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音乐教育快乐的缺失

2015-05-30 14:32:09刘婵
出版广角 2015年13期
关键词:教育思想音乐

【摘要】钢琴考级已经成为一种十分功利的活动,越来越偏离艺术教育的初衷。在考级热的推动下,很多家长盲目地投入这一领域。鉴于这种情况,旅美音乐家茅为蕙撰写了《孩子学钢琴,父母先上课》一书,从各个方面纠正学琴误区,希望还原音乐教育的本质,还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

【关键词】音乐;钢琴考级;茅为蕙;教育思想

【作者单位】刘婵,新疆教育学院音乐学院。

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曾说过:“如果没有音乐的快乐,我不知道该如何去思考”。显然,在哲学家的眼中音乐是一种快乐。然而,对于多数低幼儿来说,学音乐却不是快乐的。近年来,由于考级与升学挂钩,考级已经异化成一种升学工具。很多家长,在不明就里的情况下,将自己的孩子推入钢琴考级的大潮中。对于钢琴丝毫不感兴趣的孩子来说,练习钢琴以及参加钢琴考试都是一种巨大的折磨。考级已经让音乐教育偏离了初衷,考级已经让学音乐变成了一种痛苦。针对这一情况,旅美音乐家茅为蕙以多年音乐教学经验为基础撰写了《孩子学钢琴,父母先上课》一书。该书初版上市一年加印了7次,影响中国数十万学琴儿童家长。2014年,该书又由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再版发行。

一、幼儿音乐教育应当因材施教

尽管每个人都有艺术的天赋,但是在倾向上的表现是不同的。贝多芬、莫扎特、李斯特等名留青史的音乐家,之所以能够取得巨大的音乐成就,除了自己的努力,还与自己过人的天赋有着莫大的关系。例如音乐神童莫扎特,尽管出生在一个音乐世家,但其3岁练琴,5岁作曲,非常人可以为之。再例如“钢琴之王”李斯特,他所创作的《帕格尼尼大练习曲》,当今世界能够弹奏的人可谓屈指可数,究其原因,该曲是李斯特根据自己独特的手指条件来创作的。不具备类似条件的琴手,即便再努力练习,也不可能弹奏此曲。

一个人只有在认识自己的基础上,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发挥自己的潜力。孩子由于年龄和知识的关系,显然不具备认识自己的能力,这就需要家长来做这件事情。如果家长在不了解自己孩子的情况下,为孩子选择了一条错误的道路,那么很可能耽误孩子。在学琴的问题上尤其如此,如果孩子没有相关的天赋,学琴可能是一件徒劳的活动。那么如何才能判断一个孩子是否具有学琴的天赋呢?在书中,茅为蕙提出了以下几点。

首先要测试孩子的手。手是基本条件,人在四五岁时,手形基本成形。手指太硬或太软都不适合弹琴,手指间距太窄也不适合弹琴。因此如果手指条件不行,那么基本上应当放弃练琴,或者说只将练琴作为一种兴趣爱好而非职业培养。

其次要测试孩子的乐感和节奏感。作为没有受过专业音乐训练的家长,可以采用一些很简单的方式来测试孩子的乐感,例如一边打拍子,一边唱歌,看小孩是否能够跟上节奏。或是播放一些钢琴曲,看小孩是否感兴趣。

再者是测试小孩的记忆力。家长可以采用教唱的方法,测试孩子的模仿能力,由此判断孩子的音乐记忆力。如果测试下来,孩子的表现在中上水平,那么基本上具备学琴的条件。

或许有读者会产生疑问,难道判断一个孩子是否具有学琴的天赋是如此简单的吗?用这种简单的方式去判断是否草率了一些?与动辄数千元的专业机构检测相比,茅为蕙的建议的确简单,而且操作性很强。但并不意味着,茅为蕙的建议是不科学的。事实上,天赋是一种行为倾向,它并不神秘,完全可以在日常观察中得出结论。当然,也不完全排除有特例,带孩子去专业机构进行测试仍旧是有必要的。

二、家长忽视的学琴误区

一个孩子即便具备学琴的条件和很高的天赋,也可能无法成为一个杰出的钢琴家。或许有人会认为是他没有遇到好的老师。然而在茅为蕙看来,恰恰是很多家长由于不具备专业知识,陷入误区,从而耽误了自己的孩子。因此,家长必须要上的第二课就是避免误区。

误区一:将电子琴作为入门。学琴过程中的误区可谓形形色色,如果在入门阶段就陷入误区,无疑是一场灾难。将电子琴作为入门是最为常见的误区。由于钢琴价格不菲,且很占空间。城市家庭往往会选择体积轻巧的电子琴作为入门。但殊不知,电子琴和钢琴在构造上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乐器,练习电子琴根本达不到练习钢琴的效果。孩子长期练习电子琴,只是在浪费时间,而孩子的学琴时间是最宝贵的,因此必须从学琴一开始就用钢琴。

误区二:初学上小班。如今社会上的钢琴培训机构都主打小班以及所谓的精英教育,家长也希望孩子能够得到更多的关注,学到更多的东西。然而在茅为蕙看来,这是一种典型的心理误区。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儿童在集体中的学习效率普遍要高于单独学习。因此,孩子初学应该上集体课,在上完一段时间的集体课后,再改为一对一的小课。

误区三:名师出高徒。古语有云:名师出高徒。很多家长认为,启蒙一定要找名师。实则不然。在茅为蕙看来,启蒙老师的性格要比她的演奏水平更加重要。原因何在?所谓启蒙就是点亮孩子心中的音乐火种。一个热情的老师,一个充满纯真笑容的老师,会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留下许多的美好,这种美好会和音乐的美好奇妙地结合起来,培养孩子也开始热爱音乐。

误区三:严师出高徒。严师出高徒是传统教育观之一。然而在茅为蕙看来,这也是传统教育的一大误区之一。在“严”这一问题上,茅为蕙认为应当采取一种辩证的态度。作为老师,在态度上要不怒自威,不能为了树立权威而严厉。在教学上,老师要严格,但不能为了严格而严格,对于学生好的表现要及时给予肯定,要积极地鼓励学生,赞美学生。此外,老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而不是一味追求准确,只有让孩子学会将自己的情感融入演奏中,才是钢琴教育的真正成功。

正所谓细节决定成败。上述提到的误区都是非常细节的,非常容易被大家忽略的。对于没有经验的家长很容易会陷入这些误区,从而耽误孩子的发展。在学琴的过程中,类似的误区还有很多,希望家长能够细心耐心地阅读,并且深刻地反思自己不经意中犯下的错误。

三、快乐是钢琴教育的根本所在

在此书的开篇,茅为蕙向琴童家长提出了10个问题,其核心为“为什么让孩子学琴?”在茅为蕙看来,如果只是为了一些功利的目的去学琴,那么学琴只会成为家长和孩子共同的痛苦。书中举了这样一个事例:有一次茅为蕙在上大师班时,问一个孩子你弹的是什么曲子,孩子回答:“六级的曲子”。“是谁作的曲?”“不知道”。对于孩子的回答,茅为蕙感到很痛心。一个天赋良好的孩子,很可能被已经异化的考级制度所摧残,最后只能沦为一个精通弹曲的门外汉。

在谈到考级问题时,茅为蕙说:“考级没有错,错的是人。”针对国内考级制度越来越异化的问题,书中列举了大量国外考级的相关情况。国外考级主要是针对成年人,是一种职业考试。国外儿童学琴很普遍,但很少参加考级。此外,国外的考级注重乐理,考生有自主选择曲目的权利。此外,茅为蕙指出,任何一种考试都是有压力的,低幼儿参加考级,很可能给孩子造成过大的心理压力,从而产生逆反音乐的心理,不利于孩子的长期发展。

“让音乐成为孩子的一种快乐。”在回忆自己的学琴之路时,茅为蕙坦言,只是因为快乐才走到了今天。当初父母让她学琴,并没有什么功利的目的,也没有想过会成为世界级的钢琴家。在谈及自己的成就时,她谦虚地说道:“这是一种幸运!”只是单纯地喜欢钢琴,只是感到快乐。

为了说明快乐的重要性,茅为蕙以她的好友世界级钢琴家郎朗为例。郎朗是世人眼中的音乐神童,在她的眼里始终是一个热爱钢琴,因为钢琴而快乐的大男孩。 “每当演奏的时候,郎朗仿佛又回到了孩提之时,无拘无束,热情地,快乐地在音乐中游戏,在音乐中欢笑。”试想一下,如果一个演奏者不热爱钢琴,不热爱音乐,他如何能打动自己,又如何能打动观众?

让音乐成为孩子的一种快乐,可以说是此书的核心理念。如果音乐不能带给人快乐,如果音乐不是一种快乐,那么它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呢?或许有家长认为,读一个好的学校,以后找一份好的工作才是真正的快乐,那么选择其他方式也是可以达到这个目的,并非一定要学琴。相信每一个家长都是爱孩子的,如果自己的孩子在学琴的过程中只有痛苦,为什么不给他一个快乐的机会呢?

作为一名音乐教育工作者,笔者读完此书后可谓感慨良多。不仅家长要补上这一课,作为教师也要补上这一课。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如果能够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又何乐而不为呢?希望像《孩子学钢琴,父母先上课》这样优秀的作品越来越多,为家长,为老师,为音乐教育指点迷津,让更多的孩子快乐地成长。

[1] 陶红. 茅为蕙:用钢琴讲述成长的故事[J]. 留学生,2010(12).

[2]端端,钱兴强. 茅为蕙的琴音世界[J]. 中外文化交流,2011(01).

[3]久清,茅为蕙. 孩子学钢琴,父母先上课——茅为蕙女士专访(一)[J]. 父母必读,2011(10).

[4]久清,茅为蕙. 孩子学钢琴,父母先上课——茅为蕙女士专访(二)[J]. 父母必读,2011(11).

猜你喜欢
教育思想音乐
奇妙的“自然音乐”
音乐从哪里来?
艺术启蒙(2018年7期)2018-08-23 09:14:16
圣诞音乐路
儿童绘本(2017年24期)2018-01-07 15:51:37
西方古代职业教育思想的特点及影响
“理论”到“游戏”
浅论罗家伦的民族主义教育思想
资治文摘(2016年7期)2016-11-23 02:03:34
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 办有气质的乡村小学
践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开幼儿美术之路
贯彻陶行知教育思想加强师德建设的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0:59:46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