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晓杰 黑嘉鑫
[摘要]如今留学生教育市场竞争激烈,世界各国都在想尽办法争夺留学生资源。我国要扩大留学生规模,就必须转变观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深入了解留学生的想法,提高来华留学生的教育质量。文章据此形势,分析了目前我国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来华留学生 教育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36-0100-02
近年来来华留学生规模不断壮大,我们当然希望来华留学生规模快速扩大,但是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与我们国家内部的高校扩张是不一样的,留学生是否来我国就读,主动权是掌握在他们自己手里的,而且他们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选择,哪国的教育质量高、教育回报高就选择哪国。严峻的现实决定了我们除转变观念、提高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增强中国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力以外,无路可走。
一、中国来华留学生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留学生层次低,洲别结构单一,地区分布不均衡。与飞速扩大的留学生规模相比,我国的来华留学生层次仍相对较低。数据显示,2014年接受学历教育的外国留学生总计164,394人,仅占来华生总人数的43.60%,其中,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只有47,990人。而據统计,2011年在美外国留学生中,接受学历教育的留学生人数占留学生总数的81.4%,其中本科生占50.5%、研究生占49.5%。我国来华留学生的洲别结构也比较单一。数据显示,2014年亚洲来华留学生人数占总人数的59.80%,而欧洲、非洲、美洲和大洋洲留学生的比例依次为17.90%、11.05%、9.58%和1.33%。这说明我国的来华留学生教育主要还是以地缘教育为主,对亚洲以外的世界影响还比较小,在国际留学生教育市场上还缺乏竞争力。留学生来中国以后的地区分布也显示为不均衡状态。2014年来华留学生人数位居全国前五位的省市分别是北京、上海、天津、江苏和浙江,这表明留学生愿意集中在经济和教育质量相对较高的大城市。
2.高校学术水平低,教育体制落后。当前中国高校学术建设出现了很多问题,主要体现为风气比较浮躁,只注重数量和级别,学术界流行“短平快”的生产方式,导致大量的学术泡沫和抄袭剽窃行为;学术管理中,行政权力泛化,浓厚的官僚色彩、刚性的行政管理制度阻碍了学术的发展。2014年上海交通大学“世界一流大学研究中心”最新发布的《2014世界大学学术排名500强》,以国际可比科研成果和学术表现作为主要指标,评出了500所研究型大学,我国内地位列世界500强的大学仅有32所。其中前100名里一所中国内地大学也没有,前200名里只有清华、北大、上海交大、浙大、复旦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6所内地大学。而排前20名的大学,除了排第19名的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以外,全都是美国和英国的大学,可见其学术实力。中国高校的教育体制也比较落后,过于重视应试教育和理论教育而忽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能养,学生缺乏创新精神和竞争力。
3.来华留学生教育模式不合理,造成资源浪费。目前中国来华留学生的接收单位主要以各高校为主,社会语言培训机构只承担了很少一部分留学生的短期语言培训。但是国内各高校的来华留学生层次结构却极不合理,将近60%的留学生是非学历的语言生和短期留学生。他们只是对语言培训感兴趣,学习汉语的动机只是因为兴趣或为了来中国旅游、短期工作等,既对高校的学术质量没有要求也不会对此做出贡献,因此即使投入再多的资源,对高校自身国际化发展的影响也较小。国内高校的教育资源是有限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高校尤其是重点高校大量接收非学历语言生的话,势必会抢占学历生享有的教育资源,不利于提高教育质量,而且也是对高校教育资源的一种浪费。
4.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无法与国际接轨,学分学历不能互认。我国高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近年来有了很大改变,出现了大量基于交叉学科、边缘学科、中介学科的专业和课程。但是由于社会和体制原因,我国在学科建设和专业设置上仍远远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主要体现在我国的学科面仍显狭窄,专业种类过少、内容过细。常有来华留学生在中国找不到想学习的专业的情况,他们在自己国家学习的专业无法与中国对接。此外,我国高校的课程设置与国外同类专业也有很大区别,常出现学生无法衔接两边的学业,修得的学分得不到承认,获得的学位也得不到互认的情况,这极大地打击了学生来中国留学的热情。
5.教学管理过程缺乏有力监控,忽视学生意愿。目前很多高校还没有树立“以学生需求为导向”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没有把留学生视为教育质量的评价主体。这表现在: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上,主要以向学生提供课程为主,缺少调查学生需求这一环节;教学评价上,注重学校和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而忽略学生对学校和教师的评价这一环节;考试环节上,只注重对学生知识水平的考查,而忽略留学生在中国获得了哪些进步;日常管理也主要以集中管理、方便操作为主,注重学校的利益而忽略学生的利益。另外,教学质量监控的角度仍有所偏颇,侧重于对教学组织和教学完成情况的监督,忽视对学生成长和满意度的评估。很多院校教学过程中已经出现一些学生因为课程设置不合理、教材陈旧、教学手段落后等原因而出勤率差的情况。
6.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国际化思维还有待加强。作为教育质量重要环节的师资力量也存在很大不足,具有较强专业知识和英语教学能力的授课教师数量严重缺乏,没有能力开设国际化课程,这与国际通行的用英语教授专业课的做法还有很大差距;教师的教育理念落后,喜欢“填鸭式”教学,过多干涉学生私生活,教学工具简单,教学手段陈旧;教师的国际化思维还有待提高,跨文化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能力不足,无法很好地应对学生跨文化适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7.留学生整体支援机制不健全。留学生来到中国学习,必然要经历异文化的适应过程,每年都会有一些留学生因为无法应对跨文化适应困境而无法继续学业的情况发生。国际留学大国针对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问题,出台了很多留学辅助项目,从学习、生活到找工作,全方位地帮助留学生适应陌生国度的生活。而我国的留学生整体支援机制还不健全,目前一般高校只是设置了留学生办公室负责解决留学生在中国遇到的一些具体问题,但都是非常规的,而且办公室人员有限,工作繁忙,并不能解决留学生遇到的每个问题。所以留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通常只能向别的留学生或他们的中国朋友请求帮助,这让很多学生感到麻烦和受挫。
二、提高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的几点建议
1.加强高校学术质量建设,改善留学生层次,扩大留学生国别结构和地区分布。高校应该构建兼容并蓄、多元化的学术评价体系。对学术成果的评价上,要注重实际应用价值和学术创新性以及社会影响等,不能只以数量和级别论高低,从而鼓励教师长期积累、潜心研究,提高学术质量。高校必须改变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要重视对学生的实践教育和综合能力培养,把学生的“学业成就”作为教育质量评估的一项重要指标。充分加强优势学科建设,扩大高校的国际影响力,提高中国的教育回报率,吸引本科以上的留学生生源。在世界范围内扩大宣传力度,制定优惠政策,使中国留学生教育冲出亚洲,走向世界,扩大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国内各省市及高校抓住自身优势,加快发展步伐,提高竞争实力,增强对留学生的吸引力,促进来华留学生分布的地区均衡。
2.改变来华留学生教育模式,实行分层教育。为了集中力量发展中国高校来华留学生的教育事业,应该改变现行由高校统一管理留学生的做法,进行学历与非学历留学生的分层管理。从职能上看,学历留学生对促进高校的教育国际化进程、提升高校教师的国际化教学能力、扩大高校的国际影响和增加高校的经济收入等方面作用巨大,所以高校尤其是重点高校必须积极做好学历生的教育管理工作。而非学历生仅在中国学习几天或者几个月,属于“游学”性质,只对语言培训感兴趣,对高校学术质量要求不高,所以完全可以将他们分离到以市场作为导向的社会语言培训机构中。由社会语言培训机构根据实际情况,尽最大可能满足不同类型的非学历留学生的学习需求。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可以挖掘社会潜力,各部门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合力,共同扩大来华留学生的规模;二是可以集中高校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高校在学历生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
3.深化课程改革,与国际接轨,促进国际学位互认和学分转换。高校应大力开发特色专业和优势学科,如中医、中国文艺、中国建筑、中国文学、经济、管理等,为其配备高水平的师资力量,增强其在国际教育市场上的竞争力;加快课程改革,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专业课程体系,努力在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试方式等方面实现与国际接轨;同时政府还应采取措施,积极做好与各国政府和大学的学位互认、学分转换工作,使得来华留学生所学课程可以互相衔接,修得的学分能得到国际互认。
4.以学生为本,加强教育质量监督。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将留学生视为教育质量的评价主体。加强教育质量监督,建立以留学生评价为主要手段的多层次质量监控体系。注重学生对课程设置、教师教学和学校管理的评价,及时调整教学管理政策;改革不合理的考试方式,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查;营造和谐友好的学习氛围,积极开展丰富的社团活动,使留学生融入中国社会;保障留学生权利,帮助其应对跨文化适应困境;注重对留学生学业成就的考核。
5.加强师资建设,培养国际思维。加强师资建设,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国内外专业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和外语水平;促进教师与国内外同行交流合作,开展学术研究;开拓教师国际视野,增强其跨文化意识,以适应新形势对教师的高标准严要求。
6.建立留学生整体支援机制。为了帮助留学生尽快适应中国的学习、生活环境,顺利适应跨文化困境,我们必须建立完善的留学生支援机制。国际上很多国家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例如,东京大学的做法如下:(1)事务支持,包含奖学金、宿舍、签证、调查、介绍住宿和打工等;(2)经济支持,包括学费贷款制度和外国留学生后援会的捐款;(3)教学支持,含留学生中心日语支持和留学生中心留学生咨询室;(4)精神方面和生活方面的支持,包括学习就业、心理性格、人际关系、身心健康、生活等各方面的咨询。
[参考文献]
[1]金敏,杨芳,陈伟.国际化背景下发展地方高校留学生教育的探索[J].社科縱横,2009(6).
[2]李春梅,康宏.中国高校学术质量问题探析[J].航海教育研究,2007(3).
[3]张慧君.国际化进程中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的提升[J].中国高等教育,2007(24).
[4]朱志龙.留学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J].高校教育管理,2010(3).
[5]赵金坡.来华留学生区域性分层教育与管理平台的构建[J].高教探索,2011(5).
[6]郭玉贵.教育国际化本源探析及其对国家现代化的作用[J].世界教育信息,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