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慧慧
【摘要】中职院校的学生在校实习是实践教学很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实习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最终顺利就业。要使实习的作用得到发挥很好的效果,就必须对实习进行合理的设计和安排,精心组织管理。本文着重对中职院校在实习中面临的一些情况,给出了对提高实习质量很有帮助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职业教育 实习质量 对策
以就业为导向是职业教育的特点,把中职学生培养成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才能使学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顺利进入社会。中职学生实习是基于技能的培训,职业学校中人才的实用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综合运用学生学好的专业知识,面对市场竞争,适应社会企业对岗位的需求。各中职院校一定要高度重视实习的作用,这是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中职学生实习中的出现的问题
1、在实习中对过程管理不够重视。中职院校对学生实习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这其中不仅包括选择和实施的实习内容,也包括实习期间的指导,考核的实际效果。目前,中职学生普遍存在理论和实践的内容不一致的情况,专业也不太对口等问题。同时,工作实习岗位的数量不能满足学生的实践实习岗位数量的要求,甚至一些学校和企业只有合作协议,并没有付诸实施。所以,这一现状导致了许多就业机会不足,规模小,岗位技术水平低的问题。
2、企业接受职业学生的积极性不高。据相关调查,有三种企业愿意接受一般的实习学生,一种是刚建立不久,作为企业文化的第一批员工,一种是有很好的发展前景,需要招聘新员工,通过安排学生实习筛选优秀员工的企业,最后一种是季节性较强的企业,把实习生作为临时工使用。许多企业不愿意接受在校学生是因为这些学生没有太多的工作经验,需要很多的时间进行培训,无形中增加了成本,更有的企业发展滞后,没有能力去培养这些实习生。
3、中职学生对实习的认识还有差距。目前,许多中职学生实习认识不足,不能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合适的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学习后,对所实习的工作环境难以适应,有些学生不能从学校里的学生成功转型为企业里的工人,始终以学生的角度来看问题,不能面对工作中的实际困难,过分强调工资和工作的环境。
4,实习的资金不足和缺少实习教师。在一些中职院校,用于理论研究的资金远远超过了去校外实习的资金,在学校和实习企业之间没有良好的沟通渠道,缺乏对学生安全实习的资金保障。一般学校对实习生仅选派带队教师,并且带队教师只负责维持纪律,没有一个专业的实习老师作为现场指导。现场指导教师在一定程度上缺乏,也就意味着资金的不足,无论是资金,还是教师,缺少这两个方面都严重影响了实习的效果。
二、采取哪些措施可以提高中职学生的实习质量
1、提高对实习的思考和认识。无论是学校、老师、还是学生、家长,必须要高度重视中职院校的实习活动,提高实习的认识识。实习期间,一些中职院校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严重疏忽,导致学生对实习的责任感降低。中职院校最好事先对实习学生进行培训和教育,让学生认识到实习的目的和意义,保持积极的实习态度,使学生了解实习是从学生过渡到企业员工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环。与此同时,学生进入实习后,学校和企业能够积极配合,对学生做的现场工作引导,做好学生实习工作。
2、加强实习中对心理的辅导,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中职院校要积极努力的做好实践动员和教育,引导学生了解自己所处的学习阶段,让学生了解这段时期不仅要接受学校的教育管理,还要接受企业的约束,特别是应该习惯企业的高标准要求,要能虚心接受企业领导的建议和意见,正确对待工资的问题,认清实习的目的和意义,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顺利完成实习任务。
3、完善实习的管理制度。为了加强实习的教学管理,必须建立一个完善的管理体系为实习做保障,通过有效的管理来增大实习的效果。首先,中职院校要中实习工作中健全领导机构,通过对实习管理,圆满完成实习任务;其次,中职院校要制定和完善实习管理制度,通过对实习教学内容规范,工作方法,学生的任务,教师职责等方面,制定出严格的管理制度,形成严格的管理制度,来约束学生的行为,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和整体素质。
4、加大对实习经费的投入。资金的投入是中职院校成功地实现实习教学的保障,同时要建立资金管理机制,才能够确保合理使用经费,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同时,学校还要加大对职业院校师资队伍的投入,这样才能充分保证对学生实习现场监督。
总结:实习是职业教育和培训对一项重要的教学活动,是从学生过渡到社会必须要经历的过程。只有不断提高中职院校的实习水平,积极的提高学校和社会企业的合作,保证实用性人才的培养质量,为中职学生的成功融入社会打下堅实的基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中职教育真正的服务社会,为建设现代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Z].教思政.2012-01-10.
[2]胡和平.深化实践育人培养全面发展的拔尖创新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10(13、14):13-15.
[3]傅维利.实践能力含义及辨析[J].上海教育科研.2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