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的经济学分析

2015-05-30 10:48方燕
中国集体经济 2015年19期
关键词:需求就业供给

方燕

摘要:近十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剧增,2014年高校毕业生规模已经达到727万,导致人才市场竞争激烈。从经济学角度看,人才市场的供给存在绝对量的扩大而需求则是相对量的缩小,针对这一现状,应结合人才市场的需求来调节供给,调整供给方向、提高供给质量。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供给;需求;人才市场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

中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已经持续十余年,大学毕业生人数也随之增加,由此引发的就业问题收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中国近两届政府都始终把大学生就业放在重要位置。教育部公布的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达727万,比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的2013年再增加28万人,创下历史新高。

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在答央视财经记者问时提到:截至2014年年末,全国就业人数达到77253万人。其中不乏归国的精英人才,其中也包含大量的再就业人员,这样的人员结构不管是技术,还是经验都是其胜过大学生就业群体的重要砝码,也一定程度上提高的大学生就业的难度。

然而,在供大于求的就业市场下,很多的HR招不到满意的毕业生,出现了岗位空缺和失业并存的现象。

经济学是研究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合理配置问题的科学,从经济学供需匹配理论看,政府和高校应积极成为大学生就业的推动者,即分别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人才培养结构调整,双管齐下,创造更多的大学生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实现大学生就业的供需平衡,与此同时,为大学生就业开通绿色通道,促进大学生求职信息和用人单位需求信息的多渠道交流,实现有效的供需资源共享。

二、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大学生就业难

从以上的现状我们不难看出,供求失衡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原因。供求理论强调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的一定时段内,所有商品的供给量与需求量应当相等,实现供求均衡。反之,则是供求失衡,表现为两种情况,即如果供给量小于需求量,商品供不应求,在市场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供给方。相反如果供给量大于需求量,商品滞销,在市场中起主导作用的是需求方。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大学毕业生在就业市场是也是商品,高校是这种商品的供给方,用人单位是需求方,如果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较高或者较低就会出现供求不均的现象,而如果该需求和人才的供给相适应,则供求均衡。实践中,往往表现为人才的供给量较大,人才的需求量较小,供求不均,才有我们看到的就业难问题。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分析就业难的问题。

(一)供给方面

供给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生产者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商品或劳务的数量。从供给的量上看,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高校的扩招,每年的高校毕业生不断增加,近几年以超过20%的速度增长,再加上每年滞留下来的待业人员,这就使得在就业市场上的绝对供给量大大提高。

整体来看,大学生毕业人员总的数量是在增加,充实了人才的供给量,但是,在大学生泛滥的今天,用人单位要相中自己的千里马却显得更为困难。在存在竞争的人才市场中,大部分毕业人才面临的是在面试中落榜,因此,就业难的现象被扩大,进而成为一种社会问题。

(二)需求方面

需求是指一定的时间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商品或劳务的数量。从需求看,在经济学领域,GDP和就业岗位成正比例关系,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它所带来的就业岗位量是80~100万个,所以,我国一直在追求GDP的增速。但我国采取的主要是增长优先发展战略,对就业则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忽略,才会有劳动力需求有增加,但增速总是低于经济发展速度的“高增长、低就业”的现象。从就业需求的主体即自主创业、政府、企业来看,市场的风险,社会经验的缺乏,创业对毕业生的吸纳作用微乎其微。政府部门减员增效,机构改革,人员需求日趋饱和,难以吸纳更多的毕业生。现在就剩下企业了,但是目前高校专业的设置及教育模式又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严重脱节,造成结构性失业的现状,即岗位空缺与失业并存。

三、大学生就业问题解决的路径探讨

(一)供给方的行为要求

从有效供给的角度来讲,高等教育要培养出适应企业和社会需求的产品。这就要求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选择应服从市场,正确定位自己的办学目标和方向,人才培养要与市场紧密联系,所有教学质量的提高都应当首先以准确的市场定位为基础。合理预测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结构,根据就业市场的需求对职业设置与教学过程进行合适的调整成为高校决策者要做的头等大事。此外,要针对学生个体,进行多样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鼓励大学生加强社会交往,提高对社会和自身的了解,引导学生全方面发展。

(二)需求方的行为要求

从需求的角度来讲,用人单位在人才招聘时,应放眼长远,适当的采用边际分析的方法。在进行人才选择时,应改变只注重经验和学历的惯例,虽然刚毕业的学生,在社会实践方面锻炼少,但绝大多数毕业生悟性高、责任心强。用人单位可以改变固定的用人标准,灵活设置招聘的条件,给他们证实自己能力的机会,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用人单位的理性选择会帮助许多的大学生的资源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

(三)社会经济环境的塑造

政府是宏观调控的主体,它应当积极引导高等教育模式的改变以适应市场的需求。使得资源更合理的配置和有效的利用。相关的教育主管部门和教育服务部门,应通过对市场的发展分析,灵活运用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对高等教育的方向进行引导,调节作为人才供给方的人才培养方向,防止出现高等教育领域的“通货膨胀”,形成合理的教育布局和专业设置,为市场需求服务。

总之,从经济学理论的角度去分析供给和需求,通过社会经济的大环境调整,把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和有效的利用。

参考文献:

[1]倪克垒.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J].时代教育,2014(01).

[2]胡莹月.经济学视域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J].理论前沿,2014(02).

[3]马延霞.当代大学生就业困境分析[J].山东行政学院,2013(01).

(作者单位: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需求就业供给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以学习为中心”的Checkouttime板块教学实践
从不同需求层面分析欠发达地区的发展与贫困
我国少儿图书的供给与需求关系探究
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培训的关联性分析及阐述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力
如何指导大学生提高面试技能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