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秀峰��
[摘要]围绕如何将随机进入教学策略应用于高中信息技术“实践优先,小组参与” 模式的问题,在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小组随机进入子主题,自主学习生成阶段成果,再次进入全面深化理解”的工作思路,认为通过随机进入和再次进入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深度,构建了由“随机进入,组内生成效果评价,再次进入”组成的学习体系,得出了该教学策略对提升学生认知水平和深度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可推广性。
[关键词]随机进入小组参与主题
[中图分类号]G633.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50074
高中信息技术“实践优先,小组参与” 模式的具体环节是“创设资源环境—抛出课堂任务—解析操作思想—小组参与实践—教师合理主导—准确实时评价”。该模式以小组为单位参与实践,组内个人自主学习操作教程,实现分层学习,组内进行师徒式学习,最终完成学习任务,达到课程评价标准。随机进入教学策略是指学习者可以随意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同样教学内容的学习,从而获得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的多方面的认识与理解。
基于此教学模式,在高中信息技术“实践优先,小组参与” 模式的基础上,探讨随机进入教学在其中的组织形式和实施步骤。
一、 确定主题,小组间随机进入子主题
确定本节课主题,运用适当的情境教学,例如任务驱动法、提问法等引出主题,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分解主题,分为两个或多个自主题。例如在《网络中数据的传输过程》这一章节里,如何描述数据传输,让学生能够深刻理解数据传输的过程,可将这个主题从视频解释、模拟实验的角度来理解,分为两个子主题。学生选择子课题,然后分成两个小组进行讨论交流。各子课题的难易程度最好相当。高中信息技术选修教材理论性内容较多,教师可将内容从不同角度和侧面细分为几个子主题,主题间保持平衡,学生随机分成若干组,各组推选组长,组内讨论活动计划、具体分工。
二、 独立探索,小组内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地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在学习探究过程中,学生可通过文献资料、模拟实验、录像演示等途径自主学习相关子课题。例如在《网络中数据的传输过程》这一章节里,模拟实验的主题小组可以通过软件模拟网络中数据如何在OSI或TCP/IP层中的传输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可能会碰到许多问题。小组随即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直观地得出相应结论,加深对此类现象和问题的印象。小组内各个成员互相交流沟通,从不同侧面加深对子课题的认识与理解。
三、 小组协作,生成小组内评价成果
小组协作主要是出于克服传统教学存在的弊端,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需要。它将社会心理学的合作原理纳入教学之中,强调人际交往对于认知发展的促进功能。小组内各成员的目标是一致又是分散的,一致性表现在必须面对本小组的主题,弄懂和学会、理解此主题内容;分散性表现在遇到随机出现的问题时,无论是理解上的问题,还是实际操作上的问题,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需要通过小组团结协作来解决。生成小组内的评价成果时,要注意评价的形式和表现形式,可以设想由教师在课前制作网站式评价标准,标注特别需要理解的批注和操作说明。学生在操作或观看演示结束后填写提交相应的描述或步骤,加深理解本节课的主题思想。
四、 再次进入,全面理解主题
随机进入教学策略强调进入的多角度、多侧面。视野不同,学生的理解也不尽相同,最终都会形成对本节课主题的自我认识。但此策略对学生自学、领悟能力要求较高,所以,为适应普通高中学生的认知现状,可以在完成上述步骤之后,再次进入学习。例如在《网络中数据的传输过程》这一章节里,观看视频演示和参与模拟实验的学生可以在本小组完成任务后,互换角色。观看视频演示的学生动手模拟实验,加强印象,熟悉操作流程、规范;模拟实验的学生则通过观看视频演示,回味刚才的操作内容,纠正规范动作,进一步提升自身素养。
由于随机进入学习的内容通常比较复杂,所研究的问题往往涉及许多方面,因此在这类学习中,教师还应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和实践能力。具体可以参考如下。1.“元认知级”交流。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可以这样: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问题的前提是,应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建构,而非纯知识性提问。 2.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可通过提出一些问题来实现,如“请在两者间作出比较,说明各自的优缺点”“还有没有其他的含义” “请总结和评价你的观点”等。
(责任编辑袁妮)
[基金项目]
江苏省泰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立项)课题《高中信息技术“实践优先,小组参与”上机课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批准文号:TZJKS-YBLX2013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