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体育强国的文化自觉

2015-05-30 15:05刘彬黄滨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体育强国文化自觉

刘彬 黄滨

摘要:建设体育强国不仅能够提高我国体育发展的国际认同度、有效抵制“中国威胁论”,而且是我国和平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体育若缺乏文化,则前途没落、强国无望。国家体育文化建设若滞后,不仅会削弱国家体育的软实力,降低其内外部的凝聚力,还会抑制社会体育组织的发育,导致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发展持续失衡,以及体育异化现象增多等问题。建设体育强国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体育文化的自觉则是这一工程的设计前提。建设体育强国的文化自觉,首先,要创建以人为本的体育思想、原理、方式和内容。其次,要构建由学校体育、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协调发展的目标体系,由此,促进国家体育行政管理由政府一枝独秀的“管理”,逐步转向国家、市场和社会的三元“治理”。这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国梦的需要。

关键词:体育强国;文化自觉; 目标系统;竞技体育水平;体育思想;学校体育改革;群众体育发展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sports power is not only beneficial to improving the international recognition of sports development in China and effectively resisting the “China Threat” theory, but also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for Chinas peaceful development and harmonious society construction. Without culture,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a sports power would be hopeless. If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sports culture lags behind, it will not only weaken the soft power of national sports and reduce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unity of the country, but also inhibit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sports organizations, leading to imbalanced development between mass sport and competitive sport and the increase of sports aliena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sports power is a systematic project, the design of which is preconditioned by the consciousness of sports culture. The cultural consciousness of building sports power first relies on creating people-oriented sports philosophy, principles, methods and contents. Secondly, it is necessary to set up the goal system coordinated between school sports, mass sports and competitive sports, which can promote the gradual shift of the national sports administration from the sole “administration” by the government to the ternary “governance” by the government, market and society. This is the need to implement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 to foster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and to realize the Chinese dream.

Key words: sports power; cultural consciousness; target system; competitive sports level; sports philosophy;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reform; mass sports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G812.0

当下,中国是世界经济大国,但不是文化强国。同样,国家竞技体育有实力,但缺少文化魅力,以致国内竞技体育审美疲劳和生存弱势群体被关注的现象时有发生;群众体育发展缓慢,并未因国家物质资源投入逐年增多,而促进体育人口的数量和质量同步快速提升;学校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功能,也未因国家号召的强度的增大而明显见效。这些问题,归根结底都是文化的问题,是国家体育思想文化和方式文化等改革滞后所致。因此,建设体育强国,亟待文化自觉。习近平主席在索契冬奥会接见中国体育代表团时强调,“体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是能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心聚气的强大力量。你们个人的梦、中国体育强国梦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紧密相连的……”。这些思想是引领我们建设体育强国的文化自觉的前提,它为新时期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1体育强国文化自觉的内涵

“体育大国”指一个国家的体育运动发展规模庞大,我国虽然在竞技体育方面成绩突出,但是学校体育和群众体育等与之发展不平衡,国家体育整体质量不高。“体育强国”则是指一个国家的体育综合实力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不仅竞技体育水平高,而且国民对体育的热衷程度、参与程度高,社会体育设施配套齐全。国家体育不仅“量”大,且“质”高[1]。北京奥运会上中国代表团夺得51枚金牌,这一成绩进一步巩固了我国体育大国的地位,但从体育强国的标准来衡量,我们还存在较大差距。在金牌“量” 实现突破性增长的同时,我国体育运动“质”的发展却明显不足。例如,赛场异化现象屡禁不止,竞技生存弱势群体状况日益突出,体育人口增长缓慢,中小学生体质连年呈下降趋势。

文化被喻为一个国家的“软件”。如果中国能够不断促进这一软件的提升,即“文化崛起”,不但可以降低国际社会“中国威胁论”的噪音,还能够抵制因GDP增长对环境的破坏。这就是说,文化构成了不同人群不同实践的深层次动因,文化的发展构成了一个民族发展的软实力基础。文化自觉的实质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2]。因此,体育强国的文化自觉,就是反思我们国家体育运动的过去和现实的自身问题,取世界优秀体育文化之长,补己之短,重构中国体育文化,促进国家体育全面发展。 正如国内学者宋继新所言:“我们建设体育强国,关键在于我们能否敢于面对现实的问题,刮骨疗伤自我否定。总是留恋过去,回避问题,那是十分危险的。[3]”国家竞技体育只有长期的保持开放性,坚持“自觉”,才能与时俱进的取得进步。国家体育再发展必须走“文化兴体”之路,这是我们贯彻科学发展观、配合“和平发展”战略、建设体育强国的重要抉择。[4]在这一新视野中审视“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目标,就不仅应是奖牌数量的增加,更应该是体育事业的全面繁荣。

2体育强国文化自觉的基础

体育强国文化自觉的基础包括体育运动的思想、原理、方式和内容的反思与重构。国家体育文化的改革与建设是“由里及表”渐进方式推进的,即由思想文化到具体内容的渐进改革。

2.1思想层次的自觉:树立人本位的体育思想

有研究证明,近代以来,世界大国崛起的经验是思想文化的领先。因为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所以国家体育思想创新是建设体育强国文化自觉的灵魂。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体育文化自觉首先就应体现在人本位体育思想的确立上,把国家体育运动关注的重心由“物”转向“人”。物,就是有形的体育教学、训练和科研等物化的成果,包括运动的技术、技能、成绩、奖金和设备等等。以往我们的体育工作者热衷于这些实物,而忽视了真正属于人的东西,即通过体育运动培养人文精神。如此这样,制造了一些空心技术,造就了一些空心人。以竞技体育为例,从政府官员到教练员,观念里偏重的是技术、战术、成绩、奖金和设施等物化的成分,并没有真正关心运动员精神的培养和灵魂的发育,即人的成长,从而使国内赛场异化现象屡禁不止,使人空心化,技术空心化。我国体育发展中最缺失的是无形渗透的人性修炼,即人的意志、情感、信念的培养。

刘鹏局长在北京奥运会前指出,我们参赛目标是综合的,一是弘扬奥运精神和中华体育精神;二是创佳绩为国争光,推进全民健身运动。这也是国人在北京奥运会上最大的收获,体验到了比金牌更重要的东西,即人们对教育与和平的追求。因此,树立人本位的体育运动思想,就是要求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树立起健身育人的思想,竞技体育树立起夺标育人的思想,真正把国家体育的重心从“物”转向“人”。这是国家建设体育强国的根本文化自觉,是国家减少竞技生存弱势群体和社会审美疲劳的文化自觉,也是在体育界继续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积极培育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实现中国梦的文化自觉的根本表现。

2.2原理层次的自觉:揭示人本位的体育原理

国内专家近年提出的体育“冰山学说”认为,体育运动不仅要研究“冰山”水面上轰轰烈烈的健身和夺标的有形规律,更要研究“冰山”水下面默默无闻的育人规律。国家体育运动既要有科学原理,又要有人文原理。否则,国家体育以人为本完全是句空话。试看国内的体育专业教科书,几乎看不到有体育的人文原理。可见,国家体育以人为本,人在哪里?本在何方?理在何处?这是国家建设体育强国的文化“硬伤”——“软肋”,也是国家体育文化焦虑的重点。体育的科学原理是遵循人体发展的自然规律,提高人身体素质的基本理论。体育的人文原理则是以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和教育学等为理论基础的人性修炼的过程。它突出的是对人的情感和责任感的修炼,重点是培养人文精神,让人通过体育获得幸福生活。国内著名学者冯骥才和周国平等都认为培养人文精神是教育的灵魂。但是,当下中国的教育和体育都忽视了人文精神的培养,十分令人堪忧。为何国内体育“明星”王濛和孙杨等在“赛道”上不犯规,而在“人道”上却总犯规?为何赛场黑哨、假球、群殴、兴奋剂滥用和暗箱操作等事件屡禁不止?为何国内竞技生存弱势群体和社会审美疲劳不断增加?这都是国内体育重科学,轻人文的缩影,亟待文化自觉,即揭示人文与科学融合的体育原理。这是建设体育强国文化自觉的基础,是我们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积极培育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实现中国梦的需要。

2.3方式层次的自觉:构建人本位的体育方式

体育方式是指国家体育的发展模式,其改革是建设体育强国文化自觉的关键。

首先,未来国家体育宏观发展模式,应由政府一枝独秀的“管理”,逐步转向国家、市场和社会的三元“治理”。体育“三元治理”是实行政府统筹、市场运作、社团参与,共同发展国家体育的共赢模式。其中,政府追求国家利益最大化,对市场和社团进行宏观政策性的调控;市场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按照价值规律运作,其优势能对政府伸手过长起到抑制作用;社团追求人民群众权益最大化,能够协调政府和民众之间关系,既能抑制政府权力无限,又能抑制市场资本之恶。三者依法民主、平等、协商共同治理国家体育。

国家体育“三元综合治理”是一个多元化的管理“过程”,即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团协同,共同发展国家体育事业及产业的过程。其中,国家体育行政部门在其模式运行初期,可利用政策法规和经济杠杆等手段管理社团,调控市场。但是,待后两者成熟后,要与其形成平等、协作、民主、监督、共赢的伙伴关系(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共同治理国家体育。这对于增强国家体育内外部的凝聚力,降低政府行政的成本和风险,主动抵制体育异化,推进体育社会化具有重要意义。

当今,国内体育管理最大的问题是政府总想将自身做大做强,并未真心实意地投精力将体育市场和体育社团做大做强。2010年末,清华大学《重建社会》研究成果表明,“强权力,弱市场,无社会结构,是社会失序的根本原因……重建社会是唯一的根本出路。”[5]可见,国家体育“三元治理”模式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国家行政管理体制由“管理”转向“治理”的精神相吻合。

其次,未来国家体育微观发展模式,应由体育运动的“项目教学”或“项目训练”,转向科学与人文融合的“项目教育”。当下,国内教育为抵制重科技轻人文的弊端,相继研究与实践了数学教育和语文教育等,其效果很好。这是国家教育方式的重大变革!十九世纪末,国际体育进入了重视“教育”的新时代,1896年现代奥运的创始人法国的顾拜旦在《奥林匹克宣言》中就倡导,奥运宗旨的核心是“教育青年”,各国要搞既夺标,又育人的“田径教育”。[6]上个世纪末,国际体坛发起了既教球,又育人的“足球教育”。但是,中国多年以来还在搞足球训练、田径训练和篮球训练,而不积极顺应国际社会改革与发展的潮流,主动研究与实践人文与科学融合的“项目教育”。这是造成国内一些体育“明星”经常在 “人道”上犯规,国内竞技生存弱势群体和社会审美疲劳有增无减的根本原因。这些问题亟待文化自觉。国家体育总局刘鹏局长,近年来多次强调中国也要重视研究“足球教育”,这是好的开端。可见,国家体育运动方式的文化自觉,要将过去只注重科技的“项目教学”或“项目训练”,转变为更加注重科学与人文融合的“项目教育”。这是国家体育的重心由“物”转向“人”必需的体育方式,也是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培育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实现中国梦的需要。

2.4内容层次的自觉:构建人本位的体育内容

人本位的体育内容,是指在人本位的体育运动思想指导下,实施的具体的体育内容。它是建设体育强国文化自觉的支撑。过去,国内体育实践偏重于研究运动项目器物层次上的工具理性,忽视了同步研究其深层次的价值理性,以致国内体育赛场上黑哨、假球和兴奋剂滥用等异化现象屡禁不止,制造了一些空心技术和空心人,即生存弱势群体和异化的人。长此以往,会造成国家体育的文化荒漠。中国乒乓球队为何半个世纪长盛不衰,关键在于他们有几代人积淀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统一的操作内容,即有文化的实心技术。例如,他们不但掌握了“快、转、准、狠、变”的乒乓工具理性,而且还掌握了体育运动的价值理性。例如,他们在起点定位上,形成了“一切从零开始”和“人生能有几次搏”的信条;在终点定位上,保持着“不到11分不服输”的韧劲;在危机定位上,时刻迎接“世界打中国”、“狼来了”的挑战;在责任定位上,强调“你不要这一局,祖国要这一局”的大局意识。这是国家体育内容文化自觉的一项创新,可以“多项受益”。试想,如果国内体育运动项目皆能研究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统一的具体内容,那么体育的教学、训练和产业,都将增加更多的“文化附加值”,既能抵制异化现象的产生,又能提高其效益。中国体育一定会既有实力,又有魅力。这个魅力就是体育文化,这更是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实现中国梦的所求。

3体育强国文化自觉的目标体系

目前,我国体育系统内部的学校体育、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三大部类的发展状况无论从规模、速度还是在成果上都极其不均衡。群众体育与学校体育的发展,长期滞后于“一枝独秀”的竞技体育[7]。因此,体育强国文化自觉目标体系就是要促进体育三大部类的协调发展。

3.1调整结构,继续提升竞技体育水平

长期以来,群众关注度高、发达国家职业化程度高的三大球等运动项目,以及金牌数量多的田径和游泳等基础性运动项目,一直是我们建设体育强国的“软肋”。国家竞技体育微观战略调整,亟待改善内部运动项目的整体结构,扬长补短;宏观战略调整要考虑在资源稀缺的国情下,以非均衡发展促进全局发展,积极推进政府、社会、市场三元治理的新型的“举国体制”。首先,强化竞技体育的战略是契合国情的理性选择。因为中国从近代“东亚病夫”的阴影中走出,正处于民族复兴的起步阶段,高水平的竞技体育是一种深刻的文化力,有着强大的号召力和感染力。它不仅可以增强国民的自信心和凝聚力,更能唤醒国民的爱国意识。同时,体育系统内部的发展也要求把“一枝独秀”作为“全面开花”的杠杆。所以,号召体育系统内部三大部类的和谐发展,不仅不是要削弱竞技体育的优势地位,而是需要它继续带动其它部类和谐发展。未来国家竞技体育发展的目标应该是积极调整结构,扬长补短,带动学校体育和群众体育和谐发展。

3.2改革创新,努力推进学校体育改革

近年来,国务院等国家行政部门,多次颁布文件并采取积极措施积极遏制学生体质下降的问题,但是由于广大学生体育兴趣尚未形成,体育价值没有内化,以致体育内生力不足,体育实践效果并不理想。目前,学校体育改革亟待采取各种有效手段,积极培养学生体育兴趣,促进其价值内化,以此产生自觉的体育行动。例如,在2014年“两会”期间,著名话剧演员濮存昕指出,“体育不仅是玩一玩。体育就是教育,它能让孩子懂合作、懂规则、懂输赢 、懂尊重……所以,我每天首尾之事都是体育”。这就是体育兴趣形成后的“价值内化”,从而产生终身的“内生力”和自觉的行动。但是,目前国内学校体育改革却忽视了这一点。实践证明,学校体育重视传习运动技能的工具理性的同时,注重其价值理性的传承更重要。例如,1815年,在滑铁卢战役打败拿破仑的联军统帅威灵顿说,“滑铁卢战役是在伊顿公学的操场上赢得的……”是英国长期以来重视青少年体育,培育了身心强壮的青年。[8]蔡元培早就说过“完全人格,首在体育”。但是,目前国内学校体育却将这些人文价值理性的东西忽略了,以致学生体育内生力明显不足。未来国家学校体育发展的目标应该是积极培育学生体育兴趣和体育内生力,尽快扭转学生体质下降的现状,用20年时间超过日韩同龄学生的体质。

3.3增加投入,加快群众体育发展

人类创造和发展运动项目,绝不仅是为少数人“提高”,而是为了通过少数人的“提高”,带动更多人健身的“普及”。过去,我们过多地强调,多数人的“普及”为了少数人“提高”,很少思考少数人的“提高”,是为多数人“普及”,这是国家竞技运动的终极关怀。原国家主席胡锦涛同志提出,建设体育强国“坚持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为目标”,以及“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体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其实质就是育人与惠民的统一。[9]这说明国家体育要以全体人民为本,国家大力发展体育运动的根本目的是增强国民体质从而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因此,政府在注重增加群众体育资金和设施投入的同时,更要注重增大其文化投入,以此提高群众体育人口的数量和质量。在体育文化建设投入方面,首先要注重研究与实现增加群众体育健身的“文化附加值”,即增加健身以外的,通过体育能够实现的,诸如和谐人际关系、培育团队精神、提高抗挫折能力和抗压力的能力,以及增强遵守规则的公民意识等,从而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以此培育与弘扬以“和谐”为主要特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0]国家群众体育,增加这样的体育文化附加值,使健身者既能通过体育增加生命的数量,又能改善生活质量,还能提高生命的质量,从而放大群众体育的功能。例如,中国医学会会长钟南山曾说过,体育之所以能伴我终生,是因为它有比健康更有价值的东西。那就是通过体育既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又能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这就是通过增加体育文化附加值能放大体育功能,提高群众体育效果的典型案例。其次,群众体育要注重研究运动的“项目文化”,以此提高它的文化魅力。著名体育学者鲍明晓十分赞同国家群众体育要从研究运动项目文化作为突破口,以此提高它的质量和品位。未来国家体育系统中群众体育的发展方向将转变为增加体育健身文化的附加值建设。在致力于提高国家体育人口质量的同时,发展体育人口基数。预计在20年的时间里,全民建设参与率,由原来的28%提升至40%。

4结束语

建设体育强国的文化自觉,首先要树立人本位的体育思想,这是灵魂;揭示人文与科学融合的体育原理是基础,推进国家体育管理多元化是关键,构建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统一的内容是支撑。其次,要构建体育文化自觉的目标体系,它包括学校体育、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协调发展的目标。由此,推进国家体育由政府“一枝独秀”的管理,逐步转向国家、市场和社会的“三元治理”。这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国梦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田雨普.努力实现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迈进[J].体育科学:2009,29(3):3-8.

[2]张荣华,费宗惠.费孝通论文化自觉[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48-51.

[3]宋继新,付甲.建国60年后中国体育发展的前瞻——建设体育强国的抉择[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9:69-70.

[4]宋继新.竞技教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126-127

[5]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发展研究课题组.怎样重建社会[EB/OL]. [2015-04-16]. http://www.infzm.com/content/50155/.

[6] 宋继新. 文化兴体:建设体育强国的抉择[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0,33(2):2-4.

[7] 池建.关于“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解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3,18(4): 75-77.

[8]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19.

[9] 宋继新,贡娟.论国家体育管理体制变革的重心:体育管理组织结构创新的再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5): 578-579.

[10]胡小明.体育精神与改革开放[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 109-113.

猜你喜欢
体育强国文化自觉
社区体育:建设“体育强国”的重要途径
文化视野下的中国体育强国之路
体育强国目标下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策略
优化英语课堂教学模式
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问题思索
浅析“文化自觉”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以文化人 增强自我净化能力
小传统的危机与乡村学校的文化使命
崔龙海被安排主抓“体育强国”
对毛泽东体育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回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