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

2015-05-30 00:53陈丽荣盛春光李微
经济师 2015年5期
关键词:实践创新问卷调查

陈丽荣 盛春光 李微

摘 要:农林经济管理类实践创新人才培养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学科建设与大学生自身发展的内在诉求。文章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农林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现状进行研究,并从社会、高校和个人三个方面分析影响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因素,最终根据调查结果提出改进对策:一是建立政府、高校、企业三方联动机制,积极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体系;二是强力打造适合实践创新人才发展的软环境;三是改革教学制度,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缩减基础课和专业课学时。

关键词:实践创新 农林经济管理 问卷调查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5-202-03

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是指大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解决实际问题和突破性创造的能力,是高等学校本科生教育质量的核心评价指标。提高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既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高等院校教育水平和时代进步的必然要求。从国家层面看,实践创新人才是我国新时期人才战略的核心任务。《国家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一文中指出,要着力提高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习近平总书记也一再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从学科长远发展来看,农林经济管理类是管理学学科门类中的一级学科,下设农业经济管理和林业经济管理,旨在培养掌握农林业经济管理基本知识和技能,并能在农林相关的企业、政府机构和事业单位从事相关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可见,农林经济管理主要是服务于我国农业和林业发展需要。然而近几年,随着信息化、产业化、城镇化的发展,我国农业和林业的生产经营方式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林业和农业也逐渐由分散化经营向集中化经营转变,林业产权改革、林业智慧化、信息化、生态化发展势不可挡。这些都对新时期农林经济管理类学科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能够培养出既有实践能力,又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成为农林经济管理类学科面临的重要问题。从学生自身发展来看,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提高就业质量,必须要有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然而从目前掌握的情况来看,农林经济管理类实践创新人才的培养远远没有达到社会的要求和学生的认可,且有关农林经济管理类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提升的研究论文数量也不多。在中国知网上,按照篇名“农林经济管理”+“实践”检索,共有文献24篇,其中20篇是研究实践教学内容的,另外4篇与本研究主题无关。按照篇名“农林经济管理”+“创新”检索,共有文献18篇,其中与人才培养相关的10篇,与学科建设发展相关的8篇。笔者在充分参考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农林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现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改进建议。

一、调查基本情况

本次问卷共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调查农林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实践创新现状,主要从实践创新意识现状和实践创新成果现状两个方面体现;第二部分是农林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影响因素,主要从社会、高校和个人三个方面展开调查;第三部分是农林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提升对策。

本次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224份,有效问卷198份,回收率为88%。调查对象对农业经济管理和林业经济管理大三和大四的学生。样本详细情况见表1。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农林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现状

1.实践创新活动参与情况。被调查对象中,73%的人参加过实践活动,其中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占33%,参加学校社团的占23%,参加过科研项目或者创新项目的人占到总调查对象的17%,且只有8%的人曾主动联系老师表达其参与创新项目的意愿(见表2)。这些调查结果说明,农林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意愿较强烈,但参与创新类项目的意愿较弱。

2.实践创新能力个人评价。在对“您的实践创新意识如何”和“您认为您现在的实践创新能力是否足以胜任今后的日常工作”问题调查中(见表3),调查数据显示,农林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实践创新意识不强,亟待提高,且60%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不能满足其就业和实践工作的需要,因此如何提高农林经济管理类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迫在眉睫。

3.实践创新行为表现。在“您经常在课堂上提出新的被认可的观点或者想法”和“您用新方法、新思路切实解决实践问题的次数”问题调查中(见表4),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行为表现说明,近60%的学生实践中创新能力不强,与个人评价所得结果一致。

综合以上调查,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一是大多数农林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实践意识非常强,且积极采取行动参加各种类别的实践活动,但在实践活动中的创新意识不强,创新性解决现实生活中问题的主动性不高;二是大多数农林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不高,因此此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农林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影响因素

影响农业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因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社会因素,二是高校因素,三是个人因素,每个因素都通过4个指标来进行验证。每个指标对实践创新能力的影响程度排名统计(见表5)。从统计数据可知,在社会因素中,67%的大学生认为实践机会多少是影响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提升的最重要的因素,51%的大学生认为学生寻找实践创新活动渠道是影响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第二大因素,78%的大学生认为,社会公众对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支持和理解是提高大学生参加实践创新能力的第三大因素,76%的大学生认为参加实践活动预期效果(即参加实践活动对自身相关能力的提升程度)是影响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第四大因素。在高校制度各因素中,高校对大学生实践创新活动的扶持政策是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提升的最重要因素,其次为奖励制度、培训制度和教学制度;在高校软硬件因素中,高校自身的实践创新文化和氛围是影响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提升的主要因素,其次为导师创新实践素质,实践创新设备和场地以及信息化建设水平;在个人因素中,对实践创新活动的兴趣和探索欲望是影响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其次为大学生对实践创新能力重要性认识以及自身知识储备量。

1.社会环境影响因素。社会环境四个指标统计结果显示,几乎100%的大学生对目前的实践创新机会感到不满意,认为社会提供的实践创新机会少。这说明社会目前创造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太少,完全不能满足学生们实践创新诉求。17%的大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信息的获取渠道感到较好,但是超过一半的人认为还是较差,通过进一步座谈走访,我们发现,这主要取决于个人综合能力,如果学生自身网络搜索技术比较强,或者人际关系比较广,有效获取信息的能力就强,就现有渠道的满意度就较高。但总体来看,目前大学生获取社会实践信息的渠道主要是网络。

公众扶持态度统计结果说明,目前78%的大学生对公众扶持态度感到一般或以上,其中35%的人感到良好或以上,说明社会公众对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还是比较理解和支持的。实践创新活动预期效果是指大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创新活动中对能力提升的效果,从统计结果来看,34%的人感到较好,43%的人感到一般,23%的人认为较差。34%感到较好的大学生普遍认为,社会实践创新活动使他们能够提高其沟通能力、社会认知能力,并积累社会经验,为未来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实践基础。23%感到较差的大学生,主要是由于以下两个原因使其产生心理落差:一是对实践活动预期效果估计过高,二是社会实践活动的选择属于知识含量较低的体力劳动。

2.高校影响因素。高校对农林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影响因素集中在制度环境因素、软件和硬件因素。

高校制度环境影响因素各指标统计结果显示(见图2),高校对农林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参加实践创新活动的资金、设备、场地等相关扶持制度并不能满足大学生实践创新要求,且高校对实践创新成果的奖励力度也不大,且学校对大学生进行实践创新活动或者创新项目的讲座也很少,没有形成系统的培训制度,学生对实践创新项目知之较少。高校组织的实践教学效果其反映也不尽如人意。这一方面是由于部分实践教学环节走马观花,学生缺乏实际动手的机会,另一方面是由于实践教学学时较少,无法满足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提升的要求。从学生可自由支配的时间来看,大部分学生都认为可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少,主要原因是专业课和基础课占据了学生大部分时间。

在高校软硬件环境因素统计指标中(见图3),总体被调查者中37%的农林经济管理类大学生认为高校实践创新氛围较弱,51%认为实践创新氛围一般,这些数据说明学校在创新文化建设上还需加大力度。在教师实践创新素质调查中,认为教师实践创新素质一般的占34%,较好地占16%,较差的占38%,说明教师的实践创新能力虽然基本满足学生的要求,但是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在设备场地能否满足大学生实践创新要求调查中,63%的被调查者认为不能满足。在学校信息化建设水平方面,被调查者的满意度也不高。这些说明学校在硬件建设方面还需加大投入力度。

3.个人因素。个人的性格特征、知识储备量等基本情况对个人的行为选择有着重要的影响。从各指标统计结果看,17%的被调查者表示对实践创新活动非常感兴趣,26%的被调查者表示比较感兴趣,23%的被调查者表示一般,这些数据说明大部分被调查者都有着强烈的实践创新诉求,对实践创新活动表现出浓厚兴趣。且普遍认为,实践创新活动对大学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知识储备方面,57%的被调查者认为知识储备不能满足实践创新要求。一方面由于被调查者认为已有知识储备具有一定的陈旧性,二是实践活动的复杂性超过预期,三是对一些知识掌握的不够深入,理解度低。

三、结论与建议

(一)建立政府、高校、企业三方联动机制,积极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体系

实践出真知,实践活动也是实践创新人才成长的必由之路。农林经济管理类大学生社会实践意愿强烈,但社会实践机会却不多,因此需要构建全方位的大学生社会实践体系,以切实满足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强烈愿望。校企联盟的建立和对接,不仅仅需要双方的努力,还需要政府的适时介入。首先,政府应出台税收、财政等方面的制度,促进企业与高校大学生的对接,例如对接收大学生到企业实习锻炼的单位,给予部分税收减免;牵头举办校企合作交流会,为双方合作创造机会;政府也可以在高校设立政府创新基金,并积极培育具有地方潜力的项目;政策应积极搭建高质量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信息发布平台,以进一步提高大学生信息获取渠道的质量;最后政府应借助媒体对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情况进行宣传和报道,提高社会公众对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理解、支持,认识到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其次,高校应积极走出去,寻求与企业的合作,通过项目或人才输出的方式来寻求人才培养,以优惠政策刺激企业对实习大学生的需求,提高大学生实践创新机会。

(二)强力打造适合实践创新人才发展的软环境

实践创新文化是培养实践创新人才的土壤,是每一个高等院校都应重视建设的内容。首先应在校园精神和校园核心价值观中强调创新的重要性;其次,要对全校师生进行创新文化教育和传达;三是通过对教师的培训,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传达和体现创新理念,并将创新理念传达作为教师长期性的一项工作和义务;四是通过全方位的制度建设巩固实践创新文化环境。

(三)以制度构建实践创新文化保障体系

根据文化三结构说的内容,文化核心层即精神层文化,包括精神、价值观、宗旨等内容,是文化建设的核心;文化制度层是以精神文化为核心进行制度建设,制度是精神层文化的保障;第三层是物质层,也是文化的最外在的一层,是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所以创新文化若想真正生根发芽,就必要进行系统的制度建设。

1.应该建立大学生实践创新活动扶持政策,也就是对有实践创新诉求的大学生给予资金、场地、设备等方面的扶持,尤其是起步阶段,应给予积极的正面引导和必要的理论指导。为此,学校可从三方面着手设立扶持政策:一是成立大学生实践与创新指导中心,其主要职责是寻求校企合作,提供大学生实践创新信息;指导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各种创新项目;根据学校或者专业特点,与相关机构如林区等建立实践基地;制定全校大学生实践创新相关政策以及开展相关讲座、培训等其他工作,提高大学生对实践创新活动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其参与热情。二是加大具有实践经历和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建设。学校应努力建设校办企业,并以此作为培养教师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平台,使得教师的实践创新能力能在实践工作中不断得到提升。目前高校都在实行大学生导师制,这样就可以切实实现反哺教学的夙愿。三是鼓励大学生参加或者自建社团,目前社团建设过程中面临着缺乏场地的尴尬,因此,学校应该拿出一部分场地供大学生开展实践活动使用,且场地的建设要符合大学生实践活动的基本要求,而不能等同于教室。

2.应建立富有激励性的奖励制度。制定奖励制度是为了形成实践创新环境的良性循环,以形成大学生实践创新长效机制。一是在学校层面建立激励机制,即对取得较好社会成果的项目或者活动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如大会表扬、金钱奖励、成果与保研挂钩等,以刺激其他学生的实践创新热情;二是在学院层面建立激励机制,对于具有一定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的实践项目给予奖励,如能提供实践机会的社团、具有一定潜力的创业项目等。

3.改革教学制度,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缩减基础课和专业课学时数。从目前的调查结果可知,大部分学生对实践教学环节并不满意,认为时间短,收获不多,极大地打击了大学生参加校园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因此建议学校增加实践教学的时间,增加动手实践环节,切实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其次,缩减基础课和专业课学时数,给学生更多可自由支配的时间,以使学生有时间有精力去寻找和参加各种实践创新活动。

参考文献:

[1] 鄢晓.创新人才培养研究综述与展望[J].现代教育管理,2013(2)

[2] 岳晓东,龚放.创新思维的形成与创新人才的培养[J].教育研究,1999(10)

[3] 李玉清,邹静.农业高校实践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重点、难点及建议[J].高等农业教育,2014(5)

[4] 顾秉林.创新性实践教育——基于高水平学科建设的创新人才培养之路[J]

[5] 戚业国.大学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深层次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0

[6] 刘志运.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实施要点[J].中国大学教育,2011(1)

[7] 贾晓晨,张永强,杨辉.经济管理类专业创新创业导向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与设计[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4(11)

[8] 杜玉霞.基于项目的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1(5)

[9] 雷家彬.协同创新视角下高校跨专业教育的模式与实践创新[J].高校教育管理,2014(5)

(作者单位:东北林业大学 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责编:吕尚)

猜你喜欢
实践创新问卷调查
新课程高考对学科思维素养的创新考查
引机械创新设计项目入机械原理教学
面向实践创新人才培养的嵌入式系统教学研究
实践创新驱动的计算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分析
职校学生手机使用状况调查报告
城中村改造问题及对策研究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分众传播与受众反馈
高校“院任选课” 情况调查及问题解析
大学生对慕课的了解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