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儿童初入小学融合提升实证评析

2015-05-30 22:08:44国丽芸
科技资讯 2015年30期
关键词: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适应能力

国丽芸

摘 要:自闭症儿童具有社会交往障碍、语言发展障碍和情绪障碍等核心问题。融合教育是目前较为提倡和有效治疗自闭症儿童核心障碍问题的途径。该文以1名初入小学自闭症儿童为例,详细论述提高自闭症儿童在学校的适应能力,以期对初入小学的自闭症儿童有所帮助。该文建议家长要积极和老师沟通,争取最好的教师资源。在环境处理过程中,家长应着重解决孩子的个人因素,老师可调节活动和环境的部分。双方梳理儿童的在校表现能力,分类训练,最终达到一定程度的入学融合。

关键词:自闭症儿童 融合教育 小学 适应能力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10(c)-0237-02

初入小学,自闭症儿童面临全新的一切,挑战扑面而来,如何尽快提高自闭症儿童的适应能力,使其尽快适应学校生活,做好融合是非常重要的,融合之前,要对儿童做全面评估。

某某某,男,9岁,入小学前已处理掉大部分问题行为,培养了安坐和守纪律的能力,已在家提前学习了一年级上册数学和语文的基础知。情绪方面:容易紧张焦虑;语言理解:语言较好,不喜欢用语言表达,高兴时能用语言表达各种要求,但声音小,引导能大声;理解力较好:有一定的想象能力;爱好:特别喜欢音乐,高兴时能大声歌唱会双手弹奏儿歌。针对该儿童现状,以下行为特征属于基本评估对象。

生活自理:哪些可以自理、哪些不能。介紹能力要和孩子年龄相适应,比如:能否自己收拾课桌、书包;能否独立就餐、盛汤;能否正常如厕,能否自己安排简单活动等等。

行为:有无问题行为和攻击自伤行为等。

情绪:是否稳定,是否能被安抚;什么情况下容易情绪波动,具体表现是什么。

学习:智能达到怎样的水平,能否跟上班级。

社会性:和老师同学的关系怎样,集体游戏和个人游戏达到什么程度。

存在的问题:在学习中的功能性困难要具体了解,比如:上课注意力不集中。

通过分析以上评估条件,可以启示家长,无论你跟学校沟通得如何好,孩子入学后,不具备一定的基础能力,那他注定是走不远的。所以,家长一定不能放松对孩子的干预训练,帮助孩子努力达到入学应具备的基础能力,并不断地进步,这才是学校能真正接纳孩子的关键之所在。

即将入学的自闭症儿童,面临的是一个陌生的环境,做好融合前准备工作,是极其重要的一环。对于家长,以下几点是需要关注的重点。

1 要积极和老师沟通,争取最好的教师资源

家长介绍孩子时,不是介绍自闭症的术语,而是要逻辑、有序、具体,必要的时候可以写成文字打印给老师。最好思考学校和老师的需求和关注点在哪里,和老师沟通些让老师放心或者减轻老师压力的东西。

按照上述评估的内容,具体介绍孩子的智能发展、社交互动、情绪行为等情况。孩子的生理特例比如:如厕、挑食等或者其他典型特点和喜好要提前告知老师,老师会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存在的问题最好详细说明困难点和解决的办法。比如: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时,明确说到可能会在多少分钟之后需要提醒。

家长希望孩子在学校学到什么,目标要具体,期望值要和老师一致,不要差距太大,给老师增加压力。

家长要和老师高度配合,老师可以为孩子创造适宜发展的环境,家长则要努力提高孩子必要的技能,两者配合,让孩子更容易获得成功。比如:老师给孩子放学举班牌带队的机会,家长要在家详细教会孩子如何举班牌、如何带队,举班牌带队给孩子带来的荣誉等等。老师让孩子收发作业本,家长就要详细模拟训练孩子如何收发作业,怎样认清姓名找到同学的座位等等。

2 带孩子提前熟悉校园环境

自闭症儿童对新的环境往往会焦虑甚至抗拒,家长可以在入学之前带孩子提前熟悉学校环境,具体认清并适应教学楼、厕所、教室、操场等必要的教学设备。如果可能的话还可以和学校商量,提前进班级适应学习,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在环境处理过程中,家长应着重解决孩子的个人因素,老师可调节活动和环境的部分。通过活动和环境的改变,让孩子更容易获得成功。

个人因素:觉醒状态,专注导向(个人经验、个人认知能力是否能分辨要专注什么)、运作记忆(接受环境刺激后做出的分析、反应,即记住需要的、放弃不需要的)、认知功能、自我调节能力(根据目标或环境的要求调节个人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及行为表现)。

环境因素:人物(关系)、社会规则、环境布置。

环境因素:目标、要求、复杂度、新颖度、奖励方式。

在问题行为发生时,与老师交流时要具体了解时间、地点、前因后果等等,家长要变成一个好的提问者,促使老师认真地思考(举例:老师反映“这孩子爱玩水管不了”,问:什么情况下去玩水、在哪边玩水、怎么玩的、玩过以后是不是很开心、能不能被老师喊回来、玩水的后果是什么……);家长要重视老师的“抱怨”,比如:回家制作社交故事、设置障碍(水龙头关紧));再诚恳地跟老师交流、讨教经验(不要反驳),要让老师看到家长的虚心态度、努力付出。

注意:三个方面解决的是一个功能性方面的困难。处理的方式要实用,把目标放在解决行为上,老师和团体的作用重在活动、环境两个方面完成。

3 详细观察记录儿童在校的表现

开学初,家长或者陪读老师要详细观察记录儿童在校的所有表现,有条件的可以录像,回家详细分析儿童哪些能力已经具备,哪些能力需要巩固,哪些能力必须训练提高。

在这个阶段,以下几个问题(否、不一定、可能、有)应该引起关注,也是家长自我评估的参考。

(1)是否确保环境安全。

(2)是否提前帮助孩子预备学习状态。

(3)是否引发实用性响应的挑战。

(4)是否支持动作计划及自我组织行为。

(5)是否事先告知孩子(通知,不是询问)。

(6)是否适合孩子(跳一跳够得着)。

(7)是否尽量扩大成功经验(根据目标来确定形式及内容)。

(8)是否吸引投入(儿童干预其实就是理一地鸡毛这些琐碎的事情,理清一地鸡毛,需要拼耐心、计划性、执行力)。

4 梳理儿童的在校表现能力,分类训练

对已经掌握的阶段性继续巩固,不太熟练的定期加强。

对不具备的,重点训练。如果需要训练的比较多,要分清主次,坚持先课上再课下,先主科再副科,挑战最近发展区,一个一个训练,巩固了再进行下一个。

如课上基本环节:

抱臂坐正,翻书到第几页,抬头看黑板认真听讲,齐读,举手,回答问题。

课上这些都巩固了,可以练习课下和小朋友互动,设计几个孩子熟练掌握规则的游戏,和小朋友一起玩,如,网小鱼,丢手绢、老鹰捉小鸡等。

還有一些在学校发现问题,需要在家详细大量训练的,如快速做作业,怎样完成答卷,家长要详细设计目标,坚持训练。如,练习答卷等。

在学校发现的问题一定会在家有所表现,家长要注意在生活中灵活训练,如连读指令,如,拖延的问题。

将训练好的能力泛化到学校,真正变成自己的能力。

总之,由于自闭症儿童自身的特点决定了他们与普通学校的人际环境、教育内容、教学模式的矛盾,由此也决定了自闭症儿童初入小学接受教育,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要有就读的辅助措施;二是必须有适合他们的个别化教育目标。由此也决定了此类儿童以后社会化发展的程度。孩子初入小学,遇到很多问题,家长要详细分析,理清思路,积极配合教师训练巩固各项能力,帮助孩子尽早适应小学生活。学校集体生活是自闭症儿童学习适应社会的最佳途径,而老师的宽容和接纳在帮助自闭症儿童适应学校生活中发挥关键性作用,除了爱心之外,小学接纳自闭症儿童更需要教师正确处理普遍性教学和个别化教学之间的矛盾,依照科学的方法因材施教、渐进引导,帮助自闭症儿童走出沉溺,建构起融合教育的新世界。

参考文献

[1] 甄岳来,李忠忱.孤独症社会融合教育[M].中国妇女出版社,2010.

[2] 郭延庆.应用行为分析与儿童行为管理[M].华夏出版社,2012.

[3] 李芳,李丹.特殊儿童应用行为分析[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适应能力
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探索
从关注到行动:自闭症儿童社会救助的困境与对策
东方教育(2016年4期)2016-12-14 13:17:48
基于自闭症儿童情感特征的陪护机器人设计研究
基于融合教育视角下国内学前特殊教育发展对策
农民工子女融合教育:教师的角色与使命
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的融合教育之我见
自闭症儿童生活技能社会化问题研究
商(2016年21期)2016-07-06 14:00:09
“融合教育”理念下的聋生“随班就读”
考试周刊(2016年32期)2016-05-28 21:17:57
奥尔夫音乐对自闭症儿童康复的研究
戏剧之家(2016年1期)2016-02-25 14:04:49
初中生拖延行为与社会适应能力的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