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艳艳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教育的作用在当今经济社会中的价值体现越来越明显. 而创造一切价值的基础莫过于对小学教育的稳步施行,小学教育既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更是国家未来希望的寄托者,做好小学文化教育,势在必行!
随着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数学课程的改革逐渐寻求课程的创新和课程文化的延续与发展. 而近年来,数学文化的教育成果越来越显著,其数学文化思想也越来越来被社会大众和教育工作者认可,将数学教材与数学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 经过不断地努力,教育界的工作者已经对“数学文化”作出了理论性的成果,这些理论成果正在不断通过在教学实际中的应用得到完美地诠释.
一、数学文化注重对问题的探究
数学是一个很有趣的学科,它相对于逻辑思维更具有思考问题的价值. 数学文化讲究的是一个对现有事物的学习和对未来空间的一个探索,它不仅解决现有的问题,更能激发和解决未来的一些数学上的未知领域的问题. 在小学的数学教学中,数学文化赋予数学教学和学习领域一个新的生命体,它要求在新教材里,必须体现学生对数学课程的一个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和解决更大数学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小学四年级的数学教材里,有这样一个引入“数学文化”的内容:我国的古代劳动人民创造了“铺地锦”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仅可以轻松地解决相同位数的计算,也能解决不同位数的数学运算,随机给了学生一道三位数乘以两位数的例题,让学生试着用两位数乘以两位数的方法去探索这道问题. 由此,数学文化的引入,不但让学生对古代文明有所了解,更能对问题解决方法和问题进一步探究.
二、数学文化体现对事物美的追求
世界上无论哪种文化都是从人类发展和向好的局面开始的,数学文化更是一种美好的教育文化. 数学文化体现的是一种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人类利用大自然和数学理论创造出了许多美好的事物. 例如在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材中“编编唱唱”互动课程上,让同学们准备一组杯子(数量不等),分别往杯子里装入数量不等的水,让学生用一根小棒去敲杯子,由于杯子里剩余的空气量不等,然后产生了不同的音色,仔细听就像一曲音乐,由此便将秦时的编钟引入进来,启发学生编钟是人们对数学与大自然的完美结合,更能激发学生对数学文化强大感染力的思考.
三、数学文化讲究对生活的回归
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首要的是对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的解决,而这种学习倾向更加注重对生活的回归. 例如,一年级上册在教学“9加几”时,课本中只提供了一幅学校运动会的全景图. 这幅图究竟有什么作用?教师要领会编排者的用意,引导学生观察,联系学校生活来学习数学知识. 譬如,教师可以通过“一包矿泉水,学生们喝了一些,还剩多少瓶?”等问题,引导学生学习9加几的问题. 通过教材中的这些问题的设置,不但让学生感到回到了生活里,更能激发他们对数学文化的向往和对数学学习的乐趣.
四、数学文化语言呈现简练化
小学的教育注重的是对学生的基础能力的一个培养,因此在小学教材的设置过程中应遵循“教材难易程度应与学生的实际能力相对应”,以简单易懂为准. 例如,小学教材中,开篇便以编者与读者小朋友的对话带领孩子们进入了数学思维分析的阶段. 而在后面的“平移,旋转”的教材设计中,更以箭头的形式表示出“一个物体的移动像搬东西一样,从一个地方搬到另一个地方,就是实现了平移”,虽然没用语言去说,但是通过图标指示的形式更能让孩子们从中去感到好奇,感到数学世界很精彩,数学很有趣,很快地理解这种现象就是平移. 教师也可以利用这样一个方式,在另外的学习课程中引入这样的形式,促进学生快速解决问题和表达情感,并且这样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小学生的数学思维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五、数学文化素材展现简单化
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的智力能力尚处于发育的基础阶段,强加比较抽象的事物思维于他们,会出现事倍功半的后果,而且影响智力的发育和成长. 因此专家学者在数学文化上的发展意见是将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作为学习素材引入教科书,不但可以轻松让小学生易于学习,还能不易产生厌倦的学习心理. 例如,学生在认识和学习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时候,教材中和老师以身边的实际案例为导向,如“校门口的电子门”“消防升降机”、路边的“梯形水泥墩”等素材,这样学生既简单形象地接受了所学习的知识,老师还能将一些数学故事及数学名人进行简单介绍,加强学生的理解能力.
小学数学作为少年逻辑性思维起步的基础学科,正得到人们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新课改的施行、数学文化的注入,加之结合儿童的心理、智力发展特点,以注重对问题的探究、对事物美的追求、数学表达语言的简练化等方面,进行小学数学教材的编写. 这种编写方向不但让学生学到知识,而且还带领他们走入数学世界,去体验数学的有趣之处. 同时新课改下的数学文化的注入,有助于引导一线教学老师树立新的教学思想,去积极践行素质教育的根本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