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厚力
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正如爱因斯坦所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导入如果设计得当,能够引发学生浓厚的探究欲望,激起学生的智慧火花,开启学生的思维之门,在新课之始先声夺人,锁定学生的注意,给新课教学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优化新课导入,激活数学课堂呢?本文结合平时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旧知铺垫,顺势导入
德拉·梅尔说过:“经验犹如一盏明灯的光芒,它使早已存在于头脑中的朦胧的东西豁然开朗. ”教育心理学规律表明,各种新知识,都是以个体的旧有知识作为基础,从中延伸和发展起来的. 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就是新知与旧有知识经验不断融合,形成新的认识的过程. 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当新知与旧知存在密切联系的时候,我们教师要准确把握二者之间的关联点,将学生已有知识作为新知教学的“切入点”,在复习旧知的过程中顺势导入新课.
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首先和学生复习了整数的除法的相关知识,给学生出示了如下问题:160 ÷ 20 = ( ),如果将除数与被除数都扩大为原来的10倍,商是多少?除数与被除数都缩小至原来的■,商又是多少?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回忆商不变规律. 然后,引导学生将刚才的问题写成分数形式. 由商不变规律引发学生思考,从而巧妙地将分数基本性质的教学与商不变规律联系起来,使学生消除了对新知学习的陌生感,也同时降低了新知学习的难度,让新课教学顺理成章地开展,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复习旧课,巧妙铺垫,在导入新课环节是最常用的方法,它不仅可以自然引出新课,更能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避免知识间的脱节,孤立狭隘地学习数学.
二、数学故事,引人入胜
故事是儿童最感兴趣的话题,在数学课堂教学之初,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讲述故事,能够唤起学生对新知学习的浓厚兴趣,吸引他们乐此不疲地参与数学新知探究. 当然,新课导入时的故事,切忌拖沓冗长,一定要短小精悍,引人入胜,趣味横生,将学生吸引入新知学习的情境之中. 如教学“体积”的知识时,涉及形状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我先给学生讲述大家耳熟能详的《乌鸦喝水》的故事,然后问学生:“大家知道乌鸦为什么能喝到杯子里的水?”学生由于沉浸在故事情境中,对教师所提的问题积极踊跃,兴趣盎然. 我抓住时机,将一个苹果放入一个盛满水的杯子里,让学生得出苹果体积,从而导入新课.
再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给学生讲述故事:青青草原上,慢羊羊村长将一块蛋糕分给懒羊羊、暖羊羊和美羊羊. 懒羊羊分到了这块蛋糕的■,暖羊羊分到了这块蛋糕的■,美羊羊分到了这块蛋糕的■. 懒羊羊、暖羊羊觉得自己吃亏了,于是它们就和村长争吵起来. 刚好此时喜羊羊来了,问清争吵的原因后,哈哈大笑起来,给懒羊羊和暖羊羊简单地说了几句话,它们立刻停止了争吵. 此时,我出示问题:“同学们,大家知道喜羊羊为什么会笑吗?它给其他的小羊讲了哪些话?我们今天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之后就明白了. ”借助这样的故事,唤起了学生对分数基本性质学习的浓厚兴趣,使他们满怀期待地投身到新课学习的状态中.
三、开展游戏,寓教于乐
学生对游戏具有天生的热情,游戏也是组织数学教学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形式. 在新课导入环节,将新课教学内容寓于游戏之中,不但能够调动学生的多维感官参与学习,更能在新课一开始就牢牢锁定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积极动口、动手、动脑,相互合作,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趣味化.
如执教“可能性”时,新课开始我便和学生玩起了摸球游戏,将球置于一个“魔盒”中,让学生摸球,其他同学们猜想,从而在学生的欢笑声中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通过师生共同体验,发挥了学生的内在潜能,激活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新课在学生的欢笑声中自然而然地开始,不仅教学效果显著,而且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四、设置悬疑,引发深思
心理学规律表明,意向总是伴随着一定的问题情境而产生的,通过悬念,形成认知冲突,让学生产生了解未知领域的迫切愿望,此时教师引出新课,水到渠成,顺畅自然.
如在学习“除法”时,新课开始时我这样导入:老师掌握一项绝活,不用计算,就可以知道哪些数是不是2和5的倍数,大家相信吗?如果不相信,你们可以随便说个数来考老师,然后再用计算器去验证. 学生当然心存怀疑,他们纷纷报数,老师瞬间就回答出来了. 此时教师不无得意地说:现在大家相信了吧,想不想也学习这一本领啊?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想!”新课导入顺利完成. 这样一种导入,既引发了学生的积极思维,更让课堂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
五、引导动手,生成体验
皮亚杰曾经说过:儿童的智力活动是与他对周围物体的作用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意即儿童对新知的理解来自于他们作用于物体的活动. 小学数学学科,是一门开启学生智慧的学科,数学知识本身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这必须要以感性经验为基础,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获取深刻的认知,这样生成的知识才是深刻而富有生命的.
如在教学“认识周长”一课时,我在上课之前先让每名学生自己准备一片喜欢的树叶. 课堂上,让学生举起手中的树叶,先沿着叶子的边缘摸一圈,让学生在摸的过程中体验不同形状的叶子的边线长度不同,产生对周长的初步认识,形成对周长的直观、形象的认识. 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自然会在兴趣的吸引下想多了解有关周长的知识.
当然,数学课堂的新课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琳琅满目, 这里列举一二,旨在抛砖引玉. 让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优化新课导入的技巧和艺术,让数学课堂因导入而变得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