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施托姆小说《白马骑士》里的悲剧形象

2015-05-30 10:12陈婉玉
北方文学·下旬 2015年2期
关键词:反思

陈婉玉

摘 要:《白马骑士》是19世纪德国诗意现实主义作家特奥多尔.施托姆的代表作。这部小说将传说与现实结合了起来,叙写了施托姆家乡传说中的一位堤长造堤的故事。 读《白马骑士》这部作品时,人们常常更多的关注其中所表现的叙事话语和性别意识,而本文将着眼于作品中的悲剧形象,通过对悲剧形象的分析,进一步增强人们对施托姆后期作品中所展现出的悲剧性和感伤性的了解。

关键词:白马骑士;悲剧形象;孤独英雄;反思

作为德国诗意现实主义作家的代表人物,施托姆的作品既不是对现实的理想主义美化,也不是按照自然主义的方式对现实进行复制。他的作品中体现出一种“中庸”的写作手法,将现实与理想,个别和一般,客观和主观和谐地融为了一体。小说 《白马骑士》的悲剧性也同样通过这种形式被展现出来,它并不只是孤独英雄投海自尽的单一悲剧,而是那个时代所有人的悲剧。因此本文要分析的悲剧形象不是单个的形象。小说末尾,伴随着主人公英雄的离世,那场声势浩荡的自然灾害不仅使作品中的人顿悟,也使作品外的读者顿悟,笔者认为,这才是本作品的核心所在。

施托姆的小说《白马骑士》以不同的记忆方式,叙述了一个孤独英雄的故事,白马骑士因主人公豪克.海因常骑一匹瘦弱的白马而得名,他自幼在北海海边长大,虽然是一位农民的儿子,却有着杰出的勘测才能,他意识到旧堤的危险性,梦想着修筑新堤为当地人民谋福利。然而由于修筑新堤需要大量金钱,豪克又因为有杰出的才能而遭同行嫉妒诋毁,得不到人们的支持,只得孤军奋战,最终和亲人连同堤造事业一起被埋葬。

一、悲剧形象的现实来源。

《白马骑士》作为诗意现实主义小说的代表作,其悲剧形象必定有现实的来源。施托姆时代的德国,封建势力依然占主导地位,虽然19世纪30年代,德国进行了工业革命,资产阶级在经济和政治上势力增强,工人阶级也相应地发展了起来,但封建势力依然强大。在法国七月革命的影响下,德国人民要求反封建,民族统一的情绪日益高涨,1848年3月柏林顺势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然而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使得革命失败。普鲁士容克贵族和大资产阶级联盟,实行反对一切进步力量的高压政策。笔者认为,施托姆笔下主人公豪克的形象正是鄙陋状态的德国社会中知识分子的代表,与环境格格不入,但又无力改变环境。而背离豪克的群众也是当时德国社会中被卷入时代洪流的牺牲者的代表。他们听信挑拨者的言论,为了一点蝇头私利而葬送自己的生命。豪克的妻子艾柯(Elke)作为唯一支持并且理解豪克的人是当时支持进步力量的少数人的代表,施托姆的小说《白马骑士》的悲剧形象皆来自于现实。

二、自然环境下的悲剧形象。

海洋是这部小说自然环境中最重要的元素。它作为一个大背景,贯穿了整部小说,对作品中悲剧形象的刻画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小说开篇,作品中的路人“我”骑马沿着堤坝回家,突然间狂风爆起,天空昏暗(Es strürmte fürchterlich und der Himmel war so grau wie das Wattenmeer der Nordsee zu meiner Rechten.)这一景物描写使小说顿时被蒙上了一层灰暗的色调,营造出一种神秘阴郁的气氛,紧接着马蹄的哒哒声从这诡异之景中传出,此景也为主人公白马骑士豪克的灵魂在缥缈浓雾中的出场做了铺垫,使得悲情的气氛融入整个作品中。海堤是少年时的豪克最爱的地方,他喜欢一个人呆在那里,与之相伴的只有海风的吼叫和大鸟的哀鸣。孤独英雄的形象跃然纸上,不被世俗理解的英雄在孤寂和无奈中离开的场景似在眼前。这样寥寥数笔,就把情融入了景中,并且使得读者在联想的过程中切实地感受到了主人公命运的悲剧性。豪克在妻子的帮助下成功当上堤长,建造新堤的计划被他提上日程,海洋的上空是一片明朗的天,刚刚翻耕过的土地上牛羊成群,云雀也在天空不停地歌唱,然而劳动的号角却掩盖了这自然的声音,只有人们停下来休息的片刻,才能听见自然的歌唱。修建新堤顺利进展,内部矛盾却也依然存在,美好的景色反映出豪克修堤初期乐观的心态,然而人们却没有完全体会到他的用心,只埋头做自己的事情,这一自然风光所埋下的矛盾伏笔,同样增强了小说的悲剧性。“乌云在空中发狂似的疾驰而过,下面辽阔的沼泽地犹如一片不可辨认的荒漠,摇曳着可怕的黑影,堤外的海水越涨越高,发出沉闷的呼啸声,越来越可怕,像是要把其他一切声音吞没似的。”这是暴风雨来袭之前的景物描写,一种紧逼的气势把我们往故事的高潮推进,世俗的对与错,作者安排了一场自然灾难来检验,越来越恶劣的天气,越来越恶劣的场景,都昭示着最大悲剧的来临,豪克亲眼看着自己的家人被海水卷走,也绝望地投海自尽。一切至此戛然而止“月亮从高空俯视大地,洒下光辉,然而,下面的堤上再没有生命,只有肆虐的洪水在奔涌,一家家灯光都渐渐熄灭......”,悲剧虽然结束,却使得读者心里的悲伤依旧蔓延。自然之景仿佛也被赋予了感情,随着情节的发展进行着相应地变化,对悲剧形象的刻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世俗环境里的悲剧形象。

小说《白马骑士》将世俗中的人分成了三类,第一类是主人公豪克,孤寂的英雄,第二类是人民群众,第三类是始终支持理解丈夫的妻子艾柯。本节就从与这三类人相关的世俗环境来分析作品中的悲剧形象。

1.主人公豪克的悲剧形象。

主人公豪克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从小就对勘测与堤坝建造十分感兴趣,他的父亲却对这方面知之甚少,豪克的众多疑问让他十分苦恼,由于兴趣不同,他与同龄人也没有什么共同话语,一有空就自己去观察海边的海堤。邻居,同村的人都把他作为异类看待,就连他自己的父亲也觉得儿子有问题。因此待豪克一长大,父亲就催促他去找其他的工作。成长的过程本该充满温馨和爱,豪克却在别人异样的眼光与不理解中孤独的成长,当时的世俗环境为豪克的悲剧形象奠定了基础。除了当时的世俗环境,豪克从小养成的孤僻性格也对豪克悲剧形象的刻画也贡献颇多。小时候,因为与同龄人没有共同话题不合群,豪克选择沉默和逃避,躲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做自己喜欢的事。被旁人视为异类时,他也没有反对,甚至连抗议都从来没有表达过,依旧是一味地沉默。所有孤独的英雄可能都有这样的特点,特立独行,他们认为被不被理解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时刻保持自己内心的原则性。但是英雄们却忘记了自己所处的环境,在尘世中生存,与外界的沟通和联系是必要的,而这一点也是许多英雄落得悲剧结局的重要原因。在后来确定新堤建造和旧堤的必要整修的时候,豪克因为性格的孤僻和脱离群众,没有得到人们的理解与支持,最终在暴风雨的晚上,所有人都在巨大的灾难中丧生,豪克自己也投海自尽。主人公豪克形象的悲剧性不仅体现在个人的性格悲剧上,也体现在脱离群体及与世俗环境格格不入的悲剧上,作者为主角营造了这样一个由自身到周遭的充满悲剧的生存环境,为后来悲剧故事的逐层发展奠定基础,也增强了作品的悲剧感染力。

2.群众的悲剧形象。

《白马骑士》里的群众形象是资产阶级处于上升阶段的德国普通大众的代表,他们虽然勤勤恳恳地工作,但却没有多少知识,素以前人经验为真理,贪图小利,目光短浅,愚昧无知。他们与白马骑士的矛盾是一切悲剧的开端。主人公豪克成为堤长之后,为了使大家生活得更加安全提出修建新堤的建议,人们却不假思索地叫嚷道,你觉得你比前人的都更厉害吗?你修的新堤一定更安全吗?从表面上看,群众这样的顾虑也在情理之中,但是实际上这一切都只与金钱利益相关,豪克成为堤长之后,虽然还是会被人们当做异类看待,但他在位期间所做出的成绩也足以令人信服,修建新堤需要大量金钱,而这些金钱都要从每家每户里贡献出来,这才是群众反对修建新堤最重要的原因。人们只看到了眼前的利益,却没有考虑到以后的长久安全。然而为了使修建新堤顺利进行,豪克妥协了,使用比原本更少的金钱在旧堤旁修建一座新堤,虽然豪克心中很清楚,这样做新旧堤中间存在缺口,依然留有安全隐患,但是迫于群众的压力,他还是这样做了。新堤修建完工后,人们都感慨这项工程的伟大,此时与豪克一起工作的长工皮特出于对豪克的嫉妒,开始煽动群众反对豪克,豪克为了救助可怜的流浪者买下了他瘦弱的白马,骑着去检查海堤工作,却被群众魔化成不幸的象征,豪克救下人们为了祈求保佑而要活埋的小狗,又再次被人们指摘,就连豪克妻子生病也被群众描绘为鬼魂作祟。被蒙蔽了眼睛的群众不再听从豪克命令,甚至想要毁掉新建的海堤,也没有去维修旧海堤,最终导致灾难的发生。人民群众的悲剧形象把整个小说的悲剧性由个人上升到了群体的高度。

3.豪克妻子艾柯的悲剧形象。

施托姆的作品中常常不乏有悲剧气质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通常都具有善良美好,温婉可人的性格特征,然而却由于自身的缺陷和世俗的压力成为悲剧。同样《白马骑士》中也有这样的形象。笔者一直认为豪克妻子艾柯的形象是小说中爱和美好的象征,但这种爱和美好却从反面促进了艾柯形象的悲剧性。艾柯是前堤长的女儿,长相美丽,但却沉默寡言,他理解豪克的理想和心意,并用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他。她力排众议在人们的非议中嫁给豪克,并助他登上堤长之位。原本很受欢迎的艾柯在嫁给豪克之后,也一并遭到排挤,他们组成了一个异类家庭。艾柯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丈夫身上,无怨无悔地付出,令人感到安慰的是夫妻二人一直感情笃厚,并在结婚9年后最终迎来了小温克的出世,这也是这部小说最让人感到暖心的部分。艾柯确实是这个世界上最理解豪克的人,也是唯一能给豪克安慰的人,但两人彼此间的理解并没有让艾柯认识到丈夫也应该被群众理解,她应该成为丈夫与群众沟通的媒介,来改变他们遭受排挤的现状。小说末尾,豪克在灾害天气巡视堤坝,与落泪的艾柯深情告别,并目睹了妻儿被洪水吞噬的场景,此种凄惨的情景与之前艾柯与豪克的幸福生活形成鲜明对比,更增强了艾柯形象的悲剧性。

四、总结

深入分析施托姆的诗意现实主义小说《白马骑士》的悲剧形象,增进了我们对作家施托姆以及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了解。作者以一种悲剧的方式收尾,给我们带来的更多是觉醒和顿悟,这样的结尾给读者留下遗憾,引导着读者思考,使得觉醒更加深刻。不仅是作品中的人物在生命结束的最后会有巨大的反思,读作品的我们也在唏嘘中有更多的反省,笔者认为这正是此作品的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Der Schimmelreiter》作者(德)施托姆著,李益注,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2]《施托姆诗意小说集》(德)施托姆著,赵樊生译,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3]施托姆小说中的人性,自然和诗意,郑华玲,2005

[4]特奥多.施笃姆的《白马骑士》为例论个体身份的社会性,向绍英,2013

指导老师: 侯景娟

猜你喜欢
反思
宁养社会工作服务中的伦理困境及反思
由GS地产服务质量事件反思电力工程管理
思维导图软件辅助初中数学教学的应用研究
自我感悟 自我反思 自我成长
浅议县域经济在招商引资中面临挑战和机遇之探析
后现代视域下的网络综艺节目及其反思
高职《园林规划设计》示范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中学生早恋案例分析及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