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慧
【摘要】思维导图是一种可视化的图表,能够充分调动大脑进行思维发散.在数学问题解决过程中,思维导图能够将错综复杂的数学知识以及想法连接起来,并有效地加以分析,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问题解决.
【关键词】思维导图;问题解决;数学
思维导图(MindMapping),也称为心智图.20世纪70年代被称为“世界记忆之父”的托尼.巴赞发明的“一种非常有用的图形技术”.思维导图由主题、节点、连线、图像和色彩构成,由中心主题分支出节点,节点分支出子节点,并由此发散,随着思维的不断深入,节点不断增加,逐步形成一个向周围发散而有序的树状图.通过捕捉和表达发散,思维导图能够将大脑内部零乱、枯燥的信息用一种有序的、条理清晰的可视化图表呈现出来,从而充分开发大脑潜能,极大激发人们的创造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有些学生上课很认真听讲,听也听懂了,但到做作业时却束手无策;有些学生能够解决熟悉的问題,遇到新问题却无从下手.究其原因,这些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爱因斯坦曾说过:“结论几乎总以完成的形式出现,读者体会不到探索和发现的喜悦,感觉不到思想形成的生动过程,也就很难达到清楚、全面理解的境界.”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教师运用思维导图将自己的探索过程、试误过程以及思考的方向等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是至关重要的.在构作思维导图的过程中,也是师生之间进行交流互动的过程,促使学生的学由“被动”向“主动”转化,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提高教学效率.正如英国教育学家哈曼所说:“那些不设法勾起学生求知欲望的教学正如捶打着一块冰冷的生铁.”把解题的思想方法和过程呈现给学生,激发他们自主体会,积极探索,从而到达真正理解.
毫无疑问,在数学问题解决研究中的标志性人物当属波利亚.波利亚将解题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理解题目,拟定方案,执行方案,回顾,每一阶段都注重引导学习者进行思维发散.笔者结合自己对波利亚的“怎样解题表”的理解,绘制如下解题思维导图(如图1).
图1
如图2所示,已知PA垂直于⊙O所在的平面,AB是⊙O的直径,C是⊙O上不同于A,B的任意一点,过点A作AE⊥PC于点E,求证:AE⊥平面PBC.
图2
这道题的分析过程:结论是要证AE⊥平面PBC,要证明线面垂直就要找出线垂直于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题上已知AE⊥PC,只需再证AE⊥BC或者AE⊥PB,不管选择哪个垂直来证明,都需要证明两条异面直线垂直,都要由线面垂直来证得.至于选择证BC⊥平面PAC还是选择证PB⊥平面PAC比较好,我们要再回到已知条件,根据PA垂直于⊙O所在的平面,AB是⊙O的直径,可以得出AC⊥BC,PA⊥BC,也即证得BC⊥平面PAC,那么AE⊥BC即得证.上述思维过程,如果只用文字来表述就会显得冗长,不易解读,但如果结合如下思维导图(如图3)进行讲解,思维过程就会清晰明了的多.实践证明:思维导图为学生提供了解题框架,在数学问题解决中引入思维导图,能够有效加强信息之间的全面性和关联性,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引导学生所能想到的知识点和解题思想方法,师生共同探索出一个或
多个解题方案,让学生在整个解题过程中真正了解在什么情况使用什么方法,采取哪种方案更有利于问题解决.“我图画我心”,教师通过学生画出的思维导图,能够知道学生的认知结构,可以很容易了解到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程度、解题思路以及在问题中暴漏出的不足与错误,找出学生解题过程中的易错点与闪光点,对不同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因材施教.通过将自己的思维导图与教师制作的思维导图作对比,学生能够及时地查漏补缺,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效率.
图3
备注:绿色红旗表示“Yes”,黑色表示“No”,问号表示“Question”.
基于思维导图的数学问题解决以核心问题为主线,并将主要问题分解为若干小问题,以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将知识的学习贯穿在问题的思考之中.国外的研究发现,学生拥有组织性的知识可以建立学习的“脚手架”,更易产生有意义的学习,思维导图以一种非线性组织形式,整合结构图与文字表征,比传统的文字性叙述更能清晰表征知识,从而促进有效学习的发生和新旧知识之间的整合与建构.基于思维导图下的问题解决可以沟通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的整体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