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燕花
孩子进入中年级,一切都有了较大的变化,特别是升入三年级以来,许多家长忧心忡忡:低年级我的孩子的成绩都很优秀,怎么到了三年级下降许多呢?这简直就是“高台跳水”. 还有的家长可能会说:我的孩子低年级时都挺优秀的,也很听话,为什么到了中年级,孩子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多,总也不听话了呢?是老师教得有问题,还是孩子出了什么问题?
小学中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初期和马鞍期,身心正发生一系列变化,已完成了幼儿期向童年期的过渡,幼儿期的年龄特征已基本隐去,显示出了童年期的年龄特征. 中年级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能进行一定的抽象思维,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模仿性强,是非观念淡薄;想象能力也由模仿性和再现性向创造性的想象过渡;集体主义感情有所发展,良好的道德品质正在形成,但极不稳固. 感情容易激起和爆发,不善于控制,不考虑行为后果,虽已能从事需要一定意志支配的工作,但意志还很薄弱,自觉性、主动性、持久性都较差,遇到困难和挫折往往产生动摇. 中年级学生自我意识逐渐发展,逐渐学会道德原则的评价标准,评价能力开始发展起来,往往是提出自己的见解,但不善于全面地评价一个人的行为表现. 道德感、正义感开始萌芽,但道德认识水平仍较低,辨别是非的能力也不强,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
1. 运用“认知失调效应”,正确认识和评价学习环境
“认知失调效应”是指在一般情况下,人们需要维持自己观点和信念的一致以保持心理平衡,倘若在人们的观点或信念中表现出不一致就会产生认知失调.
许多孩子都感觉到学习内容的增多,但对于中年级的学习内容并没有形成一个完全、系统的认知,在学习过程中显得被动应对,由此带来较大心理负担,影响着学业成就. 教育要讲究策略,聪明的老师们不妨让学生打破旧有的不良协调,产生认知失调,然后通过调整失调,使其达成新的良好的认知协调. 通过比较差异来使学生认识新学习环境的特点,了解中年级阶段学习的任务、学习内容以及学习过程的特点,使孩子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可能出现的学习绩效波动,避免出现焦虑情绪;通过寻找相同点来寻找学习活动的承继性,使学生能稳定情绪,扬长避短,避免因无所适从而出现焦虑情绪. 其次,要鼓励和指导孩子探索适合中年级学习特点的新的更有效的方法,改进以前一些不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2. 运用“超限效应”,给学生留点“空白”
“超限效应”表现为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会引起人们心理的极不耐烦或反抗. 中年级的孩子独立性、自主意识逐步增强,当孩子犯错时,父母或老师会一次、两次甚至多次重复对一件事的批评,导致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最后到反感厌恶的地步,甚至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 另外教师在讲课时也应努力避免“超限效应”发生,人们常说“磨刀不费砍柴功”,但如果每天都磨,不仅占用了砍柴的时间,而且会将砍刀磨成薄片,失去砍柴的功能. 对学生的批评而要讲究“布白”艺术,对学生的评批点到而止,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去反省,即使非要再次批评,也应换一个角度,换一种说法,不要简单地重复,这样学生就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一再被“穷追不舍”,厌烦心理、反抗心理就会随之减低,学生也乐于接受批评,改正错误. 运用科学民主的方法去建造一架沟通的心灵之桥,只有这样,才能使成长中的孩子把我们视作自己信得过的良师益友,从而甘愿接受教育,使自己的心理得到健康发展.
3. 运用“连锁塑造效应”,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连锁塑造效应”就是指通过小步骤反馈来达到目标. 小学三年级是学生意志品质培养的关键期. 衡量一个人的意志是否坚强,不是看他行动的早晚,而是看他在该行动的时候能否果断地按事先制订的计划行动. 一个人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在长期的生活中逐渐形成的,所以,良好意志品质,千万不可急于求成. 要有对孩子进行长期连锁塑造的观念,应该根据孩子的情况为学生学习复杂的、较难的知识提供实现“跳一跳,摘果子”的方法,那就是分解学习目标,通过设计小的步骤,鼓励孩子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培养孩子分析、比较、综合的能力. 让学生“跳一跳”后就能摘到“小果子”,“小果子”积累多了,就实现了大的目标. 这样学生就不会产生畏难情绪,遇到困难时倾向于放弃完成任务,从而影响自己的意志力.
低中学段衔接时期的孩子,心理是脆弱的、复杂的. 作为教师,我们关注孩子的心理,做好教育和心理的超链接,促进学生顺利健康地成长!教育重视的是“以人为本”,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而孤立片面地看待孩子的成长教育,只能是镜月水花. 作为德育工作者的我们应站在儿童的立场,不仅关注教材的衔接、知识的衔接、教学方法上的衔接、管理方式上的衔接以及思想方法的衔接,更多地关注学生心理上的这个“衔接点”,从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通过适当的指引,引导学生轻松地渡过这个关键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