍摄的视频在第一时间关注事件情况,并参与到事件的交流中。微视频作为网民公共参与的新途径,增强了民众通过话语表达直接影响公共事务的能力。网络上层出不穷的大众民生需要和微观政治诉求不再微不足道,微视频正在发挥着呈现事实与揭示真相的功能、道德评价与价值导向的功能、反映意见与政策选择的功能。如各类案件侦查中的视频资料、社会新闻事件的跟踪纪实等,微视频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微视频正在以其独特的媒介表现力,促进着一个以“草根”为基础的媒体公共领域的兴起,它给中国社会民主化和公众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带来新的契机。北京优衣库不雅视频事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阅兵等视频在互联网上的快速传播,展现出微视频强大的传播力与影响力,带来人类交流的全新变革。微视频既能表达民间话语、丰富艺术创作形态,又能扛起社会责任,表达民众心声,促进网络公共领域的活跃。有学者认为“网络公共领域的开放性和平等性为公众话语权的实现提供了有效保障,其批判性和互动性为公共舆论的产生创造了条件,使得话语民主能够在更大程度上影响公共部门的决策及其施行,从而使话语民主获得制度化的形式和力量。” [3]微视频作为一种直观的、感性的、排除了语言障碍的沟通符号,在表达情感和观点上有着天然的优势,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微视频信息的传播会快速引起轰动、唤起广泛的社会关注了。
四、微视频网络空间文化的异化
微视频制作与传播相对自由、宽松的环境,激活了人们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热情,解放了普通大众长期以来被控制或束缚的话语权,这无疑是传播学上的一次重大革命。但在“娱乐至死”的时代,微视频中应接不暇的娱乐信息也在一定程度上将人们的注意力从严肃的公共事务转移到琐碎的私人领域,这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厚重文化日渐式微的危险。微视频既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本身,它直接参与文化选择和建构的过程,所以微视频中存在的道德、文化危机会给主流公共文化的建设带来一定的挑战。微视频呈现出一种不设门槛、人人可介入的媒介姿态,看似是一种“平等”“民主”的大众网络表达,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冲击着“传统的”“经典的”“真理的”文化价值,制造出一个充斥着喋喋不休的无聊信息和低俗、媚俗、庸俗的畸形文化世界。如网络平台上不伦不类的恶搞短片随处可见,真假难辨的微视频新闻不受审查四处散播,色情、暴力的短片在网络中高频出现。微视频世界中的“群魔乱舞”扫荡着大众传媒原本所剩无几的高雅和经典,让庄严肃穆的文化圣殿中充斥着嘈杂的、野蛮的、粗俗的喧哗。各种世俗化的微视频使得身处“读图时代”的普通大众,不仅在媒介认识上“大众化”,而且在审美情趣上也“大众化”了。过多对明星八卦绯闻、社会奇闻趣事的关注,提升了日常鸡毛蒜皮琐事的价值,降低了大众的文化品位,转移了大众对社会重大事件的关注。
面对微视频千奇百怪的内容、高度娱乐化的态势以及网民高度零散化和多元化的点评交流,我们不禁要担心微视频公共领域的命运:这样一种泛娱乐化的、片面的、零碎的话语表达究竟还有多少所谓的公共性建构意义可言?众所周知,公共领域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是参与者之间的共同关注和共同话题。当然,微视频具备了理想公共领域最核心的因素——公共性。它是开放的、交互的、即时的,在一定程度上是隐匿的,这有利于言论的真实呈现。但我们也应看到,微视频内容上的“浅”表达以及低俗化问题,交流言论的“短”表达以及情绪化的言辞表现都缺乏对问题理性的、系统的分析与探讨,更多是网民的个人即兴表达而非群体性的深入讨论,这样就不可避免地让问题表面化。此外,微视频传播中时常带有激进、极端的声音和恶搞的嬉戏,如色情、暴力和对红色经典、名人名作的恶搞,这些无疑也会导致道德的下滑和文化的浅薄。
诚然,微视频的低门槛、开放性、交互性、直观性等优势为普通大众的言论自由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环境,但正是微视频拥有的这些独特的传播优势,成为微视频独特的问题所在:它很容易为网络暴力、网络色情、网络虚假信息的传播推波助澜。众所周知,社会化塑造了人普遍的言行特点,这就是人的社会角色与社会言行之间的关联性。人们学会按照自己的社会身份恰如其分地言行,而这种身份又与其所处的地理空间密切相关。网络空间里身份匿名的特点,让网民体验到无拘无束的快感和猎奇的刺激,没有社会身份和角色伦理的束缚,甚至缺乏必要的规章制度与法律约束,极易导致行为“失常”或“失范”。面对微视频的异化,需要各个部门积极鼓励、正确引导与合理规范,更需要广大网民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在积极、理性的话语表达中促进社会的和谐进步。
[1] 好搜百科,“微视频”词条[EB/OL]. http://baike.haosou.com/doc/6733233-6947560.html.
[2] 喻国明. 传媒影响力[M]. 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3,12.
[3] 熊光清. 中国网络民主中的多数暴政问题分析 [J]. 社会科学,2011(3):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