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课堂的在操作中动起来

2015-05-30 10:48王丽华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5年14期
关键词:搭积木珠子个位

王丽华

《搭积木》一课的主要内容是学习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要在相同数位上相加减的道理,这样的算理对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抽象的学习内容. 为此,教材首先创设了搭积木的情境,这里的积木实际上就是直观模型方块. 其次,安排了在计数器上拨出计算结果、观察直观图得出计算结果的活动. 小方块、计数器、直观图作为直观模型,都是帮助学生进行抽象运算的一个桥梁,它们将从多角度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在教学时,书中呈现的是笑笑搭积木的情境图,面我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题图是在黑板上用带磁力的积木块实际搭的,学生每个手里也都有20块积木块,可以实际操作. 这样学习生学生学习起来体会会更加深刻. 然后学生根据老师搭积木的过程提出数学问题,合情合理,而且十分顺畅. “一共用了多少块积木?你能列式解决吗?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探索算法的时间和空间.

学生通过观察我搭的积木图,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列出算式“13 + 2 = ”,进而探索算法. 算法在学习卡片“我想这样算”记录单上呈现. 在交流中呈现学生的不同算法:学生通过摆一摆,能够结合摆的活动列出算式,有的学生很快说出结果是15块,我顺势引导:“你是怎么想到的?怎么算出是15块的?”学生会结合自己摆的学具说 “3 + 2 = 5, 10 + 5 = 15”;也有的结合计数器拨一拨,十位上的珠子不变,个位上的3个加上2个珠子,得出15;把3个和2个放在一起,算出3 + 2 = 5,10 + 5 = 15;也有用类推的方法,因为“3 + 2 = 5”,所以“10 + 5 = 15”;有的学生在计数器上画不同颜色的珠子表示累加得出答案,有的干脆列竖式计算;最吃力的学生逐一数出:13,14,15. 在交流算法的时候,学生各抒己见;我就用“谁听懂他的想法了?他说的是什么意思?”来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同伴的发言. 由于学生当时对加法理解得很快很好,所以当时我让他们在学习卡片上自己举一道加法的例子,孩子们十分有创造力.

然后第二个问题“还剩多少块积木?”也就是20以内不退位减法的呈现方式和“一共有多少块积木?”的两个活动一样开展教学. 只不过学生有的加法的经验,操作起来更加容易,也很快发现的计算的方法,2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不退位减法在计算时只需要把个位上的数相加减就可以了. 在减法的学习卡片上,学生也想出了五花八门的表示方法.

在汇报交流中学生认真倾听,尝试听懂别人的方法并提出质疑,有些孩子能 声音洪亮、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算法,但还有些孩子性格内向、缺乏自信,不敢参与. 我会大加鼓励,帮助其建立自信心,争取让所有的孩子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 在整个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较高,并且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理解了20以内数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算理,在练习中注重联系日常生活.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让学生做积木增减的游戏开始,刚上课时学生的积极性还是很高的. 但是一节课上下来让我感触颇深.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惫. 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的兴趣,学习也就成了负担. ”但是,怎样才能让学生在上课时处于精神振奋的状态呢?这是我一直都在思索的问题. 讲课时的声音要有磁性、要抑扬顿挫、要对学生有吸引力,我要学会用自己的声音为学生营造一个有亲切感和兴奋感的认知环境.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猜你喜欢
搭积木珠子个位
搭积木
与树一样大的珠子
个位与十位的故事
个位与十位的故事
搭积木
个位与十位的故事
摆珠子
纸珠子
学习100以内的数三要点
猜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