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及其对策

2015-05-30 10:48周刚
教育与职业(下) 2015年12期
关键词:网络舆情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周刚

[摘要]大学生网络舆情在时间、空间、态度、参与行为等方面呈现出当代大学生的时代特性,网络舆情表现出的多元价值观、内容良莠不齐、管理不到位现象已经影响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遵循大学生网络舆情特性,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建构系统完备的网络体系,以及改进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管理方式是新时期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网络舆情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网络舆情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及其对策研究”的系列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2SJBFDY004)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5)36-0061-03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深入发展,网络已经深入人们的生产、生活之中。高校大学生思想活跃,易于接受新事物,成为互联网络的重要应用群体。这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如何把握网络舆情的主导权,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主流思想的舆论基础,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直面和解决的重要时代课题。本文通过综合实证分析研究,探讨网络舆情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并积极寻求解决对策。

一、高校网络舆情的调研及分析

2015年3月笔者以常州市五所地方院校为调研样本,编制了《大学生网络舆情情况的调查问卷》。对常州大学、河海大学常州校区、常州工学院、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五所本专科院校开展了实证调研工作。本次调研共计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调查问卷956份,有效回收率达到95.6%。在调查的样本量中,常州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共计400人,占本次调研全部样本量的40%,其他每四所院校调查学生数均为150人,调研人数约占本次调研全部样本量的15%;调研人数中男性人数占样本总量的52.3%,女性人数占样本总量的47.7%;一年级、二年级人数约占样本总量的38.7%,三年级、四年级人数约占样本总量的43.1%,研究生学历人数约占样本总量的18.2%;江苏籍的学生最多,占样本总量的52.6%,其他学生分别来自全国各个省市县。

调研结果发现,在大学生上网时间方面,有接近92%的学生“每天上网的时间在2~4小时之间”,“每天浏览新闻、论坛网页的时间在1小时以内”的学生占到70.9%,“每天浏览国际网站在1小时以内”的学生占到40.2%;对从网络获取时政信息的调研中,有97%的学生“通过QQ,MSN,Blog,BBS途径获取时政信息”;对网络舆情态度的调研中,有97.3%的学生表示会“关注网络上出现的热点问题”,有89.6%的学生在遇到问题时会请教“百度、维基、搜狗”。

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现状开展调研工作,是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发现问题、加强与改进工作的重要依据。对调研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初步得出以下结论:其一,新时期大学生受新技术、新媒介的影响较为深远,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们获取信息、交流情感的主要途径之一;其二,互联网的互动性越强,网络舆情的传播途径越受欢迎;其三,大学生具有较高的网络舆论参与热情,但存在参与能力不足的缺点;其四,随着大学生社会阅历的增长,关注网络舆情的程度越来越高。

二、网络舆情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

随着互联网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网络舆情业已成为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学者刘毅对网络舆情的概念进行了清晰的界定,“网络舆情就是通过互联网表达和传播的各种不同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主要具有自由性与可控性、交互性与即时性、隐匿性与外显性、情绪化与非理性、丰富性与多元性、个性化与群体极化性等特点。”①网络舆情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乐于接受新事物、价值观正处于形成时期的大学生群体。高校网络舆情是大学生表达思想、感情的便捷途径,也成为高校获取大学生思想的重要途径,但监管不力会引发群体性事件,导致高校信誉危机。当前,网络舆情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互聯网的全球性决定了多元价值观并存,改变了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环境。一方面,互联网带来了多样化、多变的复杂网络信息流。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以技术优势占据了网络的主导地位。据统计,合众国际社、路透社、美联社、法新社这四大世界通讯社,基本控制了全球80%的信息来源。这些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存,形成了多元化的价值观。另一方面,处于价值观念形成期的大学生面临着多元价值观念的冲击。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大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正处于人生的重要形成时期,不少大学生对于隐藏在民主、自由背后的极端个人主义、狭隘民族主义等思想还难以辨别,造成多元价值观对大学生的思想信念形成极大冲击。

2.互联网信息内容的良莠不齐,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专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互联网是一个相对开放的平台,网民可以畅所欲言、自由发表言论。而这些海量的互联网信息里也包含狭隘的思想、反动的言论和低俗的声像,部分处于人生迷茫期的大学生容易受其影响,以至沉沦或走上犯罪道路。在对大学生网络舆情进行调研中发现,学历越高的大学生会越多地关注国际互联网。由于大学生对国外实际情况不熟悉,受话题的讨论及一些网络舆情的影响,久而久之在潜移默化中会受到西方国家思维的影响,与本土的价值观形成冲突。这些大学生的思想动态若不能及时跟踪与发现,对日后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带来消极的影响。

3.互联网主体的不确定性引发管理缺失心理,冲击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统的工作方法。网民及管理者身份的不确定性是网络舆情的隐匿性特点。由于可以不再受现实道德、规范的约束,不少网民在网上发泄自身对社会的不满情绪,但是这种消极的网络舆情在现实中不一定会转化为具体行动,因而很多网络的管理者或监管者便产生了懈怠思想,更甚者对于利用网络传播诬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损害公共利益的违法犯罪行为也认为是一时意气,由此出现了网络监管的缺失。大学生网络舆情也存在宣泄情绪的可能性,它往往不是一种稳定的情感表达,而仅仅反映了某一时刻的心理情绪,这就极大地考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敏锐性与张弛度,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不确定性。

三、在网络舆情视域下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选择

1.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是网络舆情下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保障。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包括理想信念、思想道德、心理情感状况、生活行为习惯、社会实践能力等,其实质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为大学生的内在品质,并外化与指导社会实践。可以说,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是网络舆情背景下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首先,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舆论是人的信念的语言行为表现,在正视多元化价值观的基础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地位,全方位、全过程地通过课堂、课外活动、主题班会、兴趣小组、社会实践等方式促进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体现在网络舆情上,就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学会理性地判断和辨别事物的真伪,在网络舆情中不随波逐流。

其次,培养一支专业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引导离不开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现实工作中,大学生对待网络舆情的思想与态度往往容易被忽视。因此,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配备合理数量的辅导员,或者从专业教师、行政人员中抽调,组成专业化的引导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工作者队伍,并且通过系统化的培训,使他们具有过硬的政治素养、活跃的思想、娴熟的专业技术、广泛的兴趣爱好,“潜水”在网络平台中跟大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发现网络舆情,有的放矢地进行引导,在可控范围内恢复网络秩序。

最后,分类引导与全面教育相结合。在调研中发现,有72.7%的大学生“对于社会热点事件在网上跟帖,发表过言论”,在追问“请列举出你近一年内跟帖的事件(没有先后顺序,20件以内为宜)”时,大学生的回答涉及近期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娱乐、体育、生活等方面,回答表述明显呈现出学生不同层次的思想政治素养。面对这一现象,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同一化转变为分类化。高校应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为教育目标,将大学生有针对性地分群体教育,并从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实践中检验教育成果。

2.构建系统完备的网络体系,为网络舆情下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服务保障。网络是形成网络舆情的重要平台,先进的技术支持与完善的网络体系是保证网络舆情正态发展的物质根基。在资金、技术等资源投入的基础上,构建系统完备的校园网络体系,为高校在网络舆情背景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优质的服务平台。

首先,以网络内容为引导,充分发挥主导网络媒体的正能量,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传播力。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要着重发挥文化的软实力。目前,很多高校已经开始探索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并整合资源,构建了独具特色的校园网。在调研中发现,有92%的大学生“每天上网时间在2小时以上”,其中67.8%的大学生会关注自己学校的网络,并表示在出现网络舆情时,学校方的发言对自己的影响比较大。因此,应提升网络技术,净化网络环境,以更多优秀的网络内容来影响大学生,尤其使大学生在网络舆情中迷茫徘徊时能够寻找到网络支持,推进其形成坚定的理想信仰。

其次,把握网络舆情形成及变化的规律,适时进行引导。舆论的传播一般遵循涨缩律、增长律、波动律及冲突律等规律。为有效把握网络舆情的规律,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过调研、谈话等方式了解大学生的网络习惯,根据一定标准将大学生群体进行合理分类,结合学校各方信息对现实生活中的个体进行深入分析,建立大学生个体档案。在出现网络舆情时,根据不同类别学生的思想特点,在网络舆情形成的初期阶段、高涨阶段、冲突阶段、波动阶段、低潮阶段等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舆论疏导与介入,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负面网络舆论,强化他们的主流意识。

最后,完善网络舆情的工作机制,全方位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网络已经成为继广播、报纸、电视三大传统传播媒体之后新兴的传播媒介,在青年生活中甚至已经成为信息的主要传播媒介。面临这一时代的新特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引导需要构建完善的网络工作机制,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从网络舆情的信息汇集、整理、评价、分析、报送到反馈、预警每一环节都要有计划,从而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准确的学生思想动态信息报告。

3.改进网络舆情的管理方式,为网络舆情下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组织保障。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形成阶段,其可塑性也较强,引导和管理是网络舆情环境中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两种主要方法。引导是一种軟教育方式,管理是一种硬教育方式,需要将两种教育方法有效结合,才能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首先,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提升大学生网络舆情的自我管理能力。网络的虚拟性决定了网络舆情发生主体的不确定性。除社会、学校等外部机构加强管理之外,还要发挥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才可以使网络舆情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事半功倍。国家、社会有关机构要采取有效措施,利用搜索引擎、网络调查、RSS、Web信息采集技术,严格控制不良网站进入网络;高校也可以通过网络入口接点过滤技术加大对校园内网络的监管,过滤负面的网络信息;学校可以在大学生群体中发掘网络舆情达人,鼓励他们发挥榜样带头作用,自觉遵守网络文明公约,及时发现身边同学的舆论动态并积极帮扶。

其次,网内与网外管理实现两位一体。网络舆情作为现实生活意见表达的衍生平台,具有虚拟性特征,同时这些网络舆情的主体又是现实生活中真实的个人,因而网内监管与网外管理同样重要,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来说,若要做好网内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需要在网络之外做“文章”。网络舆情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虽然是新兴事物,但是其发展势头较快,舆论的影响力较为深远。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要发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主抓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教学,发挥社会实践、课外活动、班级社团的现实引领作用,将网络上的热点问题在网络之外积极讨论,使网络的虚拟性与现实性能够良性互动。同时,适应网络发展的需要积极搭建学校主流网络平台,如校园之声、校园微信等新兴传播媒介,对大学生网络舆情进行主动介入与引导。

网络舆情作为舆论宣传及思想动态反馈的载体,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的阵地。从网络舆情视角来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不断整合资源,发挥合力效应,将科学技术进一步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注释]

①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53.

[参考文献]

[1]刘毅.略论网络舆情的概念、特点、表达与传播[J].理论界,2007(1).

[2]陈阳红.网络信息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12(3).

[3]阮芳.新时期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武汉:湖北工业大学,2012.

猜你喜欢
网络舆情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平安校园建设研究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基于社会稳定视角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构建的思考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