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贵生
摘 要:本文阐述在物理教学中实施科学探究教学的意义和培养思维的创造性的四点做法。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科学探究;创造性;思维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科学探究不单单是教师授课的重要方式,更主要的是学生的学习目标。科学探究在教学中的广泛实施,将改变以往只是知识的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这表明科学探究作为新课程基本理念的一种教学和学习方式,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具有十分深刻的重要意义。
1 科学探究教学的意义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体,教学方式主要以讲授为主,课堂上老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学生基本是被动接受知识。另外,物理本身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对知识的认知过程是以实验为主,以灌输的方式给学生,违背学生对新知识的认知规律。新课程改革让物理学科以科学探究的形式进行教学,不仅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激发,学生在实验的探究中真正体验探索知识的乐趣;同时探究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能力、严谨的科学态度等。
1.1 科学探究教学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材承载的知识,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体验来获得,通过科学探究,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使课堂成为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物理知识、认识和解决物理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场所。科学探究教学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不再只是一位观众,探究的过程中老师更多的是充当一位组织者,问题的提出、探索的过程、现象的收集直至最后结论的取得都由学生来完成。例如:在学习“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有什么关系”这一内容时,学生就有各种不同的猜想:有的同学认为在串联电路中,靠近电源正极的地方电流最大,每经过一个用电器,电流就逐渐减小,到电源的负极时,电流就减小到零了;有的同学认为串联电路接入粗细不同的导线,流过它们的电流大小就不同,通过粗导线的电流较大,通过细导线中的电流较小;还有的同学以为导线的两端若悬挂在高处,中间松弛,电流就如同水流一样在松弛部分大,在高处就小一些等等富有想像力的猜测。学生通过如此的假设、交流、讨论、做实验,最终找到答案,经过探究的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表达的能力,同时还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理论知识与生活现象的差异,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从生活走向物理”。
1.2 科学探究教学使学生学会做科学
通过物理课中的科学探究教学,学生养成了爱动脑、爱动手的好习惯。一旦对某个问题有了质疑、有了争议,学生就会采取科学探究的方法来解决。例如,在学习“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一节时,许多学生对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的作用来维持感到不理解,有的学生产生困惑,学生之间发生激烈的争论,只能用实验事实来证明。通过学生的实验探究,结果发现,滑块从同一斜面的顶端滑下,在光滑程度不同的平面上滑行,平面越光滑,滑块受到的摩擦力就越小,滑块前进的距离就越远。学生就此展开讨论,并进行合适的想像和推理,如果平面足够光滑,那么滑块就会沿平面一直运动下去,做匀速直线运动。科学探究引发了学生的思考,积极动脑设计方案,并按照自己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验。实验结果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与艰辛,更让学生养成了在学习中常动脑、常动手的好习惯。
1.3 科学探究教学有利于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是现代社会的首要的和基本的特征,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评判一个现代人素质的基本标准。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越来越需要有想像力、创造力的人才。在科学探究教学,让学生 “随心所欲”,大胆尝试,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这一内容时,教科书中用拍巴掌就可以观察到金鱼缸中金鱼骚动来感知液体可以传播声音的,而有的学生认为,这种方法会不会是金鱼在水中看到人击掌而害怕产生了骚动呢?于是学生开始动手设计,有的学生马上找来一块厚纸板隔在拍手的同学和鱼缸之间,使金鱼无法看见拍手的同学;有的学生干脆设计了另外的一种实验方法,找来一个电子手表,调到闹钟功能上,再用塑料保鲜袋装好扎紧后,浸到水里,结果都获得了成功。此时,学生们既高兴又自豪,科学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和发挥。可以相信,这对学生日后的发展也一定能产生积极影响。
2 科学探究教学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科学探究教学中学生科学思维的创造性,主要表现在学生对实验中的思维方法有清晰敏锐的感知、深刻的体会和理解,体现在日常生活运用中的创新。如何促进学生思维方法的形成,获得终身受益的知识,完善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思维的创造性,又是我们教师必须急切认真探讨和努力实践的教学任务之一。
2.1 设境——在疑问中诱发思维
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探究欲,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有参与解决问题的渴望。教师可依据探究的方向和学生的质疑水平,创设多方面的情境导人教学:①问题情境:直截了当,开门见山。展现情境中的问题,激起学生探究欲望。②生活情境:再现或模拟生活中的常见现象,拨动学生的思绪,引起学生探究欲望。③实验情境:通过教师或学生亲手实践,在实验中发现问题,激起学生探究兴趣。④虚拟情境: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再现某一现象,恰如身临其境,引起学生探究欲望。教师创设的情境应有一定的指向性,以生活中熟悉和亲切的现象为载体,使学生“跳得起、摸得着”,有能力得到解决。
2.2 导思——在设计中展示思维
学生的探究热情被激发之后,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发展思维,鼓励学生运用联想、比较、 对比、直觉等思维方法对所要解决的问题做出大胆地设想。针对学生认识上易出现矛盾、混肴、争议之处,组织学生讨论、各抒己见,讲解各自的想法和实验设计方案,给学生营造一种讨论式课堂气氛,让学生在民主、开放、合作的氛围中,提出各种问题、假设、实验设计方案。此时,教师要及时帮助学生进行思维的疏导,方案的把握,使之顺利越过思维的障碍,引导学生由发散思维到思维的辐合。
2.3 求知——在实施中梳理思维
学生有了求知的欲望,就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去操作、去观察、去思考,细致地验证合作设计的实验方案是否正确。此时,教师应密切关注每个学生的思维活动,潜移默化地使学生掌握比较、分析、综合、抽象等一般的思维方法,以及迁移、联想、判断、推理等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学生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启发和点拨学生,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错误,及时调整自己的设想。使学生在曲折中求得发现,在运用中学会梳理,在疏漏后学会严密,在思考中开启思维方法。
2.4 达智——在评价中完善思维
从中学生的智力发展来看,已具有一定思考问题的能力,但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往往不善于将亲身感受的思维方法转化、分析、处理、深化。所以,教师应有意识地鼓励学生分析、理解实验的原始设计思想,挖掘探索中的思维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推理性思维,从而有效地进行思维的评价、筛选和加工,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思维方法渗透于实验。在科学的思想方法指导下进行实验,最终形成认知结构中良好的思维方法体系,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用有所思,思有所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