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晓彬 李丹阳
摘要:运动竞赛中的“Choking”现象是竞技运动心理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也是当前运动竞赛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对30年来“Choking”现象相关研究进行分析后认为,目前该领域存在3个方面的争议与不足:研究中Choking现象操作定义难以界定;理论机制尚无统一定论;预防干预缺乏实践可操作性。从这3方面的实际问题出发,对该领域未来研究方向与内容进行展望。
关键词:“Choking”;自我专注;干扰理论;自我谈话;内隐学习
Abstract: As a hot spot in the field of sport psychology, “choking” in competition is an urgent issue that needs to be solved. By reviewing on the research on “choking” in the past 30 years, 3 questions are found to be in dispute and in need of further research. The definition of choking phenomena in is difficult to operate. There is no unified conclusion on theoretical mechanism. And the preventive intervention is in lack of practical operability.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concrete problems, the present thesis also discusses the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 and contents in this field.
Key words: “choking”; self-focus; distract hypothesis; self-talk; implicit learning
竞技能力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实际上就是指运动员在竞赛压力下的竞技表现。有学者认为,有关压力下的运动表现研究可以分为2类,一类是强调最佳表现,在这一方向下由此产生了若干理论,如流畅状态、最佳功能区理论等;另一类是强调控制失误,在此方向也产生了若干理论,如“Choking”理论、自我控制损耗理论等。“Choking”现象是控制失误这类研究中得到广泛关注的一个研究领域,在过去的30多年中,国内外运动心理学研究者围绕“Choking”现象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从“Choking”现象的界定与理论机制,再到影响因素及“Choking”现象的预防干预,积累了不少研究成果。然而,对以往的研究进行梳理与审视后,发现该领域依然存在一定的困惑和争议。基于此,本文将对“Choking”现象的概念界定、理论机制及预防干预等3个方面的研究进行评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观点与思考,以期为该领域的未来研究提供一些思路。
1 “Choking”现象概念界定
1.1 “Choking”现象抽象(理论)定义的发展与争论
“Choking”一词最初来源于医学领域,意指“卡壳、窒息或透不过气来”,随后,被借用至体育运动领域中。一般认为,Dniel[1]首先在学术研究论文中提到了“Choking”,他将“Choking”界定为“一种不能表现出以往水平的行为现象”。显然,该定义过于宽泛,无法和体育运动中的其他各类运动表现下降现象(发挥失常、克拉克现象等)区分开来,因此,Baumeister[2]将“Choking”定义为压力情景下的运动表现发生衰变/下降。随后,Baumeister对此定义进一步指出,运动表现发生衰变/下降时,个体试图努力获得优秀表现[3]。Baumeister对“Choking”的定义相对更进一步了,他将“Choking”发生的情景及个体认知因素考虑进去了。继Baumeister之后,不少学者又对“Choking”的定义进行了描述,如Master[4]将“Choking”定义为压力下未能达到正常的专家表现;Beilock[5]认为“Choking”是指比预期的操作表现更差的行为现象;我国学者王进[6]认为“Choking”是一种习惯的运动执行过程发生衰变的现象;Beilock[7]认为,“Choking”不是一种运动表现的随机波动,而是对感知到的压力的消极应对。
早期“Choking”的定义只是将其界定为运动技能或表现发生衰变,并没有说明这种衰变的程度。近期,研究者们普遍认为“Choking”应当是一种运动技能执行或运动表现显著衰变或下降。Gucciardi[8]认为“Choking”不是一般的运动表现衰变,而是显著的衰变,不同于压力下任何形式的表现下降。该定义特别强调“Choking”与压力下操作表现下滑存在差异(压力下运动表现出现下滑是竞赛中的一种常见现象)。Hill等[9]将认知因素考虑进去后认为,“Choking”是个体感知到自身资源不足以应对当前情景要求,导致运动技能或表现显著下降。随后,Gucciardi[10]通过一项质性研究认为,“Choking”是由感知到升高的压力和强烈追求最佳表现的动机导致严重的和习惯的糟糕表现,或明显低于预期结果的运动表现。
尽管近期研究者们普遍认为,“Choking”是一种运动技能执行或运动表现的显著衰变或下降,但如何将它和一般的运动表现下降(underperformance)区分开来及这2种运动表现下降在形式上有什么区别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为此,Hill等[11]采用质性研究范式,对精英高尔夫运动员进行访谈以确定“Choking”和underperformance的区别,结果表明,精英高尔夫运动员认为“Choking”是一种思维混乱,运动表现完全下降且是更激烈的下降,而运动表现下降(underperformance)则还有机会翻盘。随后,Hill等[12]将该问题延伸至集体项目,研究者通过对集体项目中有过“Choking”经历的运动员进行访谈后的结果表明,运动表现下降(under-performance)是指运动员在竞赛中发生一两次错误…,但是当运动员发生“Choking”时,运动员不能再坚持比赛…,不能合理进行任何操作…,唯一可做的事情便是离开赛场。尽管Hill等人试图从抽象概念上对Choking与Underperformance进行区分,但其研究结果在实践中依然存在实施的困境。
1.2 “Choking”现象操作定义实施的困境
尽管研究者们对“Choking”的抽象定义进行了不断的完善,并与其他的运动技能下降或技能衰变进行了区分,但在实际研究中对“Choking”的使用上仍存在一定的出入。从研究者对竞赛案例与轶事报道中可以知道,无论是从新闻报道,还是研究者的案例引用上来看,“Choking”都是指比赛的关键时刻出现的失误,如跳水比赛中的最后一跳(2004年雅典奥运会彭渤走板失误),射击竞赛中的最后一枪(2004年雅典奥运会美国选手马修·埃蒙斯的脱靶),高尔夫竞赛中短距离(1~2码)推杆失误,抑或篮球竞赛中的关键时刻的两罚不中等。然而,在“Choking”的实验操作研究中,这些信息都无法表现,研究者通过实验操控得到的只是一些冷冰冰的数据及统计学上的显著性差异。至于是否真的存在“Choking”或运动员真的发生了“Choking”则不得而知。例如,在实验操作中,研究者通过比较被试在高压和低压2种情景下的操作表现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来界定是否发生“Choking”,而且采用低压成绩减去高压成绩作为“Choking”的评价指数。然而,高压与低压情景下操作表现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受到一定因素的影响,如被试的数量。此外,即便两者存在显著性差异,其数据结果也相差不大,以篮球罚篮为例,多数研究显示,高压与低压情景下被试罚篮成绩存在显著性差异,但2种情景下的罚中个数仅相差1~2个(10~20次罚篮)。显然,统计学上的显著性差异不足以说明问题。Vickers等[13]认为,精英滑雪射击运动员在压力下的运动表现降低了40%(即训练水平或正常水平的40%),那么可以认定为“Choking”。由此来看,统计学上的显著性无法完全涵盖“Choking”的内容。这提示,在判定“Choking”时不仅需要考虑统计学上的显著性,更要与情景相结合进行评定。
此外,在实际竞赛中发生的“Choking”案例一般是一次技能操作中出现严重的技能下降,如射击竞赛中的最后一枪。而在实验研究中,则是选取一组技能操作中的平均成绩。例如,实验操作中要求被试完成20个罚篮或高尔夫推杆20次,而后对2种情景(高压与低压)下一组任务的平均成绩进行比较。即便2种压力情景下出现了统计学上的显著性差异,那么20次罚篮中究竟哪次罚篮属于“Choking”,则无从得知。原本某次技能明显下降的现象也可能淹没在多次技能操作的平均数之中。再者,由于实验操作中要求被试在高压情景多次进行任务操作(20次罚篮),或许被试会逐渐适应这种压力情景,而不像实际案例中会出现压力陡然增加(如最后一击)。即便在实验操作中可能存在压力陡然增加的情况,但搜集到的实验数据未能得到反映。显然,统计学上的显著性差异无法界定被试是否发生“Choking”,因此,未来研究可考虑技能操作最后时刻的压力情境设置,或选择后期压力陡升时刻的操作成绩作为评定标准。
2 理论机制——干扰理论或自我专注理论
对“Choking”现象的机制的解释主要分为2类,即驱力理论与注意理论[14]。驱力理论认为唤醒与内驱力的提高导致运动表现发生衰变,这类理论包括倒U型假说、优势反应理论、社会促进效应及突变理论等;注意理论认为运动表现的下降与运动员的注意指向相联系,这类理论包括干扰理论与自我专注理论。目前,心理学家普遍认为“Choking”发生的原因是压力引起个体注意指向发生转变,从而引发运动技能执行发生衰变;因此,注意理论更可能解释压力下的“Choking”现象,其争论的焦点在于干扰理论与自我专注理论哪个能够更准确地解释压力下的运动表现下滑。
干扰理论认为压力导致个体的认知焦虑水平(担忧、害怕等)提高,认知焦虑的提升占据了本应分配给执行任务的工作记忆容量,导致个体分配给任务执行的工作记忆不足,使个体无法将注意力集中于与任务相关的重要信息或线索的加工,而这些信息或线索对于成功地实施技能操作非常重要,从而导致任务加工效率下降,发生“Choking”。这与Nideffer的注意-唤醒理论相符,即唤醒水平的提高会导致个体注意范围变得狭窄,从而忽略对任务相关信息的加工。
早期支持干扰理论的实验研究大多采用强调认知和陈述性知识且需要工作记忆的参与以保障完美实施的技能作为实验任务,例如算术题和问题解决等[15-16]。然而,体育运动领域中大多数技能是强调程序化知识且加工方式属于工作记忆之外的自动化加工,其对工作记忆的要求较低。例如,研究者经常列举的实际案诸如高尔夫推杆、篮球罚篮、射击等技能都属于程序化技能。因此,干扰理论难以解释运动竞赛中此类技能发生“Choking”的现象。
与干扰理论的观点相反,自我专注理论认为竞赛压力导致个体焦虑水平上升,从而提高了个体的自我意识水平,这导致个体将注意转向意识监控或控制技能实施的过程,从而发生“Choking”[1]。有研究者认为干扰理论与自我专注理论所持观点相反,可能与实验任务类型及个体的技术水平相关,因此,研究者整合了干扰理论与自我专注理论,提出了过程理论[6]。最近的研究表明,即便实验任务类型相同,其解释机制依然存在争论。
对以往支持自我专注理论的研究分析可知,那些支持自我专注理论的实验研究只能证明,在实验情景下,由指导者(主试)诱发的自我专注引发了被试操作表现下滑,或者说压力下自我专注可能影响技能操作的实施,但无法证明自我专注便是“Choking”发生的内在机制。此外,对于处于运动技能自动化水平的运动员而言,实验情景下主试采用的诱发被试自我专注的指导语可能是一种干扰。如果这一原本用于诱发自我专注的指导语对于被试来说是一种干扰,使被试出现了分心,那么操作表现下滑可能与干扰理论相关。此外,除了诱发注意指向的指导语之外,压力情景类型可能也会影响个体的注意指向,例如Mesagno[17]考察了不同压力情景下(他人评价、金钱刺激等)曲棍球运动员射门成绩的影响,结果表明他人评价与金钱刺激压力情景存在显著性差异。DeCaro[18]的研究表明,外部评价可能引起自我专注而不是分心。这提示,以他人评价作为与以金钱作为应激压力源可能会导致个体产生不同的注意指向。
为了探索究竟是自我专注还是分心引发操作表现下滑,关键在于确定压力下运动员的注意指向,即运动员是对技能实施进行了外部监控或意识控制还是注意转向了任务无关线索。无论是干扰理论还是自我专注理论,支持其观点的研究均采用的是人为控制的注意指向,而没有考察自然情境(运动竞赛中)下运动员的注意指向。为此,研究者对压力下运动员的注意指向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例如,Mesagno等[19]对保龄球运动员的研究发现,注意指向消极思维或担忧。Mesagno等[20]的另一项对篮球运动员的研究则发现,压力下篮球运动员更关注技能执行过程,即自我专注。Gucciardi[10]对高尔夫运动员的质性研究认为,分心思维和担忧是“Choking”的主要原因。由于这几项研究样本量较小且项目类型单一及研究方法上的缺陷使得研究结果出现了不一致。为此,Oudejans等进行了一项大样本(70人)研究,被试为来自19个项目的高水平运动员。该研究采用言语报告和概念绘图的方法对运动员在压力下的注意指向进行分析,言语报告和概念绘图的结果表明,压力下运动员的注意更多指向担忧等消极思维和想法,而专注技能执行过程则较少被提及[21]。尽管该研究从大样本的层面上验证了压力下运动员的注意指向以担忧或分心等消极思维为主,但该研究并没有考虑被试本身是否经历过“Choking”,亦未强调压力下运动技能发生衰变时的注意指向。如果被试没有Choking经历,那么很难确定注意指向担忧或分心等消极思维是否与“Choking”有关。另一项大样本研究中,Murayana[22]对214名经历过“Choking”的运动员的问卷调查研究表明,消极思维与焦虑是影响“Choking”的原因之一,而自我专注则没有被运动员提及。Englert等[23]对半职业网球运动员的实验研究验证了压力下被试的注意指向与操作表现的关系,该研究采用李克特式等级评分法以4个题目分别测量被试压力情景下的注意指向,路径分析的结果表明,被试的焦虑水平与运动表现呈负性相关,但两者之间的负性相关是受被试自我报告的分心调节,而不是自我专注。显然,上述对于运动员注意指向的评价方法均采用的是回顾式自我报告,或许存在“成熟”与“历史”的影响,也可能受预先设置注意指向问题的影响(如Engler的研究)从而导致被试在回顾式自我报告中存在偏差。然而,从已有的文献分析来看,质性研究与问卷研究更多地支持压力下运动员注意指向担忧或分心等消极思维,但在竞技运动领域中的大多数实验研究则支持自我专注理论,这一相互矛盾的结果使研究者依旧无法断定压力下运动员发生“Choking”的理论机制,干扰理论或自我专注理论?或许,也是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
3 干预手段的实践操作性
科学研究的终极目标是预测与控制。同样,“Choking”现象研究的最终目标是寻求科学合理的预防与控制技术或手段。显然,预防与控制技术或手段的选择是建立在对该现象理论机制的解释之上的。如前所述,目前,对于该现象的解释主要以注意理论为主,具体而言,则是以干扰理论与自我专注理论为主,因此,在这两大理论导向下衍生出了对“Choking”的不同干预技术与手段。
3.1 与干扰理论相关的干预技术
干扰理论认为压力下的“Choking”是由于焦虑导致注意指向与任务无关线索与信息的加工,从而引发任务相关线索与信息加工的不足,最终导致技能执行下降;因此,依据干扰理论,如果能将个体的注意转向与任务相关的信息加工,那么就能避免压力下运动技能发生衰变。基于该假设,行为程序(preperformance routine)非常符合干扰理论核心思想的干预技术。行为程序对运动技能学习的积极效应已被大量研究所支持,且已被广泛应用于运动竞赛[24]。
Mesagno等[19]采用单被试实验设计(A1-B2-A1-B2),考察行为程序对3名易发“Choking”的保龄球运动员的干预效果,结果表明,在压力下运用行为程序能够提高被试的运动表现,对被试的事后访谈表明,行为程序有助于被试将注意指向任务相关信息,减少对技能操作的意识加工和自我意识。近期,Mesagno[25]比较了压力下不同类型行为程序对足球运动员射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控制组相比,4个行为程序被试组(放松式呼吸、线索词、时序一致性及综合行为程序)的被试在压力下的运动表现均有显著性提高,其中,综合行为程序组被试的效果最好。
从实验研究结果与运动竞赛案例来看,行为程序对于那些准备时间充裕且行为程序中包含类似技术动作的闭合性技能(篮球罚篮,高尔夫推杆,网球、排球发球及橄榄球射门等)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26],然而,对于那些准备时间不是很充裕且无法包含类似技术动作的运动技能(射击、体操、跳水等)来说,是否能够利用行为程序作为压力情景下“Choking”的预防干预手段有待进一步考证。
3.2 与自我专注理论相关的干预技术
与自我专注理论相关的意识加工假说认为,运动技能的学习是从意识到无意识的过程,从外显学习到内隐学习的过程,在压力情景下,焦虑使得个体回归到意识学习过程,即技能学习的初级阶段,从而使原本无意识的操作回归到初级阶段的意识加工;因而,导致运动技能发生衰变。其中,技能学习初级阶段中运用意识所习得的与技能操作相关的知识起到了破坏作用,因此,研究者认为,如果个体在技能学习过程中没有获得与技能操作相关的知识,那么在压力情景下,由于个体工作记忆中没有储存技能操作相关的知识,个体则无法提取技能操作的具体知识,也就不会回归到技能学习的初级阶段,从而避免了压力情景下注意指向具体执行过程而引发“Choking”。基于此,研究者认为内隐学习(implicit learning)与类比学习(analogy learning)可以有效预防运动员在压力情景下发生“Choking”现象。
Masters[4]训练被试在外显与内隐2种学习情景下学习高尔夫推杆,外显学习组被试被教授详细的推杆技术;内隐学习组被试不仅没有接受推杆技术指导,而且在推杆练习时同时完成随机字母产生的次任务。学习结束后,将2组被试置于高压情景下,结果发现,内隐学习组被试在压力下成绩得到提高,而外显学习组则没有。尽管内隐学习对于克服压力下“Choking”的假设得到不少实验研究的支持,但是针对内隐学习在现实环境中的可操作性却备受质疑。首先,对于复杂的运动技能来说,内隐学习效率较低,对于需要经过多年训练的运动员而言更不具有可行性;其次,Choking是发生在高水平运动员身上的一种现象,而这些运动员经过多年的外显学习后,已具备了相关技能操作的知识。
另一种与内隐学习相似的干预方法则是类比学习(analogy learning),它是指运用生物力学隐喻传授复杂行为的一种学习方法,例如乒乓球正手击球隐喻为掷飞盘。Liao等[27]比较了外显学习与类比学习方式对压力下乒乓球正手击球的影响,外显学习方式与传统学习方式相同,即传授被试详细的乒乓球正手击球技术,而类比学习方式则要求被试用画直角三角形的方式练习。学习接受后,将2组被试置于高压情景和干扰情景下,结果发现,类比学习组成绩没有受到影响,而外显学习组发生了“Choking”。与内隐学习类似,类比学习的可操作性也值得商榷。首先,大多数类比学习干预研究中使用的任务都是乒乓球击球,或者一些修改后的动作技能(坐着投篮),那么其他运动技能是否适合采用类比学习方式?其次,由于不具备通过传统技能学习方式所获得的与技能操作相关的知识,那么运动员是否具有纠错学习的能力?因为一旦运动员出现错误,如何纠错也是类比学习面临的一个实际问题。
内隐学习与类比学习的核心思想是摒除工作记忆中与技能操作相关的知识结构,然而,现实的情况是,许多运动员由于多年的外显学习已经积累了大量的与技能操作相关的知识结构。此外,由于内隐学习与类比学习过程中,个体无法储存与技能操作相关知识,因此,反馈对于这2种学习方式无益;然而,反馈又是运动技能学习与控制过程中重要学习方式,则为了预防那些已经积累了与技能操作相关知识的运动员发生“Choking”需要另辟蹊径。
分心任务干预方式正是基于这一思想而被应用。与内隐学习与类比学习一样,分心任务干预方式依然承继自我专注理论的核心思想,即通过给予个体一个分心任务占据其工作记忆,消耗其注意资源,从而预防个体对工作记忆中储存的与技能操作相关的知识的提取与加工,避免由于注意转向技能具体执行过程而引发的“Choking”。然而,采用分心任务干预方式的研究结果不太一致。例如,Jackson等[28]研究中采用随机字母产生任务作为分心任务(听到一个声音刺激后),主任务为曲棍球带球,结果表明,分心任务有助于缓解压力下技能下滑。Mullen等[29]采用音调计数任务代替随机字母产生任务,结果表明,分心任务无益于压力下技能下滑的缓解。近期,Mesagno等采用单被试研究设计(A1-B2-A1-B2),以抒情音乐作为分心任务对3名易发“Choking”的篮球运动员进行干预,干预阶段中要求被试在篮球罚篮过程专注于抒情音乐的歌词,结果表明,抒情音乐作为一种分心任务对于压力下的“Choking”具有预防作用。此外,对被试的事后访谈表明,压力下对抒情音乐的专注降低了自我意识,减少了对技能的外部监控[20]。Land[30]考察了2类分心任务对压力下运动员高尔夫推杆成绩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专家运动员而言,无论是任务相关分心任务还是与任务不相关分心任务,都能有效的防止压力下“Choking”的发生。之所以会出现不一致的结果,本文作者认为,原因有二:1)分心任务类型的选择与主任务相匹配没有得到足够控制。显然,已有的研究发现,采用不同类型分心任务时其结果不一致。2)被试技能水平没有得到足够控制。自我专注理论的前提是运动员的技能达到自动化,然而,现有的研究中的被试技能参差不齐。总体而言,无论分心任务干预方式效果如何,其实践操作性(生态效度)都不乐观,因为,无论是随机字母产生任务还是倒数计数任务都可能会让运动员感到不自然,甚至起到反作用。即便抒情音乐作为分心任务,具有一定的生态效度,但竞赛规则不允许运动员在技能执行中进行音乐干预。
4 总结与展望
运动竞赛中的“Choking”现象是竞技运动心理学中的一个热点问题。自Baumeister(1984)首次对该现象进行系统研究已过去30年,然而,对该现象的研究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沉寂。相反,运动竞赛中关键时刻运动员发挥失常的现象时有发生,因而该现象愈发引起研究者的关注。2013年,《国际运动心理学》杂志以“压力下的运动表现”作为讨论主题,刊载了一期有关“Choking”现象的研究与评论。由此可见,运动竞赛中的“Choking”现象依然是竞技运动心理学中的焦点问题。
在过去的30年中,研究者从现象、机制、潜在影响因素及干预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使研究者对运动竞赛中的“Choking”现象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然而,通过前文的阐述,可以认为目前该领域依然存在一定的争议与尚未解答的问题。
“Choking”现象的研究始于对该行为现象的界定。什么是“Choking”?它与其他运动表现下降有哪些本质区别?只有解决好这个问题,才能开展后续更深层次、更广泛的研究。以心理坚韧性(mental toughness)为例,正是对其概念界定统一之后才有后续测量评价上的统一。对于“Choking”现象的概念界定不仅需要从外在形式上进行界定,更需要从内在机制上进行区分。如果只是描述形式,而没有阐述内容,那么研究者很难将其与其他运动表现下降区分开来。因为,“Choking”不仅是形式上的运动表现下降,而且伴随着运动表现下降时认知与心理因素的变化。如果不能从理论上区分“Choking”与underperformance,那么就无法对其机制进行明确的解释,更无法对“Choking”现象进行有效的预防与控制,从研究层次来看,这是一种递进关系。正如《心理学研究中的七个方向——以运动性心理疲劳为例》[31]一文中提到概念解构与测量评价是心理学研究7个方向中的前2个,以“Choking”现象为例,可以将概念解构认为是确定其理论定义,而测量评价则是确定其操作定义。
Mesagno等[32]认为,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结合仍是未来探索“Choking”现象本质的研究范式。理论定义上可以通过质性研究范式探讨高水平运动员“Choking”现象的本质,而操作定义上,除了考虑形式的运动表现显著性下降外,还应结合其他评价指标(行为、心理与生理)进行评定,例如,主观感知控制感、凝视行为、静眼时间等。
目前,在对“Choking”现象的机制探讨方面,由于实验设计上存在的缺陷,导致研究中依然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例如,实验要求被试专注于技能具体执行过程,这一过程究竟是自我专注还是一种干扰环境?被试是否发生自我专注?又如,由焦虑引发的注意指向改变上,究竟是焦虑引发对竞赛结果的消极关注,从而导致分心;还是焦虑提升自我意识,从而付出更多努力专注技能执行?注意指向消极思维或想法还是指向动作执行过程?由于存在前述的一系列不确定因素,因而,自我专注理论与干扰理论均存在一定的争议。
未来研究可以考虑以压力下运动员的注意的指向为研究方向,探讨压力下“Choking”现象的发生机制。在探讨压力下运动员注意指向上需要结合多种方法与技术,既可以利用眼动技术考察被试在压力下视觉搜索特征及瞳孔变化(注意评价的指标之一),也可以选择一些能够反映注意指向的灵敏指标(静眼现象、凝视行为等)。对静眼现象的研究表明,静眼时间与注意焦点(指向)存在一定的关系[33]。这提示,未来研究可考虑通过行为指标(静眼、凝视)来评价个体的注意指向。另有研究表明,静眼期是加工效能的敏感指标,静眼期的缩短提示加工效能的下降[34],因此,静眼时间可以作为评价个体是否分心的指标。而对外部专注的相关研究表明,外部专注与个体操作技能动作变异性相关[35]。这提示,未来研究可考虑采用动作控制中的动力学指标评价个体技能实施中注意焦点的变化。目前“Choking”研究中较少使用EEG、ERP等认知神经科学技术研究压力下运动员的注意指向。研究表明,注意转向技能操作的具体执行过程从而引发的运动表现衰变与左脑激活有关[36],因此,在今后的“Choking”现象研究中结合现代心理科学研究技术或许可以发现反映或评价“Choking”现象更为灵敏的指标并揭示其更深入的内在机制。
除了“Choking”现象发生机制之外,关于“Choking”的预防干预研究也存在明显不足。如前所述的几种干预技术(行为程序、内隐学习、类比学习、分心任务)都存在一定的缺陷与不足(实践操作性缺陷与普适性不足)。鉴于压力下“Choking”发生机制及其影响因素的复杂性,传统的、单一的通则式的干预研究范式可能并不适合于“Choking”研究,因此,今后的干预研究可采用个案或单被试研究设计范式并综合应用传统的各种心理训练技术与方法对Choker进行系统的干预。例如,Hill等[37]采用行动研究范式对2名高尔夫Choker进行了为期10个月的认知与行为综合系统干预(任务定向、认知重构、表象、模拟训练及推杆行为程序),结果表明,系统干预能够减轻高尔夫运动员的“Choking”体验。又如,赵大亮[38]采用正念-接受-承诺训练方式对4名武术套路运动员进行6周干预,结果表明,正念-接受-承诺干预方式能够有效预防“Choking”。
此外,研究“Clutch”现象(压力下关键时刻的优秀表现)在一定程度上为“Choking”的预防与干预提供了新的视角,通过质性与量化研究,探讨Clutcher在竞赛压力下的思维特点与注意指向,从而为Choker提供心理训练的素材。例如,Mesagno[39]对Choker和Clutcher的访谈结果表明,Choker在竞赛中更专注于情绪体验且采用趋近认知应对,Clutcher则更专注于任务且采用回避认知应对方式。这提示,在运动竞赛中,运动员应对采用回避型认知应对方式。
Jordet[40]认为,应对压力下“Choking”现象的发生,提高个体的自我调控是一种有效的方式。“Choking”现象的质性研究也表明,主观感知控制感是“Choker”的重要体验[41]。而提高主观感知控制感,则需要避免自我控制资源的损耗。竞技运动领域中自我控制损耗的相关研究表明,“什么都不想”与“想与运动情境接近的”内容更容易引起个体自我控制资源的损耗,从而使个体失去对自我的控制[42]。此外,研究者还发现,思维抑制比思维表达更易消耗个体的自我控制资源[43]。无论是思维表达还是思维抑制,其实都是一种内部言语,即自我谈话。上述自我控制损耗的研究表明,通过合理的思维控制——自我谈话可以减少个体的自我控制资源的损耗。自我谈话是竞技运动领域中被普遍应用的传统心理训练技术之一,其对运动表现与情绪的积极影响已被大多数研究所支持。目前,采用自我谈话技术对压力下“Choking”的干预研究较少,未来可以考虑自我谈话干预技术,也可以与行为程序结合(行为程序不仅包括行为动作,也包括认知心理)应用。
追求卓越是竞技体育永恒的主题,而追求理想竞技状态,在竞赛中完美无缺的表现自己则是运动员与教练员永恒的目标。随着竞技体育商业化的高度发展及体育与政治关系的日益紧密,在商业与政治利益的双重驱动下,运动员在竞赛中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高,因而运动员在关键时刻发挥失常的案例时有发生;因此,预防与控制压力下运动表现失误是体育科学研究中急待解决的难题。随着研究者对“Choking”现象的重视与研究的深入,期待上述问题将逐步得到解答。
参考文献
[1]Daniel M.The choke and what you can do about it[J].Scholastic coach,1981(13):75-79.
[2]Baumeister R F.Choking under pressure: self-consciousness and paradoxical effects of incentives on skillful performance[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4,46(3):610-620.
[3]Baumeister R F, Showers C J. A review of paradoxical performance effects: choking under pressure in sports and mental tests[J].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1986,16 (4):361-383.
[4]Masters R S W. Knowledge, nerves and know how: the role of explicit versus implicit knowledge in the breakdown of a complex sporting motor skill under pressure[J].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1992,83 (3):343-358.
[5]Beilock S L, Carr T H.On the fragility of skilled performance: what governs choking under pressure?[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2001,130(4):701-725.
[6]王进.为什么到手的金牌会“飞走”:竞赛中“Choking”现象[J].心理学报,2003,35(2):274-281.
[7]Beilock S L, Gray R. Why do athletes “choke” under pressure? Handbook of sport psychology[M]. Hoboken, New Jersey,2007:425-444
[8]Gucciardi D F, Dimmock J A. Choking under pressure in sensorimotor skills: conscious processing or depleted attentional resources?[J].Psychology of sport and exercise,2008,9(1):45-49.
[9]Hill D M, Hanton S,Fleming S, et al. A re-examination of choking in sport[J].European journal of sport science,2009,9(4):203-212.
[10]Gucciardi D F, Longbottom J, Jackson B, et al. Experienced golfers perspectives on choking under pressure[J].Journal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2010,32(1):61-83.
[11]Hill D M, Hanton S, Matthews N A, et al. A qualitative exploration of choking in elite golf[J].Journal of clinical sport psychology,2010,4:221-240.
[12]Hill D M, Shaw G. A qualitative examination of choking under pressure in team sport[J].Psychology of sport and exercise,2013,14(1):103-110.
[13]Vicker J, Williams M. Performing under pressure: the effects of physiological arousal, cognitive anxiety and gaze control in biathlon[J].Journal of motor behavior,2007,39(5):381-394.
[14]Hill D M, Hanton S, Matthews N A, et al. Choking in sport: a review[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2010,3(1):24-39.
[15]Beilock S L, Kulp C A, Holt L E, et al. More on the fragility of performance: choking under pressure in mathematical problem solving[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2004,133(4):584-600.
[16]Beilock S L, Carr T H. When high-powered people fail: working memory and “choking under pressure” in math[J].Psychological science,2005,16:101-105.
[17]Mesagno C, Harvey J T, Janelle C M. Self-presentation origins of choking: evidence from separate pressure manipulations[J]. Journal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2011,33(3):441-459.
[18]DeCaro M S, Thomas R D, Albert N B, et al. Choking under pressure: Multiple routes to skill failure [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2011,140(3):390-406.
[19]Mesagno C, Marchant D, Morris T. A pre-performance routine to alleviate choking in “choking-susceptible” athletes[J].The sport psychologist,2008,22(4):439-457.
[20]Mesagno C, Marchant D, Morris T. Alleviating choking: the sounds of distraction[J].Journal of applied sport psychology,2009,21(2):131-147.
[21]Oudejans R R D, Kuijpers W, Kooijman C C, et al. Thoughts and attention of athletes under pressure: skill-focus or performance worries [J].Anxiety, stress and coping,2011,24(1):59-73.
[22]Murayana T, Sekiya H, Tanaka Y. Factor analysis of the mechanism underlying “choking under pressure” in sports[J]. Asian Journal of Exercise and Sport Science,2010,7(1):55-60.
[23]Englert C , Oudejans R. Is choking under pressure a consequence of skill-focus or increased distractibility? Results from a tennis serve task[J]. Psychology,2014,5(9):1035-1043.
[24]井玲,洪晓彬,邓丽星.体育运动领域中行为程序研究综述[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43(9):95-100.
[25]Mesagno C, Mullane-Grant T. A compasion of different pre-performance routines as possible choking interventions[J].Journal of applied sport psychology,2010,22(3):343-360.
[26]Lidor R. Preparatory routines in self-paced events: do they benefit the skilled athletes? Can they help the beginners? Handbook of sport psychology [M]. Hoboken, New Jersey,2007:445-463.
[27]Liao C, Masters R S W. Analogy learning: a means to implicit motor learning[J]. Journal of Sport Sciences, 2001,19(5):307-319.
[28]Jackson R C, Ashford K J, Norsworthy G. Attentional focus, dispositional reinvestment and skilled motor performance under pressure[J].Journal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2006,28(1):49-68.
[29]Mullen R, Hardy L, Tattersall A. The effects of anxiety on motor performance: a test of the conscious processing hypothesis[J]Journal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2005,27(2):212-225.
[30]Land D, Tenenbaum G. An outcome-and process-oriented examination of a golf-specific secondary task strategy to prevent choking under pressure[J].Journal of Applied Sport Psychology,2012,24(3):303-322.
[31]张力为.心理学研究的七个方向:以运动性心理疲劳为例[J].体育科学,2010,30(10):3-12.
[32]Mesagno C, Hill D M. Definition of choking in sport: re-conceptualization and debat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2013,44:267-277.
[33]Klostermann A, Kredel R, Hossner E. On the interaction of attentional focus and gaze: the quiet eye inhibits focus-related performance decrements[J]. Journal of Sport & Exercise Psychology,2014,36(4):392-400.
[34]Behan M, Wilson M. State anxiety and visual attention: The role of the quiet eye period in aiming to a far target[J].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 2008, 26(2):207-215.
[35]Lohse K R, Sherwood D E, Healy A F. How changing the focus of attention affects performance, kinematics, and electromyography in dart throwing[J]. Human Movement Science, 2010,29(4):542–555.
[36]Beckmann J, Gr?pel P, Ehrlenspiel F.Preventing motor skill failure through hemisphere-specific priming: cases from choking under pressure[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2013,142(3):679-691.
[37]Hill D M, Hanton S, Matthews N A, et al. Alleviation of choking under pressure in elite golf: an action research study[J].Journal of clinical sport psychology,2011,25(4):465-488.
[38]赵大亮,张鸽子.正念-接受-承诺训练方式缓解武术运动员Choking的研究[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3,32(9):811-817.
[39]Mesagno C, Marchant D. Characteristics of polar opposites: an exploratory investigation of choking-resistant and choking-susceptible athletes[J].Journal of Applied Sport Psychology,2013,25(1):72-91.
[40]Jordet G.Performing under pressure: what can we learn from football penalty shoot-outs [J].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 Review,2011,7(2):11-13.
[41]Otten M. Choking vs. clutch: A study of sport performance under pressure[J]. Journal of Sport & Exercise Psychology, 2009,31(5):583-601.
[42]张连成,张力为,高淑青.不同思维控制内容对运动员自控损耗的影响[J].体育科学,2012,32(9):62-66.
[43]张连成,张力为,高淑青,等.思维抑制与思维表达对运动员自控损耗的影响[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3,28(3):18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