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芳芳
摘 要:主体参与教学就是以优化课堂教学为切入口,真正建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开放式、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主体参与;生物展观;教学
十七大提出了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因此,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实施主体教育是时代的要求,符合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主体参与教学就是以优化课堂教学为切入口,真正建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开放式、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
下面就以“群落的结构”这节课来体现生物课堂中的主体参与教学。
“群落的结构”这节属于高中生物必修3第四章“种群与群落”中第三节,是之后要学习的群落演替以及生态系统的基础,因此,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
一、教材教法分析和处理
【学习目标】1.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2.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学习重点】群落的结构特征。【学习难点】种间关系的区分。【学习方法】教师的“引导式教学”和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相结合。【教具】课件,导学案。【学习过程】1.利用课件展示学习提纲和要求,并提供材料,给学生构建一个信息丰富的学习环境和工具,学生根据学习提纲和要求,查阅资料,进行实验设计并相互交流,为本节课的教学创设情境。2.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布置学生完成导学案上的【自学引导】部分,包括群落的定义,群落研究的范围,丰富度概念,四种种间关系定义以及群落的空间结构。3.在学生完成自学引导的基础上,完成第二部分【自学测评】,把学生反映出来的问题当堂解决。4.把本节重点、难点设置成【合作探究】,让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讨论。
内容包括:(1)个体、种群、群落之间的联系?(2)种群中不同个体之间可能存在种内互助或种内斗争的关系,那么群落中的各种生物之间有无联系?(3)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与在种群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有什么不同?(4)种间关系的特点和区分。
具体的方法是:把全班学生分为5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可以自由选择其中一个问题为本小组的重点学习内容,小组长组织全组学生在学习思考的基础上完善答案;教师组织、指导、调控小组学习。
課堂上,每个小组都要向全班学生介绍自己小组的讨论结果,并解决其他小组针对这个问题的所有疑问。在交流与参与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实现了教学目标。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给予点拨。
完成学案上的【巩固提升练习】,把本节内容当堂消化。
二、反思
以往的课堂教学,我们总是担心知识点讲不完。不敢把时间放手给学生,教师的“一言堂”代替了学生主动地学。本节课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给学生创设了充分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时间和空间。在这堂课上,以学生为主体,全体师生都全身心地投入,课堂焕发出了生命的活力。
这样的课型优点:1.改进了传统的讲授法,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①在本节的教学中,本人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成为生物课堂真正的主人。②导学案指导学生预习,学生积极地讨论总结,教师只是稍微点拨一下而已,体现了先学后教的教学思想。2.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增大了课堂的容量,增强了学生的识图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利用多媒体收集信息的能力,分析信息的能力。
需要注意的地方:(1)导学案一定要精心地设计,多次修改,提高课堂效率。课前一定要多次强调预习,预防个别学生没有完成预习,无法达到预想的效果。(2)本节课要求教师有很强的驾驭课堂能力,需要熟悉课本内容,熟练使用多媒体。教师在上课前一定要精心备课,尽量合理地安排课堂的进程。(3)在学生实验和讨论总结环节中,教师不要过多干涉学生的活动,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不大;应该和学生一样以一个探究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实验中、游戏中,对个别重要的知识提醒一下足够,真正融入学生的课堂,并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
在以后的教学中,如何将传统和现代的教学完美结合是一种对自我的挑战,我们需要建立多元化的课堂,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选择每一节课的教学模式,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因此,课堂上要树立以学生自主发展为目的的教育观,充分发挥学生自身发展的潜能,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提倡学习自主化,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获取知识,尽最大可能把课堂还给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编辑 谢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