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组、整合、吸纳、统筹

2015-05-30 19:31高红英
东方教育 2015年3期
关键词:语文综合性学习资源整合

高红英

【摘要】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课程新理念,既契合课程改革的时代语境,又回应了课程改革的现实关切,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处境尴尬,逐步趋于边缘化。基于对该问题的认知,本文试对王荣生教授的“选文”类型鉴别理论之于语文综合性学习主题开发的意义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语文综合性学习;选文类型鉴别;教材重组;资源整合;统筹实施

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课程新理念,既契合课程改革的时代语境,又回应了课程改革的現实关切,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处境尴尬,逐步趋于边缘化。究其原因,主要是对于如何把握综合性学习与常规阅读课堂二者之间的关系比较纠结,对于如何处理语文综合性学习追求的实践性和高度关注知识的应试教育评价观念的矛盾感到迷茫;加之个人知识水平的局限而导致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不足,遂以语文综合性学习有费时费力之辛劳、无立竿见影之成效而进行弱化处理。这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对语文综合性学习认识的偏差,也反映出因缺乏方法论的引领而对语文教材选文类型及其功能发挥方式认识的模糊,自觉对教材进行重组、整合意识的缺失,更遑论“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基于上述认知,本文在把握语文综合性学习和教材特点的基础上,试对王荣生教授的选文类型鉴别理论之于语文综合性学习主题开发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进行初步探讨,以期引起对该课题的思考、探讨与争鸣。

一、对语文综合性学习及教材特点的把握

依据课程理念,新课程标准把“综合性学习”和“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作为新课程实施的具体目标并列呈现,凸显了“综合性学习”在新一轮课改中的重要地位,并要求在综合性学习中注重其综合性、实践性,在读、写、听、说等语文实践活动中注重学习方式的综合,相关资源的整合,且善于通过专题学习等方式沟通课堂内外、校园内外,在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加强其对自然、社会、人生的认识,使其具有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承载课程内容的教材具有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它以“选文”为“正宗”为“主流”,编写时注重“开放性和弹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它的不可替代性,也要求教师对“选文”类型及其功能发挥方式有清晰的认识,能自觉重组、整合教材,能合理吸纳相关资源,能统筹实施语文实践活动,从而做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二、“选文”类型鉴别理论及其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方法论意义

王荣生教授“通过对中外语文教材的比较和研究”,把语文教材里的选文鉴别为“定篇”“例文”“样本”“用件”四种类型。并指出“不同类型的选文有不同的功能和功能发挥方式”。关于“定篇”,主要是“了解和欣赏”名家经典,达到“彻底、清晰、明确”地领会作品;至于“例文”,则是以“选文”作为例子,通过例子去学习有关诗文和诗文读写的知识;作为“样本”,主要在学生自读为主教师为辅的阅读过程中得到阅读和写作的方法;关于“用件”,主要是提供信息、介绍资料、使学生获知所讲的事物。

选文类型的鉴别理论,为厘清选文、重组教材、整合资源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施策略。鉴别为“定篇”的选文可单篇处置也可多篇整合,通过吸纳各学科、各领域的丰富资源作为提供资料的“用件”,促使学生在充分“了解与欣赏”选文的基础上生成问题,产生探究的兴趣,使学习领域不断向纵深处延展。对于“例文”类选文,可以借鉴夏丏尊、叶绍钧合编的《国文百八课》的体例,先对知识作介绍即所谓“文话”,再以“选文”做例子进行探讨,例子不局限于课文,以掌握知识为要。作为“样本”的选文以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读体验为主,引导学生以自己的质疑为主题,在分组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选文中的“用件”多是引起话题文,人教版每个单元后的专题也多和选文主题相关,据此展开综合性学习即可。

三、以选文类型鉴别理论对教材进行重组、整合的实践探索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以选文类型鉴别理论对教科书中的选文加以厘定并进行了主题开发的尝试。

1、从定篇的角度看主题开发——指向传统文化的熏习

对于古诗文,一般作定篇处理,指向传统文化的浸染、熏习。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整合的点,重组教材并吸纳学科内外、课堂内外的相关资源,生成主题并统筹实施。如学习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时,首先由多媒体展示历代名人包括苏辙、宋孝宗、王国维、林语堂等对苏轼的评价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以简短演讲“苏轼的传奇一生”让学生大致了解其生平,随后指导学生把初中阶段苏轼的作品按写作的不同时期分组,默读,初步感受;其次,辅之以名家对苏轼不同时期作品的鉴赏与解析,再读诗文,说感受,再从中选一篇做鉴赏,之后出示权威学者的鉴赏文章,引导学生琢磨;最后,在学生不由自主地对苏轼及其诗文表示赞赏时,提出探究主题“我的超级偶像苏东坡”,引导学生课下观看《百家讲坛之苏轼》,到图书馆里去借阅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等,且把探究结果以日志或博文形式发表。

2、从例文角度看主题开发——指向语文知识的熟习

对例文的定位凸显了用“用教材教”的理念,即通过例子学习语文知识。

以学习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课文为例,本单元为戏曲单元,包括四篇选文《威尼斯商人》《变脸》《枣儿》《音乐之声》,教学时,笔者以“在戏剧的大舞台上漫步”为主题对四篇选文进行整合,步骤如下:一是引导学生在互联网上查找关于戏剧知识的资料作简单摘抄,看一部喜欢的电影并试着去印证戏剧知识,再看一看本电影的影评;二是要求学生结合四篇选文举例说说作品是怎样通过人物对话交代人物关系的;三是比较《威尼斯商人》和《变脸》,思考两文矛盾冲突的高潮在什么地方,在此之前作者做了哪些铺垫;四是出示同一个情节的两个文段:巴金的小说《家》和曹禺改编自小说的剧本《家》,让学生读后试着说说戏剧和小说在表现手法上的差异;五是从教材或课外读物中,选择一篇符合条件的非戏剧类作品或者把题材相关的几篇作品加以整合,改编成一部短剧或小品并加以排演。总之,系列实践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对戏剧的认识逐步加强。

3、从样本角度看主题开发——指向人生经验的演习

对于样本类型选文的教学,侧重依据学生的读,引发学生的议,从读与议中生成主题,进而对主题进行探究;也可在掌握学情的基礎上对主题进行预设。

在学习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课本时,笔者整合了三四两个单元中的四篇课文《傅雷家书两则》《致女儿的信》《孤独之

旅》《心声》,预设的主题是“成长中的笑与泪”,让学生读书的过程中:议一议这四篇课文的主人公是如何在笑与泪中成长的;说一说自己是如何面对成长中的苦与乐的;想一想文中主人公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的方法对自己有什么启发。对教材重组、整合之后以专题的形式进行学习,更有利于影响学生的精神世界,使学生在与文本的互动中自觉重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经验世界。

4、从用件角度看主题开发——指向触类旁通的学习

我们把教材中的一些选文鉴别为用件后,可根据其特点发挥其功能。比如:把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六篇课文全部作为关注民俗、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的用件,把学生引向“到民间采风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上去。

再如:新学年伊始,面对刚升入初中的七年级学生,针对如何上好第一堂语文课,笔者做了如下探索:以《自驾游觅语文》为主题,以游戏形式进行综合性学习。首先为学生设置一个特定的情境:假如你拥有一艘语文学习方舟,可以载你九天揽月,海底捉蛟,穿越时空……目的是找到学习语文的途径和方法,那么你将去向哪里?接着,定好游戏规则,强化竞争与合作。继之以方法指导,把课本里的内容全部作为“用件”处理,引导学生以教材扉页的“写在前面”为纲,以“目录”所列内容为探究对象,分组探究学习语文的途径和方法。最后展示成果,要求运用教材内容互证。寓教于乐的活动方式,使学生在明白“生活处处有语文”的同时对进入初中后的第一本语文教材有了较为系统的认识,也为第二单元《漫游语文世界》活动的顺利开展及以后的语文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01

[2]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第二版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09

[3]夏丏尊、叶绍钧《国文百八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11

[4]王君《刍议语文新课程中的教材整合》中学语文教学2007.07

本文系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中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主题开发与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JCJYC140116002。

猜你喜欢
语文综合性学习资源整合
少先队活动与校外资源整合的实践与探索
“五育并举”下家校社资源整合的价值意义
海外并购中的人力资源整合之道
智慧高速资源整合方式实践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教师角色重构初探
“离散式”和“整组式”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指导策略
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
走在“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践路上
利用语文综合性学习提升学生写作能力
信息技术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