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文章七分读

2015-05-30 00:00杨艳
东方教育 2015年3期
关键词:贾老师语言语文

杨艳

根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朗读”的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熟读,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精神,深思当前的语文教学,问题重重。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不厌其烦地讲解和乏味地说教,把主要精力和时间用于分析课文内容,朗读训练几乎为零,即是有朗读,那也只是停留在内容表层上的“读”,甚至像“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不讲究正确、流利、有感情。这样做便忽视了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导致语文教学方法单一,枯燥死板。课堂因缺乏琅琅的读书声而沉闷乏味,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索然,造成了语文教学的一大缺憾。目前,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朗读在课堂教学中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教师的重视。而面对我们这些边远山区的学校,学生又没有多少课外阅读量、见识少的情况下,如何活跃语文课堂,如何引导学生的朗读呢?

一次有幸参加了“全国著名教育专家(宁夏)中小学语文精品课展示教学研讨会”活动,给了我启发。

活动中,贾志敏老师做了《卖鱼的人》一课教学展示。无论从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氛围的营造,还是对学生的点拨指导无不彰显出贾老师大师的风范。授课之前,与学生进行亲切交流,拉近了本不熟悉的师生之间的距离,尤其是贾老师的循循善诱和启发更是凸显出贾老师的素养和人文关怀,整个课堂激荡着师生心灵碰撞的层层涟漪。学生想说、会说,并通过入情、入境、入神的朗读,使枯燥无味的文字变成了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人、物、事,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进行了直接对话和交流,真正发挥出了“教材是例子”的作用,贾老师把学生带进教材的缤纷世界,又从教材中把学生领出来。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另一方面,见证了贾老师对新课程理念的践行和对自己的严格要求。

2013年四月,有幸再次参加了“全国著名教育专家(宁夏)中小学语文精品课展示教学研讨会”活动,零距离聆听贾老师关于对《烛心》、《两本小学课本》、《恶魔约翰》三课的解读,更是感触很深。

引入新课前,贾老师教给了学生有关小说的知识,强调“小说的内容使虚构的,人物是塑造的,都不是真实的”。就是这简而不烦的强调,让学生理解了“小说”这种文体与“记叙文”的关系和区别,真正体现了语文的功能——教给知识。之后,贾老师引入新课,叫了三名学生分别板书了三篇小说的题目,然后针对学生的书写进行评价,矫正了学生书写上的意识偏差,让学生深深懂得了“字如其人”的深刻内涵。这种诚挚的评价,易叩开学生心灵的大门,一方面,使其深入领会“汉字”的魅力,另一方面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接着,贾老师从读题、读文中,对学生悉心指导,耐心点拨,使学生在读中自悟,在读中品味语言的魅力和内容的精彩,同时,注意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其中,学生的主动积极性真正被调动起来了,兴趣被激发出来了,求知欲望被点燃了,整个课堂焕发着生命的活力和个性的张扬。

在接下来的教学环节中,精彩纷呈,接着贾老师利用课文为学生诠释了生命的真谛。施教《烛心》一文时,贾老师先让学生出声地读,对读得好的学生,贾老师叫起来读给大家听,边讀边指导,力求读得通顺、准确、流畅,有感情,要求学生做到“读书不拖腔拉调、一字一顿”,不读错字、漏字、添字。这种朗读训练,既增加了趣味性,让学生感觉到阅读的乐趣,从而培养了学生喜欢上语文课,又通过引导学生学习语文,应用语文,让学生品尝到了学习语文的乐趣。

然后贾老师加范读。老师的读让我体会到了“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没有“入神、入情、入境”的读,语文教学就会显得苍白、单调、枯燥乏味,比如抓住关键字、关键词、关键句,认真品味语言,读出感情和韵味。朱自清先生认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其意义的获得一半在声音里头。他说:“要增进学生理解和写作的语文能力,得从正确的诵读教学入手”,文章要由老师、学生反复读,“有时还得背诵”。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如在读到“哎呀,真不巧,阿姨刚搬进来,没有蜡烛”一句时,针对学生读不出阿姨那张“有蜡却不愿说出来并借给别人”的慌乱心里时,贾老师循循善诱,耐心启发,终于有学生读出些韵味来,他又认真做了示范,使学生恍然大悟,一下子明白:读文章不仅要读出语气来,更重要的时读出人物心里来,,然后通过对人物心理描写的句子分析,走进人物内心世界,从而掌握人物特点。语文课堂训练的就是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然而,说、写的能力是建立在读的基础上的,只有读好才能说好、写好,语文课堂坚持“以读为本”引导学生学会“读书”。笔者想,人物作为小说的核心要素,它的塑造,通过故事情节(语言文字)的叙述,运用各种方法完成,传统的讲解效果是不好的,而要超越传统教法,“读”便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在朗读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读。学生在朗读课文时,把书面语言还原为口头语言,作者的语言就好象成了读者自己的语言。与此同时,学生的头脑中会连续再现文章中的抒情载体-------艺术形象。这样一来,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到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从而产生强烈共鸣,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如在教授《两本小学课本》时,贾老师就采取了分角色朗读,通过朗读“母亲”的形象就跃然纸上,无需教师花费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将内容肢解。“三分文章七分读”这句话流传至今,不难看出古人对读的重视。它不仅在读书的量上给出了一定的指标,还深层次地强调了读书方法的重要性。蒋仲人先生说:“就学习语文说,朗读最重要。可以说,不朗读,不出声朗读,光靠看,光靠浏览,是学不好语文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此也提出了十分明确的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新的语文教材重大改动之一在于强化诵读,明确地增加了背诵的数量。由此可见,朗读在整个语文活动中有着不容小视的地位。

朗读是学习语言文字,驾驭语言文字和运用语言文字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表达思想、发表见解的重要途径。学生的思维能力强了,他的概括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语言的能力也就自然而然地强了。这些能力作用于说话上,学生必然会说得趋于简明、流畅、连贯、得体、有条理。在教授完《烛心》一文后,贾老师就布置了拓展性练习——改变人称,自拟题目,将本文扩写成500子左右的文章。通过抽查,部分学生的习作令人拍案叫绝。无论从题目的确立到内容的选择,从写法的运用到词句的锤炼,无一不折射出学生个性的张扬和思想的火花。

刘勰曾经指出:“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小学语文教学只有从教师唱独角戏、对内容支离破碎的分析的樊篱中解放出来,返璞归真,把那些费时费力、劳而无功的时间用于指导和训练学生朗读上,教给学生学习语文和运用语文的方法,这才是语文教学的真谛和终极目标。

猜你喜欢
贾老师语言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语言是刀
神秘的礼物
你猜我猜大家猜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师恩难忘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大师很幽默
我有我语言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