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娟花
摘 要: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阐述了如何构建语文课外阅读“三名工程”来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好习惯。
关键词:语文;课外阅读;阅读兴趣;阅读指导
语文是美好的,它永远是最基础、最博大、最富有文化内涵和最具有人文色彩的学科。而承载语文学习的阅读呢?书香校园的阅览室,为何依旧沉闷?我们的语文课堂为何依旧教材啃了又啃?教者戴着沉重的“镣铐”,按部就班地照着教参支离破碎地讲解,不仅残酷肢解了美文,还斩断了学生通往语文伊甸园的金光大道。学者记笔记,背标准答案……如果没有课外阅读的营养补充,那语文真的就只能是干瘪瘪的了。如何走出语文课外阅读的窘境?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好习惯,构建语文课外阅读“三名工程”不失为有利途径。
一、循名师足迹,走阅读成长之路
语文教师先是书虫,才能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继而铸就名师风范。我们往往佩服名师的真知灼见,教学如行云流水般美妙,育人如轻车熟路般驾驭,殊不知点亮名师身上光芒四射的光环是庞大的阅读量。辽宁的魏书生、四川的李镇西、北京的窦桂梅、江苏的高万祥、上海的郑杰等教育名师,他们教育教学业绩卓著,共同点就是他们广泛阅读。
广泛阅读让他们成了“书虫”,自然也教育出“小书虫”。他们往往通过活动推动学生阅读,组织精彩纷呈的读书研究会、好书推荐课、读书交流课、同读一本书、读书节、书香家庭评选、遍布校园的“图书漂流岛”、班级读书会、小书虫俱乐部、作家与读者见面会等等,他们的学生阅读量慢慢庞大,如窦桂梅的学生,小学六年背诵了300首古今诗词,积累了1000多条成语,100多个寓言故事,200多条古今中外格言警句,阅读量远远超过了课标规定的数量。
紧跟大师的足迹,我在语文教学中也展开了课外阅读的指导活动。
1.抓住教育契机,激发阅读兴趣。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提到: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不要靠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
在课堂上,我抓住教育契机,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在回忆起当年语文课堂,记忆最深刻的是语文课上的书籍推荐。我常常在备课时,收集一些与课文相关的故事,把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筛选出来。在课堂上,利用几分钟说说与课文相关的故事、人物简介、轶事等趣事,学生往往竖起耳朵倾听,并急切想知道书名。课后,他们都会去找原著阅读,把阅读感受写进读后感,或是与我交流分享。
遵循以下几点阅读方法:学习课内节选了作品的一部分,引导学生在课外读全文;学习课内某作家的文章,引导学生课外读同一作家的其他作品;学习课内選了某作家的作品,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另一作家的同名作品。如,上《孔乙己》一课时,联系以往学过的鲁迅的文章《鲁迅自传》《藤野先生》《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等,让学生可以横向地了解作家的作品。
每个星期有一次阅读课,学生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这是学生最放松、最珍惜、纪律最好的一节课,学生畅游书海,享受文化盛宴。
每个月总有一次给同学讲小说,每次讲一本名著名篇,不超过两节课的时间,小说都是经过浓缩和提取最精彩部分来讲的,很吸引学生。讲的第一本外国名著是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后来又讲过《老人与海》《堂吉珂德》《麦田里的守望者》《梦里花落知多少》等。由此,学生爱上了语文,爱上了阅读。
2.师生共读一本书。师生共读,相互监督,促进阅读进度和质量。作为语文教师,应是经典阅读示范者,读书嗜好直接影响了学生。为此,我和学生通过相互约束和监督的方式,共同提高读书时间和读书进度。
例如,详细规定了师生共读每天的读书时间不少于一个小时,每两个星期读完一本书,而且明确了学生的读书要求及处罚方法。如果违反了规定,要有相应的处罚措施。师生共读一本书,让师生的话题逐渐多了起来,就一本书进行深入探讨。
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语文学习不再是苦差事,提升了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由此,阅读产生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师生都得到了共同的提高。
3.为学生确立阅读目标。“教师应当是给学生开书单的人”。这是语文教师的不可懈怠的责任。人的一生毕竟有限,如何在有限的生命里畅游书海汲取精华?经典阅读无疑是最佳选择。在浩瀚的书海中,为莘莘学子选出适宜的阅读书刊,根据每个年龄段的不同,每个学生的阅读水平、特色、爱好进行选择,以获奖童书和经典书籍为主。
在班级里为学生精心挑选书籍:新学期一开始,我必定会给学生列出一张全学期的阅读书目,让学生利用课余课外时间阅读。数目尽可能全面,囊括古今中外人文社科等方面,学生根据提供的书目选择自己喜好的篇目阅读。书的选择还遵循性别差异:如大多数女孩子最早喜欢看公主书、童话书,男孩子喜欢看兵器书、车辆书等;因年龄阶段而异:最初阶段是以图为主,逐渐转向以字为主。
二、借名人读书方法,作阅读指导
爱好读书是许多天才和大师的共同特性,他们才华横溢、满腹经纶、出口成章,而“一目十行,过目成诵”的读书本领更是让我们佩服得五体投地。
如,明末清初杰出的学问家和思想家顾炎武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法;学问家钱钟书,主张先博后约,由博返约;鲁迅的读书十种方法:泛览、硬看、专精、活读、参读、设问、跳读、背书、简报、重读;还有爱因斯坦、培根、朱自清、郭沫若等鸿儒的阅读方法,都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现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识到培育“书呆子”的可悲。究其原因是读书和实践严重脱节。我在与学生及家长的交流中,了解到许多学生虽有阅读习惯,只是效果不尽如人意,还在为写作犯愁。家长们很疑惑,不知从何下手。
了解到学生在家的学习情况,我采取了有针对性的措施:
1.对于班上的尖子生,常常是只“读”不“思”的,让他们清楚地明白“学而不思则罔”的道理。重点指导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积极提出问题,带着问题阅读,系统地找出相关性的书籍,并在生活中找到原型,对比事物,从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
2.对于“读”了不会“写”的学生,让他们注意阅读的过程中要挑出重点,并写出自己的体会,还要背诵佳作名句。识记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不记在自己的脑子里,那永远成不了自己的东西,阅读也就成了没有意义的过程。
3.对于阅读不感兴趣的学生,趣味阅读是最为关键的。从孩子平常的喜好着手,现今许多孩子都有一两个课外兴趣班,找到他所喜欢的范畴。如,热衷围棋之类的学生,可介绍他们阅读围棋方面的书籍:围棋的入门、围棋定式等,并推介优秀的棋手宗师给学生做学习的榜样。从程度上分为:初学者从围棋的入门着手,具有一定棋艺基础的学生可以让他读读一代棋圣吴清源的《21世纪的围棋》,提高自己的棋艺水平。而喜欢画画的学生,可以让他们看看绘本和漫画。
4.对于阅读面不广的学生,则是一方面启发他们掌握教科书中属于最精华和基础的知识,学校的教材是无法编写出庞大的内容,只能依靠课外去补充,而各级考试的内容越来越灵活了,若拓展课外知识,是极为不利的。另一方面让他们在报纸、杂志、书店、图书馆等多浏览一些新信息,增长见闻。
总之,有效的读书方法不仅可以大大提高我们的阅读效率,还能使我们在阅读的数量、质量上取得新的突破。
三、仿书香名校氛围,构建班级阅读环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学校图书馆或者个人藏书里,教师应当有一批书籍,用来扩充学生在大纲教材方面的知识,激发学生对阅读科学书刊的兴趣,用大纲以外的知识火花来照亮某些问题。捕捉教育契机无疑能不失時机地打开学生潜能的缺口。
世界各地名校都很重视阅读,重视图书馆的建设,图书馆被喻为“大学的心脏”“学校的支柱”。其中哈佛大学的图书馆是美国最古老的图书馆,也是世界上藏书最多、规模最大的大学图书馆。哈佛大学图书馆的藏书达1000多万件,设有100多个分馆。不仅学校的每个学院都有自己的图书馆,而且还有各类专业图书馆。
而在我国北京大学图书馆总面积超过51,000平方米,阅览座位4000多个,藏书容量可达650万册,在规模上是亚洲高校第一大馆。
书香名校对学生的成长产生深远影响。
营造班级阅读环境我从班级的小环境着手。
1.配置教室图书角。收集学生书籍,安排图书小管理员,登记借阅书刊的情况,掌握学生的阅读取向,从而建立与学生课内外作业交流沟通的基础,指导学生的阅读;根据借阅情况评选出每周的阅读之星,以鼓励积极阅读的学生带动更多的学生加入阅读之列。为克服图书量不足,定期交换书籍,每两周更换一次,图书在班内以及在班级间作流动,大大增加了图书量。
2.出黑板报。定期出学生喜闻乐见一内容丰富、版面形式多样的黑板报,以阅读类、节日类、安全类、感恩类等专题,让学生自由组织,成立板报小组,分配学生收集素材、绘画、书写、擦洗等,轮流分工合作出黑板报。学生在阅读每期的黑板报中,能够形成阅读的良好氛围,感受到自创的快乐。同样,办班报、手抄报、成立班级文学社等,都是有效营造班级阅读氛围的好办法。
构建课外阅读的“三名工程”,是我们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有效捷径。“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我们时刻谨记,语文老师的历史使命——让你的学生爱上阅读,因为爱上阅读,为孩子一生的幸福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叶小兰.加强课外阅读指导提高学生语文素养[J].文理导航:下旬,2014(03).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