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宀部字丛考

2015-05-30 18:42陶枫
北方文学·下旬 2015年2期
关键词:思想意识建筑文化说文解字

陶枫

摘 要:《说文》是一部分析汉字字形、解释汉字本义的字典,同时反映出我国古代诸多文化现象。宀部下收的汉字主要从不同角度解读中国古代建筑及由此产生的传统文化。分析这些汉字,对于了解远古建筑及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说文解字》;宀部;建筑文化;思想意识

《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解释汉字本义的字典,“从全世界的范围考察,《说文解字》也是出现最早的、系统合于科学精神的、具有独创的民族风格的字典”[1]。《说文》内容丰富,是反映我国古代社会制度及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根据中国古代文化及思想意识,许慎将《说文》中的汉字分为540个部首。《说文》:“宀,交覆深屋也。象形。”段玉裁注:“古者屋四注。東西與南北皆交覆也。有堂有室是爲深屋。”“四注”即有四面墙,其甲骨文字形(乙五八四九)展现的正是如此。宀部下收71字,重文16,它们从语言文字角度表现出我国古代的居住文化以及由此产生的中国传统文化。

一、古代建筑文化

(一)从前建筑时代到建筑时代

远古时期,先民尚未掌握建筑技术,但已懂得借用大自然提供的各种条件,寻找挡风遮雨的庇护所。我国祖先探索出两条途径:长江流域地区的巢居和黄河流域地区的穴居。随着人类历史的逐步推进,南方的巢居逐渐演变成干栏式建筑,北方的穴居逐渐演变成木架的地面建筑。尽管二者发展方式有所不同,但最终的结果相同,均走向了地面。至此,人类社会从前建筑时代走进了建筑时代。《说文》中的“宋”和“宕”二字正是反映了这一情况。

“宋”字,《说文》言:“居也,从宀从木。”“宋”的字形,从甲骨文(佚一〇六)到金文(永盂)再到小篆,并未发生太大的变化,该字的下半部分是树的样子,上半部分是人类修建的类似屋顶的东西。这应该就是南方的干栏式建筑最初的模样。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语言自身的发展,“宋”字的本义已经不再使用,现在已经很少有人知道其本义,但该字的确能够反映远古先民的建筑形式。《说文》:“宕,過也。一曰洞屋。从宀,碭省聲。”段玉裁注:“洞屋謂通迵之屋。四圍無障蔽也。凡道家言洞天者,謂無所不通。”再察看其古文字形(前一·三〇·七)和(召伯簋二),“宕”应是屋子的样子。由此可知“洞屋”应是其本义。现今黄土高原地区的窑洞很有可能就是上古先民穴居形式的遗存。“宋、宕”二字的字形及其本义是研究中国远古先民建筑形式的重要资料。

(二)建筑走向精细化

远古先民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中国最古老的建筑形式,从前建筑时代走进建筑时代,这是人类社会的一大进步。最初的建筑十分简陋,仅仅是先民借用大自然提供的条件做成的庇护所。随着社会的进步,建筑形式不断改进,分工日益精细,出现了专门性建筑。“宣”正是其中一种。《说文》:“宣,天子宣室也,从宀聲。”段玉裁注:“葢謂大室。如璧大謂之瑄也。賈誼傳。孝文受釐坐宣室。蘇林曰。宣室,未央前正室也。天子宣室。葢禮家相傳古語。引伸爲布也。明也。徧也。通也。緩也。散也。”该字字形从甲骨文(後上二四·七)到金文(曾子仲宣鼎)再到小篆一脉相承,内部均是一个回旋的“亘”,表明房子之大。在封建社会皇权统治下,“宣”是最为特殊的一类建筑。

二、从宀部字看先民的思想意识

《说文解字》一书从语言文字的角度反映了远古先民的生活状况及古代社会文化。宀部字从表示古代建筑的汉字出发,从不同角度反映中国古代文化。

(一)古人的群居生活及家族观念

远古时期,中国先民过群居生活。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先民,也共同经受自然环境和外敌入侵的考验。随着时间的推移,群居的先民血缘关系越来越密切,发展到先秦时期,逐渐演变成具有宗法性质的家族群体。《说文》中的“宭”和“宗”刚好反映了这种状况。

《说文》:“宭,羣居也,从宀君聲。”该字至今尚未发现甲骨文和金文,但在文化遗址的考察中已基本证实这种群居形式的存在。陕西临潼文化遗址曾发现中国先民的建筑,其形式为同心方向的房屋,中心应是氏族首领居住之地。这种生活方式使得居住在一起的先民逐渐形成家族观念和集体意识,将中国推进到宗法制度时代。《说文》:“宗,尊祖廟也,从宀从示。”段玉裁注:“宗从宀从示。示謂神也。宀謂屋也。”段玉裁表述明确,“宗”下面的“示”是神,是祖先,其本义正是古代祭祀祖先的处所,即祖庙。“宗”的甲骨文大致有(乙七六六)和(前四·三八·四)两种,显然该字与“示”密不可分。金文字形已发现多个,但均无太大出入,都与(何尊)相似,可见此时其字形已基本确定,下部的“示”表示祖先和神灵。中国社会的家族观念和宗法制度逐渐形成了。

(二)古人的安定意识

家族观念和宗法制度形成后,古人的安定意识应运而生。《说文》宀部有一组字,反映的正是这种意识的形成。“安”甲骨文字形为(乙四二五一),屋下有一女子,古人认为居室内有女子能够让人感到安宁和平静,这是古人用心理感受造的字。《说文》:“?,静也。”段玉裁将“?”释为“竫也,安也”。虽然此字尚未发现甲骨文字形和金文字形,但它与“安”同义是显而易见的。《说文》:“寍,安也。从宀,心在皿上。人之飲食器,所以安人。”其甲骨文字形为,内部是器皿。与“安”相同,“寍”也是古人用心理感受直接造的字,居室内有了饮食器皿,人才会感到安宁。《说文》:“定,安也。从宀从正。”考察其甲骨文字形(佚九九二)和(前六·二三·六),下部很难联想到是“正”字,但其金文字形(伯定盉)的确是“正”字。《说文》:“宓,安也,从宀必聲。”段玉裁注:“此字經典作密。密行而宓廢矣。”《说文》:“密,山如堂者。从山宓聲。”段玉裁注:“按密主謂山。假爲精密字而本義廢矣。”可见,从“宓”到“密”字义发生了变化,但“宓”本义确是“安也”无误。“宴”字尚未发现甲骨文字形,而两种金文字形(王孫誥鐘)和(宴簋)又相去甚远,可见此时其字义并不明了。《左传·闵公元年》:“宴安酖毒。”孔颖达疏:“宴安自逸,若酖毒之藥。”据此我们基本可断定,《说文》中的释义是准确的,即“宴,安也”。“安、?、寍、定、宓、宴”等字为同义关系,许慎用这几个汉字表现远古先民对安定生活的渴望与追求。

(三)贫富差距与尊卑等级意识

随着历史的演进,人类社会走进私有制时代和奴隶社会时代。财富私有化积累,首先造成贫富差距的拉大。《说文》:“富,備也。一曰厚也。”许慎认为“富”就是“備”,家中财物齐全才能有备无患,生活才能富足;或是“厚”,家财雄厚便是富有。许慎的释义十分巧妙,将抽象概念“富有”用具象概念“備”和“厚”表达出来。段玉裁进一步认为富有和幸福是密切相关的,“僃也。富與福音義皆同。釋名曰。福,富也。”“富”和“福”是同音关系也是同义关系。该字金文字形为(中山王鼎),外面宀部表示房屋,内部像盛放财物的器皿,家里盛放财物的器皿已满表明这个家庭相当富有。人类社会进入奴隶制时代,贫富差距拉大,等级制度和尊卑等级观念逐渐形成。

三、结语

由宀构成的汉字多与建筑有关,或是不同类型的建筑,或是表示与建筑有关的中国传统文化。宀部字展现了我国祖先从巢居、穴居走向地面并最终创造人类建筑文化的光辉历程,描绘了我国先民丰富的起居文化,反映了我国古代建筑文化、社会制度和先民意识,是我国古代建筑文化以及生活文化的真实写照,是传承中华民族丰厚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参考文献:

[1]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编纂.汉语大字典(第二版)[H].四川出版集团·四川辞书出版社,湖北长江出版集团·崇文书局,2010.

[2](汉)许慎撰,(宋)徐铉校订.说文解字[M].中华书局,1963.

[3](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4]徐中舒.甲骨文字典[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89.

[5]陆宗达.说文解字通论[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1.

[6]张磊.《说文》”宀”部字与古代建筑文化[J].昆明大学学报,2005,(2).

[7]汤云航,吴丽君.宀部字与古代居住文化[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2,(1).

[8]邢怒海.《说文解字》宀部字的社会文化意义阐释[J].兰州学刊,2011,(6).

猜你喜欢
思想意识建筑文化说文解字
延安精神与改进工作作风
当代青年大学生价值观嬗变的原因及其对策
《说文解字》中的反形字分析
《说文解字》视域下的先民生活
论《红楼梦》建筑文化中的美学意蕴
体验知识的形成、产生和发展
ArtDeco下的“海派”建筑文化
《说文解字》羊部字研究
当代中国主流建筑文化的新趋向
从思想上强化“全面从严治党”战略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