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国建 胡丰
[摘 要]在总结麻省理工学院开放式课程和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定位和内涵建设的基础上,分别从建设理念、开放方式、建设内容和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基于二者的特点和建设思路,指出后者在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存在问题的原因,并探讨解决的方法,以促进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开放共享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精品资源共享课 开放共享 对比分析
[中图分类号] G423.0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4-0039-02
一、引言
199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提出“开放式课程网页”的概念,称之为麻省理工学院开放式课程(MIT OCW)。受MIT OCW开放式资源共享模式的启示,从2003年至2010年,我国已累计建成3693门国家精品课程,在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网站、中国开放式教育资源共享协会(CORE)网站开放共享,初步产生了精品课程的示范辐射效应。精品课程对推动高校教育制度改革、教师教学方法创新、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原精品课程建设在开放性、共享性、示范性、影响力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仍然存在有待解决的问题。
根据《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精神,为确保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开放共享和可持续发展,有必要针对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与麻省理工学院开放课程进行对比分析。
二、麻省理工学院开放式课程(MIT OCW)的概况
MIT OCW自从2002年9月30日第一批课程资料正式开放以来,到2003年9月,其开放式课程网站共发布了500门课程,这标志着开放式课程项目正式启动。到2011年,MIT OCW已有2000多门课程上线。其上线的每门课程以统一的界面呈现,并提供搜索和反馈功能。
MIT OCW工程,推崇“推进知识进步和传播,在科学、技术及其他学术领域教育和培养学生,更好地服务于民族和世界”的先进理念,为方便学习者和教师获取资源提供途径,为课程共享资源建设提供了发展方向,极大地推动了教学的发展。
三、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定位和内涵建设
(一)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定位
《意见》中明确提出,精品资源共享课以普及共享优质课程资源为目的,以课程资源系统、完整为基本要求,通过共享系统向学习者提供优质教育资源服务,实现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享。
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是国家“十二五”规划期间实施的“本科教学工程”的重要内容,与原精品课程相比,精品资源共享课以资源建设为基础,并加强资源的可利用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关键是克服原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加强资源的利用率和共享性。
(二)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内涵建设
1.示范性。精品资源共享课衔接和继承了原国家级精品课程,一方面,在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过程中,为避免浪费原有的资源,其更加充分利用原有精品课程的建设成果;另一方面,原有精品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利用率低、示范作用弱、影响程度不高、实践作用不强、参与度较低等问题。
2.共享性。精品资源共享课是在原国家精品课程的基础上升级和转型而来的,在衔接原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的基础上,应不断更新和持续完善精品课程的共享资源。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服务对象从原有的高校教师扩宽到以高校的学生和教师为群体,同时还兼顾社会学习者,并要求课程资源更加适合于网络共享和公开传播。
3.开放性。构建精品资源的共享是重点和关键,也是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终极目标。可以从课程资源和教学过程两个方面,不断完善和健全精品资源共享课平台,构建精品共享资源。精品资源共享课应该向全国高等学校和社会免费开放,全面实现资源共享,真正满足社会的需要。
四、对比与分析
(一)建设理念
MIT OCW工程的目标是:对全世界的教学和学习者提供免费的、可搜寻的MIT教学资源;提供标准化模组,便于其他机构分享。
精品资源共享课以课程资源系统、共享和网络传播为目标,通过国家、省、校三级建设,形成普通本科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网络教育多层次、多类型的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体系,为高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提供课程共享资源。
从课程建设理念和目标来看,麻省理工学院的开放课程与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是完全一致的,两者同时体现了开放共享的教育理念。
(二)开放方式
在开放技术方面,MIT OCW项目得到微软的支持。MIT OCW远程教育的内容管理系统(CMS)是微软研发提供的Microsoft Content Management System2002版本,并且课程网络资源均可通过CMS动态更新。MIT与Microsoft的合作为其OCW课程的运行提供了技术保障。
为了保证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开发和共享,依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教高厅[2012]2号)精神,我们在资源建设和资源提交等方面都提出了模范化要求,也提供了相应的网络信息技术平台,为资源建设和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撑。相对而言,对课程资源的规范化要求比较明确,而对网络平台技术的要求探讨比较少。
与MIT OCW相比,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在开放技术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在经费资助方面需加强投入。
(三)建设内容
MIT OCW涵盖的学科门类齐全,具有统一简洁的网络平台。课程资源的内容结构固定、界面风格统一,并体现课程内容的完整,同时提供搜索和反馈的功能。MIT OCW的课程网页都是由该课程的教师和负责者独立规划,课程建设内容由主持教师支配掌握。其不同课程的建设质量与教师的水平密切相关,因缺乏团队建设,各门课程建设质量差异也很明显。此外,由于MIT OCW缺乏学习者和教师之间或者学习者相互之间的互动,导致MIT OCW大多表现为演示型的自主学习课程。
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是在原国家精品课程的基础上升级和转型而来的,其立项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竞争机制,并明确提出了四个方面要求:团队要求、内容要求、资源要求和技术要求。在团队建设方面,强调团队合作和协调创新;在内容要求方面,强调基础性和针对性;在资源建设方面,包含基本资源和拓展资源,要求具有系统性、完整性,注重课程资源的适用性和易用性,强调开放性和共享性;在技术保障方面,利用云计算等先进信息和网络技术,建设具有教、学兼备和互动交流等功能的精品课程共享系统。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是基于网络技术开发的网络课程,其具有开放、共享、互动等网络学习的特点。
相对于麻省理工学院开放式课程,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在深度和广度方面有强大的保证。
(四)运行机制
MIT OCW的学习者可以完全免费享受到MIT所有发布到网上的课程。同时,引入开放学习支持系统OLS(Open Learning Support),为教师和学习者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MIT OCW课程在运行中能为学习者提供搜索和反馈功能,学习者可随时向管理人员或主讲教师提出自己的问题或想法。此外,MIT OCW为教师提供了统一的发布平台,教师可致力于课程的资源建设,而不影响教师的正常教学与科研。这也为MIT OCW课程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机制。
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也提供了相应的网络信息技术平台,为资源建设和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撑。但是,目前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主要来自不同的高校,缺乏跨校际的协调创新,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主要为建设者竞相开发,加上宣传力度不够,还没有真正做到校际间和社会学习者的普遍认同和积极参与。此外,在建设资金方面,没有得到社会力量的资助。这影响了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和推广应用,致使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和“共享”脱节,难以真正全面实现资源共享。
事实上,精品资源共享课的网络资源建设是随着资源的更新和课程内容的变化而发展的动态过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重在资源建设和共享的过程,而不仅仅是对课程建设已有的成果认定。精品资源需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建设,通过教学和科研资源的不断更新,其学术价值会才更高,才能成为真正优质的教学资源。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要可持续发展,就要充分调动参与建设者对精品资源共享课后期建设中资源的更新、内容的维护等方面的积极性,在这方面我们还缺乏保障激励措施。
五、结语
精品资源共享课作为“十二五”期间实施的“本科教学工程”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十一五”期间实施的原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转型与升级。为调动广大教师和学习者参与的积极性,需要教育部出台相关政策保障和支持共享的机制,这样才可能保证其可持续发展。借鉴麻省理工学院开放式课程的建设理念,通过对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与实施,促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改革,实现精品资源的开发和共享,对服务于学习型社会以及培养适应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具有现实意义。
[ 参 考 文 献 ]
[1] 吴宁,冯博.对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与资源共享建设的认识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2(11).
[2] 肖安东,郑路.高校进行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科教导刊,2014(1).
[3] 黄宝玉,项国雄.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现状分析及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7(9).
[4] 张洁.MIT OCW项目对我国大学城课程资源共享的启示[J].中国成人教育,2012(10).
[5] 罗双兰,李文华.国家精品课程与麻省理工学院开放课程的比较与思考[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6(2).
[责任编辑:陈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