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国荣
【摘要】:蒙古族民间舞蹈教学步骤中小范儿和呼吸的作用,是蒙古族舞蹈动作的主要部分,还要把创新的教学理念带入课堂,围绕学生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步骤,体现课堂教学的新思路。
【关键词】:蒙古族舞蹈;课堂;训练
蒙古族作为中华五十六个兄弟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现有人口480余万人,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其它分别分布在新疆、辽宁、吉林、黑龙江、甘肃、青海以及宁夏、云南等地。长期以来,蒙古民族世代生活在辽阔的大草原上,他们逐水草而居,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生活中创造出了极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和历史文明,像一朵绚丽开放的奇葩,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蒙古族舞蹈风格奇特,勤劳勇敢的蒙古族由于长期生活在草原上,长年的生产劳动、饮食起居习惯以及休憩娱乐方式,创造了具有独特游牧民族特征的舞蹈艺术,他们的歌舞和他们的生活方式紧密相连,以不同的动律和手足的舞蹈,表现着本民族的精神风貌和个性。蒙古族舞蹈风格正是在其游牧生活背景下形成的粗狂、豪放、沉稳、大方、刚劲而不失温柔,具有浓厚的民族气息的舞蹈艺术。在蒙古族民间舞蹈训练步骤中,肩类训练、臂腕类训练和马步训练,以及小范和呼吸的作用是蒙古族舞蹈动作的主要部分,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含有很高的训练价值。在教学实践中,抓住动律教学训练的同时,还应把握住创新的教学理念,围绕学习对象,不断探索发现创新的学习的方法,积极寻求悠久的自然规律,通过分析、组织、研究、实践和创新,使蒙古族舞蹈教学更具科学性与交流性。
一、“小范儿”在蒙古族舞蹈教学课堂中对学生的作用
在我国各民族舞蹈中,因地理环境和生活习俗的不同,都存在着风格迥异的“小范儿”动律,舞蹈中的“小范儿”如同音乐作品中的装饰音,加之则凭添情趣和味道,少之则如同白水,平淡无味,它起到增强艺术魅力的特殊效果。舞蹈中的“小范儿”还体现着各民族民间舞蹈的精髓,是舞者气质风貌的形象体现。蒙古族人民长期生活在辽阔的大草原,过着蓝天为帐,绿草为毡的草原生活,形成蒙族舞蹈大气磅礴的艺术风格,它的“小范儿”动律主要集中体现在肩部和腕部,表现出蒙古人民豪放洒脱的性格特征。肩部的“小范儿”主要是依靠气息下沉,腰部发力,带动肩的瞬间抖动,形象地刻画出舞者的气质和韵味。腕部的“小范儿”主要是依靠手臂的灵活晃动以及腕部带动手掌有弹性地快速提、压,强调短促的力度的体现。有时肩部和腕部的“小范儿”动律常结合在一起使用,在流动的舞蹈中加入瞬间的“小范儿”动律无不体现着蒙古族舞蹈“柔中带刚,刚中带柔”的审美特点。蒙族“小范儿”动律的学习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对领会和掌握蒙族舞蹈的艺术表现形式,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蒙古族民间舞教学中的“呼吸”运用
蒙古族民间舞蹈中的“呼吸”体现着蒙族人民的精神风貌,它和蒙族舞蹈大气磅礴的艺术风格交相呼应。“呼吸”是蒙族民间舞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学生在学习和掌握蒙族舞蹈动作的同时,还应把握对“呼吸”的控制能力,从而体现出蒙族舞蹈的风格特点和审美价值,在教学当中,从地面体态动律的“慢吸慢呼”入手,学生较容易体会和把握“呼吸”,运用长吸气,慢呼气,过程中气息平稳均匀,表现出人物置身于辽阔草原的豁达心态和英雄气概。蒙族丰富的肩类动作同样蕴含着多样的呼吸语汇:棱角分明的硬肩动作,在双肩前后交错的一刹那气息随之“快吸快呼”,双肩快而有力地交错进行,在行进中与平步配合时,步伐的“呼吸”与上身动作相呼应。笑肩气息的运用和硬肩相同,只不过是上下方向的“快吸快呼”,用来表现草原民族的爽朗乐观的心态。而蒙族的碎抖肩动作则体现了“快吸慢呼”的呼吸特点,通过短促的吸气,腰部发力,气息下沉,带动肩部快速的抖动,形成蒙族特有的舞蹈特色。柔肩的动作也是依同此理,它常常和柔臂动作相接合,动作舒展优美,尽显草原民族柔情的一面。肩類动作中的单耸肩和双耸肩,和笑肩的动作方法相似,只是动作重拍不同,笑肩强调重拍向下,耸肩强调重拍向上。呼吸上耸肩要求“慢吸快呼”蒙族舞蹈的呼吸特点是重拍上慢吐气,空拍和弱拍上快吸气,对蒙族舞蹈呼吸方法的掌握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呼吸的训练需要在平时的课堂练习中不断加以强化和提高,使学生逐渐掌握其规律性,以求达到“神形兼备”。此外,蒙古族舞蹈对“呼吸”的运用,还和中国古典舞身韵中的动律元素有着异曲同工的作用,在蒙族舞蹈教学中的胸背动律中融合了含、腆、仰的身韵元素;蒙族体态动律中用到了提、沉、冲、靠等身韵元素。他们都和“呼吸”有着密切的练习,
三、如何在民间舞教学理念中调动学生的创新意识及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各种形态的动作,相应地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又能使学生更好地展开、自觉主动地想象,服务于民族民间舞的课堂教学,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型人才,舞蹈是用身体语言去诠释自己的内心感受。在中国民间舞的教学中,传统舞蹈教学模式只注重学生模仿,忽略让学生动脑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一些年青的舞蹈演员常被人讥为“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所指的恐怕就是想象能力未能得到充分发挥。一个缺乏想象力的舞蹈演员,她通过辛勤的劳动能够很精细的去复制现成的各种各样的舞蹈动作,但她却不能表现出各种风格的民间舞蹈,更不能在民间舞蹈艺术上有所创新和发现。
如果舞蹈教学中只是单纯训练学生的技术能力,而缺乏想象力的启发教育,必然会产生从技术到技术,从形式到形式的呆板、贫乏的教学效果。尤其是民族民间舞,如果不能从心里了解感受各个民族,就不能正确把握好各民族的风格特点。当学生真正参加实践的时候才发现,跳民族民间舞需要的不仅是一种表演的动作技能,而是表演一种技能的思维方式。要注重发掘学生的智能潜力,通过教学改革更新思想,给学生更多思维想象和创造空间,使民族舞蹈教学迈上一个新的台阶,跳好蒙古舞应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让学生们了解蒙族的生活习性;了解蒙族的舞蹈语汇;通过一定的学习从而提升到美学的角度去理解和欣赏蒙族舞蹈,使学生全面掌握蒙古族舞蹈以下是在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几个教学步骤:1、让学生了解蒙古族生活习性和居住环境蒙古族主要聚居开我国北方,世代从事游牧和狩猎劳动,蒙古族是典型的“马背民族”,漫漫草地和茫茫大漠塑造了蒙古族男性勇敢、永不言败倔强、豪放、伟岸、剽悍的性格特征,穹庐的天宇之下到处是马背游子的足迹。典型的游牧文化和狂放的生活习俗,写就了男性不羁的个性。在他们的生活中,马是唯一可以信赖与可以依托的精神支柱。
笔者认为:蒙古族舞蹈创作存在一个如何更深入地表现蒙古族新生活的问题。群众需要既具时代特色,又具鲜明蒙古族民族风格的作品,这就需要创作者深入基层生活,深入了解蒙古民族的历史、文化,从传统中吸取精华。随着时代的发展,舞蹈艺术从新时代的发展走向舞蹈本体的主体化、诗化、内在心灵化、内涵意蕴的深刻化和形式的多元化。而这必然要求教学者在舞蹈教学时要极大地发挥个人的独创性,要求每个学习者拥有不同的艺术风采和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同时要克服不少年轻的舞蹈者在编创或演绎舞蹈作品时注重外化的动作,甚至在根本没有生活的体验下单凭大家熟悉的几个基本动作就进行表演,这样的舞蹈往往就只能是夸张地强调动作技巧,实际上不伦不类,既不是专业的,更不是民族的。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本文所涉及的蒙古族舞蹈教学内容对我们今后蒙古族舞蹈的创作和演绎应该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法》、潘志涛主编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年11月1日出版版次:第1版
2、《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罗雄岩著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1月出版版次: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