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敏
摘 要: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是新课程标准所强调的内容。本文论述了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和优势,并提出了整合过程中所应注意的问题和解决对策。
关键词:信息技术;数学教学;学科整合
数学作为一门抽象性较强的学科,对学生的逻辑性思维要求很高,学起来枯燥乏味。如何使数学变成生动有趣,直观性强的学科,成为数学教师共同关注的焦点。过去由于受教学条件的限制,数学教学方式多是采用黑板和粉笔,在这种方式下,数学知识的表达受到极大的限制。与传统教学媒体相比,信息技术不仅能传送文字和图像,还能传送各种声音、动画信息,能准确直观地表达事物的特征与规律,使学生对知识易于理解。我们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点,积极自觉地进行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
1 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上的优势
1.1 信息技术可以创设教学情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之所以对数学感到枯燥无味,原因之一是由于数学知识的严密逻辑性和高度抽象性所决定的。再者由于传统教学媒体单一,只能以教为主,教师讲,学生听,导致学生厌学。将信息技术融于数学课堂教学,利用信息技术的图文并茂、声像并举的特点可以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充分激起学生的各种感官的参与,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 [1 ]。例如,在讲解概率知识中,可先利用幻灯片为学生播放体育彩票、超市抽奖等一些生活中熟悉的场景,再引入概率问题。在等差数列的引入过程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显示堆放在工地上呈梯形的木材堆,让学生通过屏幕形象地感受等差数列的概念。在讲解“认识线段、射线、直线”的相关知识时,学生对理解“无限延长”往往有些困难。教师可以先在屏幕上显示一条较短的直线,再利用动画效果向学生展示出直线没有端点,可以向两边无限延长的特征。在讲解射线时,可先呈现探照灯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到每束光都是从地面上的某一点射向天空,看不到尽头,初步感受“无限”。教师再利用事先设计好的动画,点亮一端,没有端头的一直向外延伸,以这样的方式让学生明白射线可以向一个方向无限延伸。有两个端点的线段则是不可延伸的。这样通过直观的演示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三种图形的本质区别。
1.2 信息技术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学习是当今新课程理念所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它要求学生要做课堂的主人,要在老师的引导下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自己的各种感觉器官,通过动手、动眼、动嘴、动脑,主动的去获取知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地整合,可以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在有关函数的传统教学中,教师用粉笔、直尺、三角板和圆规在黑板上作图,所绘图像既费时又不准确,函数图像固化在黑板上,缺乏变化,不能动态地描述图像的变化规律。几何画板可以形象地把函数图像动态地展示出来,成为学生在学习中非常有力的探索工具。比如,在三角函数g(x)=Asin(ωx+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几何画板设计函数图像与参数的动态关系,通过拖动参线段来改变A、ω、φ的取值,让图像“动”起来(如图1)。利用几何画板,由学生对函数各参数进行操作,让他们观察问题,归纳猜测,分析验证猜想和发现结论,这样学生能够获得真正的数学经验,而不只是数学结论。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数学教学中,能很好地创设探究学习的情境,解决探究学习的难点问题。
1.3 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增大了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抄黑板占用了很多时间,而采用信息技术以后,教师预先设计的教学内容可以顺利完成。例如,数学课总是离不开画图,这些作图有些部分是重复的,对该节课的教学目标意义并不大。利用信息技术展示这些图形,可以彻底减轻手工画图的负担,让教师和同学把精力用到更高层次的教学环节中去,使教学效果显著提高。再如,在数学的复习课中,老师既要进行复习,又要讲解练习,同时还要留时间让学生自己思考。如果按以往的教学手段很难实现快速和大量地讲解,如果借助课件进行展示,避免一点点去写,可以加大教学容量,提高效率。利用信息技术,教师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处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非预期事件,如多巡视发现学生有价值的错误答案,及时准确地给予学生详细的解题过程,这样的教学比传统教学中因板书而来不及对非预期事件反应,采取打压、忽略的处理方式要好得多。将信息技术融合到教学中后,学生上课更加活跃,课堂效率也更高了 [2 ]。
2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2.1 对新课标的错误理解,对教师和学生的定位把握不到位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有些老师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手法,将知识灌输到学生头脑中。他们认为用事先编写好的课件授课就是整合课程,一切按照事先制作好的课件有序地进行,学生大部分时间还是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这样的整合不但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连教师的原有的主导地位也削弱了 [3 ]。教学过程是个师生互动的过程,学生是主体,作为老师,必须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思考和理解。可许多老师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时,大大减少了学生的这种思维训练过程。有些老师常常把定理证明、公式推导都做成课件用于课堂教学,有的把学生要动手探究和演算的习题答案也直接动画演示,有时甚至还将自己的体会也做成标准答案演示出来。通过电脑演示的盲目灌输,学生只知道步骤,不见过程,这样严重地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2.2 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盲目滥用,影响了教学效果
多媒体因为生动逼真充分刺激了学生的各种感官,为教学注入活力。但在实际教学中, 很多教师过分突出信息技术的优势而忽略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过分放大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辅助作用。为了追求美感,很多教师在课件中过度采用了与教学内容无直接联系的图案、色彩、音乐和花哨的切换方式,学生往往会对这些产生好奇,全然忽视课件原本要表达的内容。滥用信息技术功能手段常常造成对正常信息的干扰,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得整节课看起来热闹,实际上教学内容主次不分,教学目标不明确。
3 促进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解决对策
3.1 强化培训,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和信息技术素养
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和信息素养是教师能否进行课程整合和整合实施程度的根本。目前,很多教师认为开展整合课就是课件的演示,而且因为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术还欠熟练,对整合课十分排斥。为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教师教育理论水平和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力度,采用多种培训形式,如实地考察、专题讲座、远程培训、定期教研活动等。通过培训,引导教师在工作中加强建构主义等现代教育理论学习,自觉将现代教育理论应用于学科教学中去,自觉加强信息技术操作能力,熟悉电教设备的使用,学习多种途径下载图片、视频、动画等资源,学会制作多媒体课件,学会使用数学软件,学会截取图片、在线音视频,学会编辑音频和视频并将他们应用到课件中去的技术。
3.2 为教师营造良好信息化环境,建设丰富而优质的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建设的好坏决定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优劣,丰富而优质的教学资源是信息技术能否深入有效、可持续地整合于教学中的核心内容。如果没有方便的教学平台和完备的资源库,很多的素材都得靠教师网上去搜索或自制,这样既费时又费力,久而久之,进行整合的人也越来越少 [4 ]。教学资源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系统购买教学资源,这些资源系统化,配套化,很多素材都能被老师直接使用或稍微加工一下即可使用。(2)组织全校建设校本教学资源库。学校可以发动全体老师每月上传优秀教案及课件到资源库中,也可将每次组织的教研活动、集中备课、说课比赛等使用的资源入库。(3)开发良好的资源库平台,提供方便的资源检索和资源上传和下载的功能。这样教师可以不断地把优秀教学资源上传平台,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资源库平台还提供网络教研功能,教师可以在平台上讨论交流,发挥了合作优势,促进了团队共同成长。
3.3 建立健全激励机制,促进教育信息化的普及
在推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虽然很多老师经过培训掌握了信息技术应用的基本技能,但在日常教学中并不积极应用信息技术,这与学校及上级管理部门未采取任何监督方案或鼓励性措施有很大关系。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改变以学生成绩作为评定教师教学能力的唯一标准,建立多元化的教学管理评价体系,把信息化教学的应用列入教师日常的教学考核中,逐步将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与教师年终考核、职称评聘、职务晋升等切身利益挂钩起来,促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应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种信息化教学活动 [5 ]。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还应研究制订科学有效的奖惩激励机制,积极开展教育信息化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的评选活动,充分发挥其在信息化教学应用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还可以经常组织教育信息化应用观摩会,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学术论坛、课件评比、微课评比等活动,通过现场交流使用心得,推广优秀经验,促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保障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
总的来说,信息技术对数学教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有效地提高了的教学质量。目前,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还处于探索阶段,整合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和误区,还有许多做法需要进一步改进、完善,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再接再厉,将信息技术更好地整合到数学教学中。
参考文献:
[1]杨闻生.用信息技术搞活数学教学[J].信息化论坛,2013(2):29-30.
[2]张瑞琦.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相融合[J]. 语数外学习,2013(7):111.
[3]钟燕萍,罗逊毅.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融合的思考与实践[J].教育信息技术,2015(1):25-30.
[4]蔡旻君,芦萍萍,黄慧娟.信息技术与教学缘何难以深度融合[J]. 电化教育研究, 2014(10):23-28.
[5]黄映铃. 广东省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分析与对策[J]. 课程与教学, 2012(7):2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