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静
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知和学习效果的好坏,与其发生的情境有着密切的联系,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与问题之间架设起一座“桥梁”,能唤醒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和探索问题,产生解决问题的动力和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地获得数学知识.
那么如何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呢?下面就如何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谈谈个人的几点感受.
一、直观操作创设问题情境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取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过程,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在“分式方程”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是这样给学生创设情境的:
(一)解方程
(二)合作探究
为什么练习(2)中x = 2不是原方程的根?
1. 试比较练习(1)与练习(2),从解题步骤上来看,它们有差异吗?
2. 你能说为什么用同样的方法解分式方程,练习(1)有解,练习(2)无解?
(三)交流展示
1. 你认为在解方程中,哪一步的变形可能会产生增根?
2. 你能用较简捷的方法检验求出的根是否为增根吗?
这样自然地让学生理解解分式方程时为什么会出现增根,解分式方程时为什么要检验以及如何检验这些问题.
数学教学是学生数学活动的教学,通过学生的实验操作等活动,学生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体会知识发展的来龙去脉、增强动手能力、提高思维水平.
二、巧用悬念创设问题情境
悬念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欲罢不能,从而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
悬念设置于课头,可以一开始就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例如:在学习“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时,我先让学生学生思考如下两个问题:
1. 调皮的小明用纸板挡住了两个三角形的一部分,你能画出这两个三角形吗?每个人画出的三角形都全等吗?
2. 粗心的小明不小心将一块三角形模具打碎了,他是否可以只带其中的一块碎片到商店去,就能配一块与原来一样的三角形模具呢?如果可以,带哪块去合适?
教师因势利导,引出要解决这两个问题就必须认真学好这节课,这样很自然地引入了新课,使学生在第一时间进入学习状态.
悬念若设置于课尾,则有章回小说的效果. 例如在讲了矩形的定义及性质一课后,可以给学生布置一道思考题:你要到玻璃店去划一块玻璃,只带卷尺去,请问你怎么去检验这块矩形玻璃是否标准?这就引出了下一课的矩形判定内容. 这样就对学生的课外预习起了指导作用.
三、利用学生已有的旧知识来创设问题情境
心理学认为: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头脑已经具有了某种认知结构,他总是试图以这种原有认知结构来同化新知识.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挖掘新旧知识的联系点,创设问题情境.
如:探讨“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时,可以首先回忆旧知识“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然后提出问题,参照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你能否讲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并请学生举例说明. 通过新旧知识对比,学生很容易地掌握了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又如:在学习分式的加减时可以先复习分数的加减,然后类比分数的加减法则得到分式的加减法则,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巩固了旧知识的同时又掌握了新知识,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
四、利用直观性图形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之所以让学生感到困难,主要原因就是数学的问题往往都比较抽象,如果能使抽象的问题具体直观,就可以大大降低难度了. 所以在解决数学有关问题时,我们可以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通过数形结合,使学生对问题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如:在解决函数的问题,特别是和函数的性质有关的问题时,我们一定要画出函数的图像,然后利用图像来研究性质.
又如:在学习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时,如果凭空说道理,学生是难以明白的,如果创设直观性图形情境,给出下图:(其中d是圆心到直线的距离,r是圆的半径)
五、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创设问题情境
通过计算机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变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直观,充分调动学生感观,使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 如在学习一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时,我设计用几何画板演示:当k值发生变化时,函数图像的位置和函数的单调性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学生经过观察,就能发现:当k > 0时,函数必过一、三象限,函数值随自变量的增大而增大;当k < 0时,函数必过二、四象限,函数值随自变量的增大而减小.
在几何教学中,特别是几何图形运动的讲授中,比如研究旋转的性质时,就可用动画演示:一条图形绕一个定点(定点和图形之间的位置分三种情况,即定点在已知图形上、定点在已知图形内、定点在已知图形外)旋转一定的角度,旋转后得到的图形和原图形有什么关系?学生弄清了这个情境之后,就可以自己总结出旋转的性质了.
总而言之,数学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创设问题情境只是一个教学的手段. 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也绝不止只是这几种,只要我们掌握方法,注重情境创设的实效性和趣味性的有机结合,就能够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长期坚持下去,一定能达到学生想学数学,会学数学,并且能用数学的思维和方法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