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庆镇
摘 要:文章通过通过规范冶炼吹氧的实践,实验炉在氧气高效利用、延长炉龄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氧气顶吹转炉炼钢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关键词:高效;氧气压力;氧气流量
引言
长期以来,各氧气顶吹转炉的炼钢工为了追求高产量,比较习惯采用高氧压、大流量的冶炼吹氧方式。这种吹氧操作方式,在加速冶炼生产的同时,也给转炉生产带来了众多不利影响。
1 高氧压、大流量冶炼吹氧方式的危害
在生产上盲目追求班组高产量,采用高氧压和大流量的吹氧方式进行冶炼生产,虽然缩短了冶炼时间,加快了脱碳速度,但是也产生了众多不利的影响:
(1)高氧压、大流量冶炼加剧了对炉底的侵蚀,容易造成炉底深度的不稳定,使得冶炼过程中氧枪枪位的控制难度增加,从而导致了冶炼过程中喷溅和“返干”的现象较为严重。不仅增加了烧氧枪和氧枪结砣的事故,还大大地降低了金属的收得率,影响了单炉产量的稳定。
(2)枪位控制不当,会使氧气流过分冲刷炉衬,特别是新补完炉的补炉料,更容易被冲刷掉,既影响补炉质量,降低炉衬的寿命,又增加生产成本。
(3)使用高氧压、大流量进行冶炼,不仅会使大量氧气随炉气从炉口排出,降低了氧气的利用率,还会增加钢水中的氧含量,造成钢水的过氧化,既增加了合金的使用量,又容易造钢水成分出格。
2 实验炉吨钢耗氧量的计算
2.1 实验炉100kg金属料元素氧化消耗的氧气量
实验炉金属装入量保持在20t左右,其中,铁水占4/5,废钢占1/5。假设吹炼钢种是Q235B;渣量是金属装入量的8%;吹炼过程中,金属料中90%的碳氧化生成CO、10%的碳氧化生成CO2,渣中W(FeO)=9%;W(Fe2O3)=3%。由于实验炉所冶炼铁水未经过铁水预处理,Si、S、P含量极不稳定,所使用废钢条件也不铁水w(C)=4.00%;占装入量的80%;废钢w(C)=0.18%;占装入量的20%;平均碳含量4.00%×80%+0.18%×20%=3.24%,同理可以算出Si、Mn、P、S的平均成分。100kg金属料中元素氧化所需氧气量为6.129kg,这是氧耗量的主要部分。另外还有一部分氧耗量是随生产条件的变化而有差异。例如,炉气中部分CO燃烧生成CO2所需要的氧气量以及喷溅物中的氧含量等等。其数量随枪位、氧压、供氧强度、喷头结构、转炉炉容比、原材料条件等因素的变化而波动,波动范围较大。例如,炉气中CO2含量的波动范围是φ{CO2}=5%~30%;自由氧含量φ{O2}=0.1%~0.8%。这部分的氧耗量是无法精确计算的,因此用一个氧气的利用系数加以修正。根据生产经验认为氧气的利用系数一般在85%~95%。
每100kg金属料氧耗量:5.992/(85%~95%)=7.050~6.307(kg)若采用铁矿石或氧化铁皮为冷却剂时,将带入熔池一部分氧,这部分氧量与铁矿石的成分和加入的数量有关。若铁矿石用量是金属料的0.418%,根据矿石成分计算,每100g金属料由铁矿石带入熔池的氧量为0.096kg,若全部用来氧化杂质,则每100kg金属料的氧耗量是:(7.050~6.307)-0.096=6.954~6.211(kg)
2.2 实验炉每吨金属料氧化的耗氧量
氧气纯度为99.6%,密度为1.429kg/m3,则每吨金属料的氧耗量(标态)是:
{(6.954~6.211)/(99.6%×1.429)}×(1000/100)=48.87~43.65(m3/t)。平均每吨金属料的氧耗量为46.26(标态)(m3/t)
2.3 实验炉吨钢耗氧量
若吹损为8%,换算成吨钢水氧耗量(标态)为46.26/(1-8%)=50.28(m3/t)。
實验炉的氧气流量和供氧强度:若实验炉吹炼一炉钢的时间是13min,平均出钢量为17吨,则氧气流量Q=(50.28×17)/13=65.75(m3/min),即65.75×60=3945.25(m3/h)。因每吨金属料的氧耗量(标态)在48.87~43.65(m3/t)的范围内,所以换算成吨钢氧耗(标态)为48.87~43.65/(1-8%)=53.11~47.44(m3/t)由此可推算出实验炉的实际氧气流量的需要范围为[(53.11~47.44)×17]/13=69.46~62.03(m3/min),即3700~4200(m3/h)。供氧强度I=65.75/17=3.86(m3/t·min),符合国内中、小型转炉的供氧强度(标态)为2.5~4.5m3/(t·min)的范围。
3 供氧制度
通过设定铁水和废钢的成分(入金属料成分的平均值),计算了实验炉吨钢耗氧量为50.28m3/t,得出冶炼一炉钢所需要的氧气流量为3945.25m3/h,具体控制范围根据炉内反应状况定为3600~4500m3/h。
3.1 氧气压力
氧气压力控制受炉内介质压力和流股马赫数影响,经测定,炉内介质压力一般为0.12~0.13MPa,流股马赫数在1.8~2.2之间。目前,在转炉上使用的工作压力为0.6~1.2MPa,视各种转炉容量而定。一般来说,转炉容量大,使用压力越高。
实验炉严格要求冶炼前期氧压控制在0.9MPa,冶炼中期反应激烈时应控制在0.85Mpa左右,中后期控制在0.95MPa。为了赶产量,在冶炼的前、中、后期,均把氧压调得较高,甚至达到0.95MPa以上。
3.2 氧气流量和供氧强度
3.2.1 氧气流量
氧气流量(Q)是指在单位时间内(t)向熔池供氧的数量(体积)V常用标准状态下体积(标态)量度,其单位是m3/min或m3/h。氧气流量是根据吹炼每吨金属料所需要的氧气量、金属装入量,供氧时间等因素确定的,即:Q=V/t,式中Q表示氧气流量(标态),m3min或m3/h;V表示一炉钢的氧气耗量(标态),m3;t表示一炉钢的吹炼时间,min或h。实验炉严格要求冶炼前期流量为4000~4200m3/h。右,冶炼中期流量控制在4000m3/h以内,冶炼后期流量为4200~4500m3/h。
3.2.2 供氧强度
供氧强度I是单位时间内每吨钢的耗氧量,它的单位(标态)是m3/(t·min),可由I=Q/T来确定,式中I表示供氧强度(标态),m3/(t·min);Q表示氧气流量(标态),m3/min;T表示出钢量,t。供氧强度的大小应根据转炉的公称吨位、炉容比来确定。供氧强度过大,会造成严重的喷溅,供氧强度过小延长吹炼时间。通常在不产生喷溅的情况下,尽可能采用较大的供氧强度。实验炉的供氧强度为3.86m3/(t·min),符合国内中小转炉的供氧气强度(标态)2.5~4.5m3/(t·min)的范围。
4 实践效果
通过五个月的生产试验,实验炉的生产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2007年1-12月平均吨钢耗氧量为54m3/t,最高为56.46m3/t,规范吹氧冶炼操作方式后,2008年1-5月平均吨钢耗氧量为50m3/t,最低为48.3m3/t,表明了氧气得到了高效地利用,降低了氧气消耗的生产成本。
(2)2007年1-12月平均枪龄80炉,最高为200炉,规范吹氧冶炼操作后,2008年1-5月,平均枪龄为150炉,最高达到350炉。
5 结束语
通过对实验炉供氧制度的氧压和氧气流量规范要求后,在生产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不仅基本上解决了氧枪结砣等事故,还有效地提高了炉衬的寿命,延长了炉龄。
(2)不仅降低了冶炼过程的吨钢耗氧量,有效地降低了钢水的氧化性,还进一步降低了合金和脱氧剂的消耗,降低了生产成本。
参考文献
[1]王雅贞,等.氧气顶吹转炉炼钢工艺与设备(第二版)[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