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卓 陈宇 周美芳
摘要:运用文献计量方法,对20篇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相关论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1)样本论文从知识结构上分析可归类为几个不同的研究核心主体,集中显示了近年来我国城市体育文化宏观研究的主要思想来源,以及文化事业发展的社会期盼;2)各研究中心组成体分别围绕城市体育文化不同发展领域中的继承与创新问题展开论述,突出体现了体育事业社会发展的价值需求;3)讨论城市体育文化发展中存在的不公平问题,关注了城市体育文化政策发展的优化机制。得出结论:城市体育文化创新、校园体育文化精神、竞技体育文化价值与作用等问题的研究,基本构成了我国城市体育文化研究的核心主体,为后续学者在工作过程中,充分地认识与把握已有的研究成果其知识结构及来源,科学选择研究的创新方向,提供相应的参考性建议。
关键词:体育文化;共被引分析;知识结构;知识来源;城市
Abstract: By using the theoretical methods of biblio-metrics, this paper studies 20 Chinese core journals and draws the conclusion as followed: 1) From the analysis of the knowledge structure, sample papers can be classified into several different area of research centers. It focused shows the main ideological sources of Chinas macroeconomic studies of urban sports culture in recent years. It also represents hope for the cultural development of the community. 2) Various research centers revolve with the problem which from the different areas of the urban sports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ve.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we launched a discussion to highlights the value of sports and social development needs. 3) We discuss the inequity issues that exist in sport cultural development, as well as concerned about the optimization mechanism of urban sports cultural policy development. Result: the principal part of urban sports culture research mainly consist of urban sports culture innovation, campus sports culture construction in higher educational institutes, value and influence of the competitive sports culture. This conclusion provides substantial guidance for the researchers in their work so that to grasp and understand the knowledge structure, result and origin of their study and enlightening their research direction.
Key words: sports culture; co-citation analysis; knowledge structure; source of knowledge; city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明确将我国文化事业发展放在了今后国家软实力建设的突出地位,成为了社会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体育文化是文化事业的核心内容之一,仅从我国的城市体育文化研究中便可以看出,这些年来,学者们经过不懈的努力,从不同的研究视角,运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对城市体育文化的过去、现在及将来发展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分析,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如在中国知网(CNKI)中可以查阅到2003—2013年关键词中含有“城市”、“体育”或“体育文化”的相关文献559篇,而后3年发表的文献就达到273篇,占过去11年间城市体育文化研究文献总量的48.8%。但是,在这些成果不断出现的同时,也反映出了不少急需解决的问题,有的作者对研究主题的知识结构认识不足,对城市体育文化研究的进展缺乏全面的了解,等,因此从学术的角度分析,当某项研究领域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就必须对其知识结构等问题进行归纳与总结,以示从学术上可持续的发展角度出发,为今后的深入研究拓宽思路及提供有效的参考性意见。
1 研究对象
本文对中国知网(CNKI)所检索到的559篇相关文献进行分检,剔除学位论文、非体育类期刊、非核心期刊、会议论文以及研究报告和报刊文献,全部引用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论文共计78篇,并查阅他引次数,以此作为筛选样本的标准。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在国内文献数据库中具备较高的权威性作用,相对而言,核心期刊所发表的论文学科知识覆盖面较广,理论知识学术水平也较高,所被引的机率也较大,因此,本研究选定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为样本的来源期刊,并按下列步骤进行样本的取样。
首先,将78篇论文各自被引频次及其他相关信息(如下载点击数)一并录入到Microsoft Access(2003)进行统计学处理,得到论文被引次数的分布情况(见表1)。
2 建立矩阵模型
建立样本论文的数理共被引矩阵模型,这是为结果分析提供必要的支撑条件。因此,根据定义构建样本20×20矩阵式。既:将选定的20篇论文样本双双配对,可形成190个有效组合,分别将这些组合进行共被引结果的检索,其结果与“城市体育文化”论文主题数量值共同成为本矩阵元素,即可得到所需的对称矩阵,由于其中有的对角线各值为空值,为满足数据后续分析的需要,则将其各值均置为加1,以示每篇论文相关性为最高,具体情况见表3。
共被引理论分析有多种方法,本文结合实际需要,采用多维尺度矩阵分析和社会网络矩阵分析2种方法。在第1种分析方法中,重点是对论文内容的相似程度进行分析,因此,在此将表3原始共被引矩阵转化为相似程度矩阵,这一过程可以采用SPSS(17.0版本)辅助完成。在第2种分析方法中,它主要是利用数据统计对论文构成关系的结构及属性进行分析[1],故采用Pajek软件可以实现对样本论文内容进行社会网络分析,并在2维空间中充分展示样本相互之间的共被引关系,另外,也可利用连线宽窄程度表示论文相互之间的相似性[2]。
3 结果与分析
3.1 共被引矩阵的多维尺度分析
“从数据中发现距离的远近”,这是多维尺度分析的特点。为此,SPSS软件显示出了多种原始共被引矩阵的标准化转化方式,本文采用“全距从-1到+1”的方式[3]。因此,得到stress值为0.281,显然,便于建立知识结构拟合效果图谱(见图1、图2)。
从图1中可以认为,城市体育文化的宏观研究2维知识结构图上各点代表着样本,其相互之间的距离表示论文核心内容及思想观点的相似程度,2个点靠的越近,表明论文内容在研究的领域方向上相似程度就越高[4]。本文用作者姓名代表论文题目分别反映在2维空间图谱上,也是为了便于清晰比较。显然,从图1可以看出城市体育文化宏观研究其作者在知识结构上主要集中在3个区域,1是刘勇、吴亚东、汪凌等人的研究成果基本一致,相互点的距离较近,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教育问题上;2是赵方珂、张安君、孟令忠、李先国、蒋荣、陈青、尹博、张孔军、贾凤萍和阎智力等人的论文思考主要集中在城市体育文化建设问题上;3是肖锋、崔颖波等人的论文分布在竞技体育文化事业领域。
2维结构图也表明,20篇论文在相互之间的相关程度还没有充分地显现出来,如郭龙与宋杰等其他论文的关系展示还不够清晰,显然,很有必要利用多维尺度来进一步分析与说明样本论文之间的关系。
图2 显示结果相比较图1,更能够看出柏慧敏、刘坚等人的论文成果归类于赵方珂、张安君等人的研究领域,即关于城市体育文化建设与创新问题的研究,尽管相互之间议题不在一个平面上,但主题思想基本一致;吴亚东、刘勇、汪凌等人的研究领域其知识结构基本相似,贾凤萍的研究成果是界于3大研究领域之间共同关注的结果,也是城市体育文化发展的方向。姚磊、郭龙、崔颖波、肖锋等人的论文成果相距样本主题领域也较为靠近,主题上共同提到了竞赛带动城市发展促进体育消费行为的问题。当然,在某种程度上分析,如果将3维数据放大一级,则一并归入知识结构相似图中。
显然,利用3维空间图谱,可以比较充分地展示城市体育文化宏观研究的知识结构,当然,姚磊、郭龙、陈青和宋杰等人的论文成果与其他样本论文的直接关系比较远,这也可以说明其论文成果在城市体育文化宏观研究领域中的原创性思路比较强,或者说这4篇论文属于其他体育学术研究领域,如社会体育心理学、体育经济学等。
3.2 共被引矩阵的社会网络分析
社会网络分析是指论文成果在社会单位(或个体)相互之间所产生的关系结构及属性[5]。因此,从图3可以发现,各点相互之间的每条连线代表论文内容上的关系,其关系的大小,即相似程度多少用线段的宽窄来表示,线段越宽表示2篇论文在内容的相似程度上就越高[6]。从图3中可以清楚的看到,姚磊与郭龙的论文在实质上有一定的关系,但与其他样本论文没有直接的关系,这2篇论文内容相对独立;赵方珂与李先国的论文成果内容上有很高的相近关系,这2篇论文内容与贾凤萍、蒋荣的论文成果也存在着比较高的相近关系,并形成了样本论文成果内容的核心群。从图3中还可以看到,在核心群周围还构成了4个中心领域,即:张安君、孟令忠、刘坚、宋杰等人的论文成果领域,这些论文主题主要是阐述城市社区体育文化开展的实施问题;另个中心领域是尹博、张孔军、柏慧敏和阎智力等人的论文成果群,作者均围绕区域性城市体育产业文化发展战略问题;肖锋、崔颖波等人的论文成果以及刘勇、汪凌、吴亚东等人的论文成果集合在其各个领域中也存在比较高的关联性;从图3中也可以证明本文利用多维尺度分析的可靠程度及意义,同时也看到这几个领域论文内容相互关联的大小程度,也就是说,20篇样本论文内容思想相互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以此也集中体现了知识结构的相近程度与属性关系。
4 讨论
4.1 研究发现
关于城市体育文化宏观问题的研究,本文在论文的样本提取中有意识忽略一些相关的学位论文及报纸等文献的计量分析,笔者认为这些文献的核心内容及重要的思想通常会以研究论文的形式在高级别的刊物上公开发表,以期在学术界产生更大的社会影响。因此,本文在分析与讨论时依然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客观的揭示学者们在城市体育文化宏观研究主题上的知识来源和结构等问题。
首先,研究显示,以赵方珂、李先国、蒋荣和贾凤萍等人的4篇论文成果是本研究中的核心文献组成体,集中显示了近年来我国城市体育文化宏观研究的主要思想来源。这些论文比较集中地阐述了城市体育文化的发展建设及民生效应的问题。赵方珂和李先国等人的成果比较侧重城市体育文化客观发展的背景与政策问题,内容通过相关的实证分析来阐述城市体育文化发展的必要性及长效机制问题,并且从社会民生效应的发展角度,和谐社会发展的价值观等多个方面来研究推进城市体育文化政策的优化及加快城市体育文化建设发展的可行性意见;蒋荣和贾凤萍的论文主要是根据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和谐、小康及民生的作用下,关注城市体育文化发展中可能遇到的障碍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张安君、孟令忠等人的论文成果侧重探讨了城市社区体育文化发展中存在的不公平现象问题,提出了社会转型这一特殊阶段,社区体育文化如何实现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以及建立科学评价体系的重要性,为社区体育文化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总之,从知识结构的内容上分析,城市体育文化的现状及创新发展研究形成了基本知识结构的核心主题。从上述几篇论文的内部结构不难看出,城市体育文化宏观研究发展建设问题的前言已经从2005年就开始有学者对此进行了关注(以赵方珂的论文为核心),由此也深入到了2011年以后以高校体育文化精神层面为背景的相关问题剖析(以汪凌的论文为核心),学者们在研究的方法上,主要还是采用文献资料与实证调查相结合的研究倾向,比较注意以宏观的视角来分析理论假设的验证,用微观的案例来支撑后续结论及对策性建议。
其次,以张孔军、阎智力、尹博、柏慧敏等人的4篇论文为核心所形成的论文研究方向,集中显示出了具体某一城市的体育文化产业发展方向,这也是一个重要的知识来源领域。这4篇论文所共同关注北京、上海2个特大型城市体育经济文化的建设问题,特别是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问题,作者在研究过程中,一个突出的共同点就是以引用他人论文的理论分析或统计数据为依据,比较全面地分析了国家经济发展对城市体育文化产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以及城市体育文化在国家软实力综合发展方面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力,并提出了研究结果的对策宏观政策性意见,从这些论文的具体内容主题来分析还可以发现,其背景是国家正在筹办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因此,作者顺应时代要求提出了发展的目标,并且对当时国家正着手大力发展体育产业经济为龙头,找准目标,以点带面,以线带片,以城市带动农村,实现体育文化产业的创新与提高(以张孔军等人的论文为核心),这些论文基本上都是引用国外案例分析为突破口,注重阐述了我国中央政府到地方的各级政策的实施,以及过去一段时间城市体育文化在发展中的经验积累与失败的教训,并从北京、上海城市体育文化发展的优势潜力上进行了制度建设的框架性论证。由此也引发了其他学者对城市竞技体育文化发展的深入思考(以肖锋、崔颖波等人的论文为核心),提出了大型国际竞赛事业开展对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以及竞技体育文化与国际接轨的内容,并利用竞技体育文化振兴人民群众精神素质提高等问题展开了讨论。
最后,城市体育文化宏观研究的另一个重要的方向是由刘勇、汪凌和吴亚东等人的论文成果,作者主要围绕体育精神层面的价值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中的影响研究。如: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定位与现代城市发展的正确辨析,对体育文化在各时期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解,以及针对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和谐社会发展体系等都阐述了新的论述,该项研究前沿主要是以2012年为界,在此之前的成果主要是进行相应的区域性城市高校文献综述的定性研究,有的成果还介绍了国外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状况;在此之后的研究成果则主要是讨论当前校园体育文化急需解决的一些客观上的突出问题,以及在城市化发展的背景下校园体育文化传播的效应及普及状况,前者应以吴亚东学者的论文为核心。值得提出的是,还有一些作者的论文尽管未列入样本研究论文,但从共被引情况及内容反应上来看,也存在着相应的分析研究价值(陈浩[7],2012),后者则以刘勇、汪凌等人的论文成果为核心,这些研究成果除了采用文献资料综述外,还采用了社会调查的研究方法,理论联系实际,以现实情况说明问题,从城市体育文化宏观发展的视角进行当代大学生体育价值观念的阐述,并对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和体育公平的理解做了相应的剖析。
另外,本文依照CiteSpace软件分析还显示,赵方珂、孟令忠、蒋荣和陈青的论文成果已成为了城市体育文化宏观研究不同知识结构内容及核心思想的主要辐射源,这也是作者相互之间知识结构的节点,它基本体现了城市体育文化宏观研究对社会领域发展的指导作用及观念上的把握,也从宏观上阐释了体育文化概念中竞技体育文化、群众体育文化、学校体育文化和体育产业经济文化相互之间的因果关系。这些重要论文成果的问世,也初步反映了城市体育文化作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的诞生。
4.2 核心问题讨论
本文通过共被引计量分析表明:在我国城市体育文化宏观研究成果日益增长的过程中,表2所列的样板论文基本组成了本文所探讨主题问题的知识结构及来源,并分别构成了城市体育文化创新、城市社区体育文化建设、城市竞技体育文化发展与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精神提高等几个主要的研究领域。其中,城市体育文化创新的研究前沿已经成为了主题研究的核心思想;城市社区体育文化的研究开始将体育公平问题的研究,包括残疾人体育权利问题的研究作为其和谐社会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来探讨;在有关竞技体育文化发展战略及影响的研究中,学者们的兴趣主要集中在体育文化推动城市整体发展的思路上,以及发扬奥林匹克体育精神促进人类文化思想意识的提高;由此带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地方化,端正教育与健康的互动发展及认识观念上的演变过程。
这些研究成果 的知识结构,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产生了相互的印证,凸现出了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可行性,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推进文化事业的发展已经出现在国家今后一个时期战略发展的整体方针规划之中,因此,加快发展城市体育文化的实质性举措显得尤为重要,这种现象被公认为是社会深化改革的必然。当然,本研究的结果还认为,正因为有众多学者的参与讨论,人们更加认识到了城市体育文化发展所面临着复杂的现象,那些希望直接通过城市体育文化来迅速提高社会发展水平的做法,有可能会因为机制、舆论、教育和经济等因素的影响而推迟实现预期目标,造成人们对城市体育文化发展认识的缺失。另外,体育文化与其他社会文化的交流,使得城市体育文化主体内容变得丰富多彩,这就需要体育文化的资源、财富和尊严等要素要得到有效的高度整合。这种探索性的研究演化,加上今后政策性的支持,必将促成政府政策对城市体育文化宏观整体的关注,以此实现社会多个环节的协同治理与改革发展。
5 结论
从样本论文的共被引分析情况发现,我国城市体育文化的客观知识结构及来源,主要集中在文化发展效应、体育产业文化和高校体育文化3个主要知识领域。其中,文化发展效应问题的研究开始深入到关注民生效应、和谐社会以及公平因素对城市体育文化的影响;体育产业文化问题的研究也已经推进至更多的社会获得性的变量因素,进而探讨其对国家经济发展的新要求;在有关高校体育文化价值体系的研究中,学者们的兴趣也主要集中在发展定位与现状探讨的框架之下。
在这些文献研究的知识结构及来源上还可以清楚的看到,它们也是近10年来国家体育事业议程的焦点所在,突出体现了城市体育文化研究的科学性与可信性,这些问题的解析也推进了国家利益的正面发展。当然,本研究的结果也反映出了一些问题,由于影响我国城市体育文化发展的问题众多,因果关系复杂,因而片面地希望通过某种方式来较快地实现社会发展水平有可能会因为意识形态、经济因素等内在性条件影响而难以实现预期目标。另外,正因为存在着当今城市体育文化的创新,使得社会体育文化更加丰富多彩,这种社会理念的思维演化,应该成为今后社会致力于协同发展的新话题。
参考文献
[1] 邱均平,等.关于共被引分析方法的再认识和再思考[J].情报学报,2008,27(1):69-74.
[2] Leydesdorff,Loet.The Challenge of Seientometrics: the Development, Measurement and self-organization of Scientific Commumications[M]. USA:UniversalPublishers/UPUBLISH.com,2010:26.
[3] 陈超美,等.citespaceⅡ:科学文献中新趋势与新动态的识别与可视化[J].情报学报,2009,28(3):401-411.
[4] 梁永霞.CAJD数据库共被引矩阵的构建方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66.
[5] 任理轩.理性看待共被引矩阵的社会网络分析[J].情报学院,2010,29(1):82-88.
[6] 王绍光.不同聚类中心性的分析[M].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322.
[7] 陈浩.城市广场体育文化探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研究生院,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