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波
【摘要】 笔者作为小学教育一线工作者,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根据国内外著名学者和教育专家的研究和经验摸索,尝试用游戏与数学教学相结合,让孩子分享生活中的故事来营造学习兴趣. 这种教学方式一方面顺应了孩子们的天性,让学习也成为快乐的源泉,另一方面调动了他们的主动性,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自己的故事和分享中学到抽象的数学知识.
【关键词】 小学数学;兴趣;情境;主动性
法国文学巨匠蒙田说:“教育孩童首重是激发兴趣和爱心,否则只是填鸭式的灌输”,德国著名教育学家阿尔道夫·第斯多惠也认为“教育必须符合人的天性和发展的规律,这是任何教学的首要的最高的规律”,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斯宾塞在他的《教育论》一书中也说“在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个人发展的过程. 应该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 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一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一些”. 笔者作为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也发现并且致力于激发、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孩子们把学习数学当作一种快乐.
发掘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激发对数学的热情,把学习数学当成一种快乐,但是如何做到这些,是我们一线教育工作者不断实践和探索的目标. 就以上问题,我愿意结合自身的教学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数学知识点寓于游戏活动当中
对游戏和动手操作的热爱可谓是孩子的天性. 按照阿尔道夫·第斯多惠的观点,就应该顺应孩子的天性,并且让孩子这种对于快乐的需求与数学学习相结合. 国内外的教学研究都反复证明,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采用游戏、动手实践操作能够很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兴趣、热情,并让学生认为学习是一种快乐. 在数学课堂上,我也尝试把数学知识和游戏完美的结合.
比如,我在讲授“10以内的加减法”时,就设计了“抢凳子”的小游戏来引入学习,我要讲“7-5”等于几的时候,我会选择7名小朋友和5把凳子,然后让其他小朋友唱歌,歌声中间会不定时的间断,这个时候7个小朋友就会去抢5把凳子,最后就引出来“7-5”的结果. 整个课堂其乐融融,大家笑声一片,每一个参与游戏的小朋友都会获得一颗小星星作为奖励.
另外,在讲授“数的组成与分解”的时候,我引导大家玩“击鼓传花”的游戏,我先说一个数“9”,然后我就背着脸击鼓,第一次停下来的时候让这个拿到大红花的小朋友说一个小于9的数,然后继续击鼓,第二次停下来的时候,这个小朋友就要说一个数,保证与第一个小朋友说出的数相加等于9. 然后这名小朋友随意说出一个小于10数,我继续击鼓,第三个拿到大红花的小朋友说一个小于10的数,然后第四个拿到大红花的小朋友需要说一个数与前一个小朋友的数相加等于10. 这个游戏“紧张而活泼”,小朋友们一边沉浸于学习思考中,还体会着游戏的快乐.
游戏与学习,紧张而活泼,这就是孩子们学习的状态,也是课堂快乐的源泉. 他们在游戏中感知了抽象数学的概念,而且时常还能锻炼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反应能力. 在整体的实践效果上来看,我负责班级的孩子的数学成绩比较优秀,而且他们会主动向我请教数学方面的问题.
二、在故事与情境中学习,妙趣横生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生活点点滴滴中也都是数学的知识.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老师,应该提供一种平台,让孩子们把自己的故事讲出来,引导着孩子思考里面的数学知识. 同样,孩子们很乐意和周围的小朋友分享自己的快乐,能让他们变得善于表达,并取得其他小朋友的赞扬.
比如在讲授“数的运算与比较”的时候,我会提前让一个小朋友准备一个小故事,就是讲自己和爸爸妈妈是如何过年的. 在上课的时候,这个孩子会给其他小朋友介绍他们家是如何过年的,谁负责包饺子,谁负责贴对联……讲完之后,我会给小朋友一个小星星作为奖励. 然后我根据刚才这个小朋友的故事就开始设计题目,让下面的小朋友举手抢答. 我会问“如果奶奶包了5个饺子,然后又包了3个饺子,而妈妈包了4个饺子,然后接着包了4个饺子,请问奶奶和妈妈谁包的饺子更多?”小朋友都开始思考然后抢答,甚至他们还喜欢告诉你妈妈和奶奶谁包得饺子更好看. 孩子们对于抽象事物是陌生的,但是对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确实兴趣盎然,我就引导他们从生活中具体的场景一步步地走到数学的抽象概念.
通常情况下,低年级的小学生对于抽象的数学知识难以掌握,而且很多数学知识点很难直接通过课堂现场营造情境来表达. 比如我在讲授“乘法运算”的时候,我会根据教室的多媒体设备,利用多媒体和电子演示文稿,制作出精美的图案,来形象的给同学们展示乘法和加法的关系,乘法运算中九九表的记忆. 效果非常好. 另外老师应该尽量拓展学生的眼界,让同学主动把生活中的小故事编成数学的小应用题,在上课刚开始由这个小朋友引导大家做题并作解答. 这些在课堂上实践效果都比较好. 小朋友都喜欢卡通和色彩相对鲜艳的物体,我也是顺应孩子们的天性,争取在教学多媒体中加入和着重强调这些元素,这样最大程度的把孩子的注意力和精力引导到我的教案和知识点讲解当中.
想到自己在上学的时候曾经看到我国著名文人郭沫若的话“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眼睛看,用自己的手来做的这种精神.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中,我们面对活泼可爱、求知上进的小朋友们,看到他们的眼神,我们教育工作者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设计出好的课程和情景故事,让学习成为快乐,让知识守护孩子们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