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公体创新型师资培育策略

2015-05-30 10:48刘树民
教育与职业(下) 2015年12期
关键词:公体高职院校

刘树民

[摘要]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眾化转变,高职院校承载着向社会输送技能型复合人才的任务,而培育创新型师资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前提。公体师资队伍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是主体。文章剖析创新型公体师资队伍内涵特质,指出存在的问题及产生问题的原因,并探讨高职院校公体创新型师资培育策略。

[关键词]高职院校  公体  创新型师资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36-0079-02

创新能反映出时代的进步,人才是社会向前发展的中坚力量,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创新型师资队伍。高职院校是为社会输送一线知识型和技术型人才的重要阵地,我国自1980年教育部批准13所高职院校开始,到目前基本形成每个地级城市都有一所以上的高职院校的网络格局。实践证明,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刚性需求和主要途径,公体创新型师资的培育在高职院校中举足轻重。

一、高职院校公体创新型师资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剖析

创新能力是公体创新型师资队伍的特质,这种特质涵盖了创新才能、创新知识、创新方法和创新意识。目前高职院校公体创新型师资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高职院校公体师资缺少创新能力。在我国,高等教育正从精英培养转向大众化教育,重点高校更加注重本科教育,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就是按需培养。国家的重视、社会的较大需求缺口使很多学生选择了投资少、见效快的高职院校。大量学生的涌入以及高职院校对公体教师没有足够重视,导致公体师资队伍数量不足。公体课作为全校的基础课,教师几乎每天都在上课,工作环境不够宽松。公体教师疲于授课,因而没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课程的创新及自身创新能力的培养。

2.高职院校公体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导致缺少创新团队。高职院校高职称、高学历的公体教师人数比例较小,导致公体师资科研能力低,创新能力较弱,没有形成创新团队。公体教师除上课外,还要承担比赛训练任务以及学校阳光体育运动、运动会、联赛等活动,使得本已年龄梯次结构不合理的教师队伍呈现疲劳状态。

3.高职院校公体师资队伍创新方法单一。在我国,儒家思想仍然影响着人们的观念,在“和”的意识影响下,许多教师存在安于现状的思想。我国高校体育教师的男女比例接近5比1,高比例的男性教师队伍使课程设置、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受男性思想影响较大,存在创新方法单一的问题。

二、高职院校公体创新型师资培育策略分析

1.高职院校公体教师创新意识的培育。创新意识是根据客观需求而产生的强烈不安于现状,执意于创造、创新要求的动力。这种动力来源于心理上的内在驱动力。高职院校公体师资队伍的创新意识是创造、创新中的非智力因素。(1)公体师资队伍要有事业心,因为面临的教授对象将直接投身社会生产第一线。这种事业心要求教师对自己的工作价值有正确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2)高职院校公体教师要有胆有识、有长久的计划。学术与技能方法之争属于一种正常现象,教师的胆识不是不讲科学的莽撞,而是要把准方向,能够对所教授的技能及知识做出比较准确的推测和预见。(3)鲜明的个性是高职院校公体创新师资应该具备的素质。从心理学上讲,个性是一个人稳定的心理特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没有个性就没有创新、创造。(4)培养坚强的性格和意志力对取得创新成果非常重要。意志力包含于性格中,它使人自觉地调节行为去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创新能力需要锲而不舍的意志力。

2.高职院校公体教师创新思维的培育。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人将创新思维定义为:以新颖、独特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通过这种思维不仅能揭露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内部联系,而且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独创、具有明显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创新思维必须要有一定的基础、一定的前提。马克思指出,搬运夫与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与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造成的。创新思维是每一个人都具有的潜力。高职院校公体教师创新团队的组织者要将创新思维活动落到实处。可以通过长期冥想和自我交谈等方法使教师思维活跃、洞察力强,促进教师对思维课题做出闪电式的反应,能够迅速在头脑中进行信息加工。

高职院校公体教师与其他专业教师存在学科分工的不同,但对于学生的出口把关都具有相同的重要性。高职院校公体师资队伍不能囿于一己之长,要超越现实的主观状况和客观条件,在教学方式方法、教学模式等各个方面有所突破。这种突破不是单一的形式变革,而是要提高自身人文素养,把教师外化的知识先内化为自己的修为,再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在公体课中的行为,为学生投身社会服务奠定基础。

3.高职院校公体教师创新技法的培育。创新技法自近代以来发展迅速,至今已有300多种,分散到各个学科领域。涉及高职院校公体师资队伍的创新技法主要有借鉴式创新技法和互动激发式创新技法。教师对创新技法的掌握度是创新能力的体现。

借鉴式创新技法是将其他事物所具备的特质或已经取得的成果运用到新的事物上。运用此技法时要求公体教师有意识地、强制性地建立已知和未知事物之间的联系,核心为异中求同、同中见异。教师可以将某个学科领域中的已有知识技能借鉴或移植到公体工作中,或者借鉴其他学科的思想和方法,这要求教师展开侧向思维,善于联想。例如,某一项技能的传授,不仅仅涉及技能的专业知识,还涉及心理学、社会学、生物力学等知识。没有借鉴式创新技法就不能融会贯通交叉学科,教学效果就不会好。

互动激发式创新技法是指通过集体思维提供知识互补、思维共振时更容易产生新想法。高职院校公体师资队伍采用集体形式的创新技法能够为其带来直接创新成果,也可以训练教师创新思维,为组织积蓄新的力量。当前高职院校定期的教研活动就是一种集体创新思维的碰撞,但是开展的形式与深入度需要进一步改进。可以把一些具有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师集合在一起成立小组,对问题进行集中讨论,通过分析讨论找到最佳实施方案,然后将方案应用于具体的实践中。

4.高职院校为公体教师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良好的创新环境是高职院校公体教师进行创新活动的硬件保障。创新需要较为轻松、自由的工作方式,高职院校如果条件允许可以为教师设置弹性工作制和工作自主制,以完成工作目标和任务为前提,实现教师工作效率的最大化。高职院校公体工作创新成果的产生需要多个部门、多个专业教师合作,以及多学科知识的应用。应增强各部门的开放性,使各个学院和各个部门之间有效协同,形成高效、便捷的教师交流平台。领导作为一个部门的决策者,对教师的创新活动有直接影响。领导要对创新型师资队伍的创新角色给以肯定,揭示其创新的价值性。随着慕课平台和新的知识分享方式的出现,高职院校教师与普通高校或重点高校的教师资源分享成为可能。而资源共享的前提是高职院校公体教师也要有创新的资源去分享,那么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工作,教师的进取心、创新理念就会得到激发,群体科研能力也会得到提高。同时,学校要不定期地派遣学术骨干或年轻教师去学习进修。

5.促进高职院校公体师资塑造创新性人格特质。教师的人格特质尽管依赖于个体的个性和本能,但外部环境对其起到促进和补充作用。创新动机是教师队伍长期从事创新活动的源泉。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内源动机要比功名利禄的外源动机更能激励教师从事创新活动。由于从事专业和职业的性质不同,公体教师的个性更加鲜明,让这种个性转化为能够影响学生的积极层面,需要公体教师具有高层次的职业水准、职业认可和职业承诺。

管理层在工作中通过授权等方式使教师对其职业具有热爱感和归属感,并设置创新导向目标,使教师不断挑战已经取得的成就,创新性地开辟新的成就。

培养高职院校公体教师的问题意识。问题是一切创新活动的开始。高职院校可以建立问题储备库,鼓励教师集思广益提出问题,并定期运用集体的智慧去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创新思维活动的过程,有助于教师形成创新性成果。

[参考文献]

[1]高福安,林淑华.创新人才培养方法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2]殷翔文,陈云棠.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閆田,李兆河.高校体育师资建设的现状及提升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2(12).

[4]王林毅,董阅.高校体育师资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探讨[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10).

猜你喜欢
公体高职院校
合作学习在高校公体体能训练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北方高校公体教师应对方式与职业倦怠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黑龙江省内高校情况
普通高校武术公体课开展现状调查研究
普通高校公体课实施“分层合作一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以高校速度轮滑课为例
公体正用,体用一如
——朱熹的公正哲学及其三维建构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