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数学教研心得

2015-05-30 10:48:04吴玉章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5年14期
关键词:中学数学课程改革教研

吴玉章

【摘要】 数学课程改革,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教师素养的提升.作为一线数学教师,要成长为研究型教师,既要做个有志人,还要做个有心人.发展有计划,做事讲实效.借助自己的实践优势,结合教育理论指导,不断去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实践摸索,反思领悟,提高科研水平.

【关键词】 教研; 中学数学;课程改革

1. 发展有计划

1.1 坚定教科研信念

当下,学校教科室形同虚设的现象依然存在,嘴上科研兴校,心里全无策略,甚至,有的竟把教师自觉的教科研行为定为不务正业或图谋私利.这让人想起了一些谍战片,上层的叛变使地下组织遭到破坏,牺牲许多坚强战士,让战斗在一线的地下工作者为之心寒.但总还有坚持孤军奋战的无畏战士,他们不管在怎样残酷的环境下,仍然顽强地战斗,靠什么?坚定的信念.

1.2 练好解题童子功

解题是青年教师的必修课.无论何时何地,数学教师都不能忽视解题.罗增儒教授曾对中学杂志作以统计,发现解题类文章在栏目排行榜中居首.一来说明解题研究在数学教学中重要,再者看出解题研究灵活多变,易上手.因此,青年教师搞研究,首先应从解题研究开始.这绝不是小看解题研究,其实,数学最尖端部分还是解题.解题出彩就很不简单!

1.3 而后追求新突破

面对数学题,善于反思教师不光会考虑问题怎么解,还会考虑为什么这样解,为什么会想到这样解,自然而然就步入教学法领域.研究教学法首先从研究案例开始,留心教学细节,捕捉精彩瞬间,哪怕一丁点灵感,及时记录,不断反思、琢磨,当头脑中积累足够丰富,一个个案例在心底跳动,想不写都难.笔者对“认知结构”的优化很感兴趣,不时在教学中作以尝试,处处留心,积累了丰富的素材,于是产生创作的冲动,动笔之时,真兴奋不已,一口气写出十多个案例,教研也有了新突破.

1.4 提升教研高品位

教师搞研究就免不了经历“模仿——借鉴——整合”三阶段.搞研究好比学游泳,先得模仿,掌握要领以后才能形成个性化风格.随着研究水平逐步提升,就可能在模仿、借鉴、整合的基础上实现超越,形成自己的系统理论,著书立说,成长为研究型专家.即便不能成为大家,只要积淀,起码能形成个性化风格的.

2. 做事讲实效

2.1 坐得住

要打造自己成为研究型的新型教师,要有钉子精神,最起码要坐得住.有些青年教师整天想着跳槽,经商,娱乐,虽天赋不错,但终不见提高,大部分精力白白耗费在不见结果的臆想,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做学问,先要有恒心,认定了的目标就义无反顾地走下去,逐渐的,那来自异己的力量就会转化为内部动力,进而成为生命的经历,全身心投入,并乐在其中.

2.2 多读书

有同事问我:“论文该怎么写?”这是一个问得很大的问题,牵涉的东西很多.我说:“不急于去写,先多看书,多记笔记,直至能说出人家文章好在哪里,并进一步提出自己的观点,就离自己写作不远了.”我不知道这样说对不对,反正本人是有切身的感受,因为我就喜欢读书.每当新来一期杂志,上头有自己心爱的文章,就很兴奋,甚至舍不得一口气读完,留得慢慢品味.经常在晚间阅读,勾起了我的思绪,因兴奋而难以入睡.

2.3 善交流

善交流,才能获得更丰富的知识,更多的实证性材料.有人会说,这不与“坐得住”相悖吗?不!当你留心观察,会发现大师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独处时,能够安静地思考问题;而在公众场合,他们却能侃侃而论,不仅善于倾听别人见解,而且习惯于发表自己观点,往往成为焦点而备受关注,养成了既能保持沉默,而又幽默风趣的情绪调节品质.

善于同名家攀谈,善于和同行交流,也要善于和学生交往,学生在为教师研究提供素材,与学生交往,你会有挖不尽的宝藏.只要教师想搞研究,绝不能错过与学生交往的机会.

2.4 懂幽默

课堂上,教师面对几十位学生,难免哪名同学因身体不适或外部刺激而精力不集中.看到学生走神,教师指责是不明智的,矛盾激化时,学生会怨你上课不精彩,局面尴尬.是不是教师上得不精彩?是不是忽视了学生的认知需求?笔者在《对新课改中若干问题的再认识》中指出:“教师在要求学生做什么之前,应先考虑你给予他们什么,不妨先付出一些,做一些铺垫性工作.”

2.5 敢暴露

笔者模仿性地写了一些“教学片段”.每当接到样刊,心里总有些许激动与忐忑.但事后想来,担心是多余的,暴露就暴露了,不发稿就不暴露,谁还知道你存在问题?得到编辑认可,更加坚定我投稿的信心,甚至想每节课都成为研究的素材,这无形中提高了教学的品味.

参加研讨会,笔者敢暴露,几年的一次机会很难得,大家都在真诚交流,让你发言你就讲,哪怕转眼就有人反驳你也不要紧,百炼成钢嘛!不然,何以适应更大场面?

2.6 勤总结

作为一线教师,有得天独厚的实践优势,整天与学生打交道,获得的都是第一手资料,只要认真总结,定能在中学数学教育这一广阔领域有所作为.俗话说,处处留心皆学问,善于积累,做一个有心人,哪怕再常见的问题,再平常的事件,只要深入分析,都能成为研究的素材.文章是丰富积累的自然生成物,是思想情感的自然流露,挤牙膏是挤不出好作品的.

【参考文献】

曹一鸣.借鉴·整合·超越[J].中学数学教与学(高中),2004(1).

猜你喜欢
中学数学课程改革教研
《上海中学数学》2022年征订启示
《上海中学数学》2022年征订启示
《上海中学数学》2022年征订启示
《上海中学数学》2022年征订启示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今日农业(2021年16期)2021-11-26 06:05:34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学术界(2016年10期)2016-11-10 07:29:28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商业会计(2016年13期)2016-10-20 16:18:54
项目教学法在微电影制作教学中的应用
中国市场(2016年35期)2016-10-19 03:02:20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09:50:05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2:5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