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玉坤
【摘要】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化学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缺乏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导致高分低能的现象大量出现。这次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学习方式的改革,化学教学要彻底改变耳提面命的教学方式,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促进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形成。
【关键词】化学教学 探究性学习 发展能力
探究性学习就是要求教学朝着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向发展,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像“小科学家”一样主动参与的科学探究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从学习、生活及社会生活中去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去探索、发现和体验。同时,学会对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增强思考力和创造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设计探究问题,创设探究情境,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
问题是探究的核心与动力,探究的问题最好由学生自己提出,也可以由教师设置一个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自发提出问题,也可以由教师提出一些问题,激活学生思考。教师或学生可能会提出一个或多个问题,可以有中心问题和子问题,从中筛选出那些富有成效的研究活动的问题,明确探究方向,也可以形成相关的假说或猜测。在问题阶段,一要注意问题的合适性,要与学生的发展水平相适合,也要与化学学科课程内容相联系;二要提供探究的基本步骤和知识,便于学生利用它们进行探究;三要有一定的难度,既能引发学生探究、求知的欲望又要让学生尝到探究的成果。如混合物的除杂方法探究。可以选择几种混合物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探究。如有硝酸钠固体中含有少量氯化钠杂质、硝酸钠固体中含有少量碳酸钠杂质、硫酸锌固体中含有少量硫酸铜杂质、一氧化碳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气体、氧化钙中含有少量碳酸钙。
二、发挥教师指导作用,让学生掌握探究方法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要改变课堂主宰的观念,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给学生提供较多的机会,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实际活动,亲身体验给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空间,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动脑的机会,尤其是学生亲自感受,体验到化学知识的获得来自于实验。同时,通过问题、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始终处于研究之中。传统的化学教学,大量地灌输权威性的事实,至于这些科学事实与结论是怎样产生的往往被忽视,如果教师通过设计一些创造性的实验,帮助学生在实验中把知识梳理出来,就能使学生能更好的把已有的知识系统化、整体化和网络化,并对知识面进行拓展。促使他们在技能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过程中,逐步形成科学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在化学教学中,向学生的主动探索开放,向学生参与教学的可能性开放,向师生合作共同探索新知识的过程开放,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知欲。如稀盐酸可以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已知在稀盐酸中存在H2O分子、CI-离子和H+离子,让学生探究稀盐酸中的哪一种粒子使石蕊试液变红?学生进行了以下探究:1、分别取少量的稀盐酸、稀硫酸、稀硝酸等酸溶液于三支试管中,各滴加紫色石蕊试液,三支试管中的溶液都变红。三支试管中的溶液均有H+,因此可能是H+使石蕊变红。2、用2支试管分别取少量蒸馏水和NaCl溶液,各滴加紫色石蕊试液,均不变红,说明H2O分和CI-均不能使石蕊变红,因此,可能是盐酸中的使石蕊变红。3、用试管取少量的稀盐酸,滴加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变红。逐滴加入NaOH稀溶液,试管中的溶液由红色变紫,最后变成蓝色。在反应后,H2O分子和CI-离子仍然存在,而H+离子全部生成了H2O分子。说明H2O分子和CI-离子都不能使石蕊变红,可能是稀盐酸中的H+离子使石蕊变红。
三、鼓励学生科学解释自己的探究行为,提高探究性学习能力
学生的化学探究并不是简单的实验,要让学生对整个探究过程认真思考,并形成自己的认识。教师要要求学生用合理的、合乎逻辑的论据来表达自己的解释。学生在研究的基础上,根据逻辑关系和推理,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对其中的因果关系形成自己的解释,其解释要与实际所得证据一致。探究学习中的解释不同于科学研究,它无需超越现有的知识,只要求学生对现有的理解进行更新。教师要给裕学生方法使的指导,比如,如何整理资料、如何对所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如何进行逻辑推理等,引导学生学会整理资料,加工处理信息。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形成一份研究报告,在尊重规律、实事求是的基础上表达他们的研究结果。如硝酸钠固体中含有少量的氯化钠,可将混合物加水溶解,再加入适量的硝酸银溶液,硝酸银与氯化钠反应生成硝酸钠和氯化银,再过滤获得硝酸钠溶液,蒸干得硝酸钠固体。
四、加强合作能力的培养,发展探究能力
发展探究能力,仅凭学生一个人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只有让学生互相交流,互相启迪,取长补短,才能有效地提高探究性学习的效果。首先是探究小组内自我反思;其次是小组间的交流和共同反思。在小组内的自我反思中,教师要和小组成员一起对已形成的解释进行评价,在评价解释时,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有关的证据是否支持提出的解释、这个解释是否足以回答提出的问题?从证据到解释的推理过程中是否存在某些偏见或缺陷?从相关的证据中是否还能推导出其他合理的解释?小组成员之间可以互相比较各自的结果,也可与教师、教材提出的结论相比较,从而对解释进行修正,甚至是抛弃。最终的目的是将学生得出的解释与适合他们发展水平的数学知识相结合。在小组间的交流和共同反思中,各个探究小组公布自己的研究成果,让其他小组和学生来对这些解释提疑问难,使学生有机会来检验实证资料、查证逻辑错误和提出不同解释、通过学生间的对话和讨论,刺激思维的碰撞,可以引发新的问题,或者加强实证资料。已有的知识和学生提出的解释间的联系,使学生从中学会宽容和辩证分析。交流的过程也是各个探究小组进行自我反思的过程,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对自己的探究方式进行分析,特别是对问题的解决过程进行反思归纳,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如化学混合物的除杂,可以根据不同的物质特性进行不同的操作,有的采用溶解法,有的采用加热法,有的采用加入其他化学物质促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新的物质再除杂等等不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