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秀梅
【摘要】文章从三个方面入手对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外阅读策略进行探讨,包括:教师和家长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读书环境;帮助学生培养课外阅读的兴趣和习惯;具体指导和组织学生的课外阅读,并帮助他们落实阅读收获。
【关键词】高年级语文 课外阅读 语文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088-01
我国的“新课标”指出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具体说,课外阅读在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实施素质教育,传承民族文化,形成语文课程开放性学习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以下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体会,对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外阅读策略进行阐释。
一、教师和家长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读书环境
在学校里教师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学生上图书馆、阅览室读书或在语趣课上师生共读,营造阅读气氛。在家里每位学生家长要注意监督不让自己的孩子上电子游戏室、录像厅和上不良网站以及在各色售书摊和租书摊买书、租书,排除社会的“精神污染”。要让一些新的美好的东西美化孩子的心灵。如可在家里为孩子创造一个安静、固定的读书环境,如读书屋、读书角,在初始阶段,最好父母陪读,以了解孩子的阅读情况。
二、帮助学生培养课外阅读的兴趣和习惯
1.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
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说:读书,当选择最能感到兴味之题目。教师指导学生在选读课外书首先要因人而异,从自己喜欢的书籍入手。
其次,教师可就地取材,如利用学校集体订阅的《中国少年报》、《少年日报》、《小天使报》等阅读内容,每日一主题,做到人人轮流读报,更好地将学生的课外阅读内容与时代融合;通过阅读了解国内外大事,把握时代脉搏。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课外阅读的乐趣。
2.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多次论述养成习惯的重要性。如“必须使种种方法成为学生终身以之的习惯,因为阅读与写作都是习惯方面的事情,仅仅心知其故,而习惯没有养成,还是不济于事的。”“语文方面的许多项目都要经过不断练习,锲而不舍,养成习惯,才能变成他们自己的东西。”可见,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对于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性。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自控能力行为习惯还处于养成阶段,要做到班级的每一名学生都去自觉地阅读课外书并非易事。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毅力,帮助他们克服阅读上的困难,让他们能坚持下去,取得成功;其次要增强学生的自制力,经常鼓励学生要勤奋努力,及时强化这些行动,克服懒惰的心理。
三、具体指导和组织学生的课外阅读,并帮助他们落实阅读收获
1.教师指导全班学生结合课内学习拓展视野
课内阅读中,可以介绍《巴金文集》和《三国演义》等,这样能够增强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扩大阅读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小学高年级学生具有自我意识不断增强,喜欢独立思考问题的一般特点,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课内阅读的问题意识,并指导其通过课外阅读来解决,往往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和培养自学能力。
2.教师平日做好书籍推荐工作
据有关方面调查研究,学生因年龄、年级、性别、性格、心理等方面的差异,其阅读兴趣也随之不同。一般来讲,高年级学生除故事外,还对名人传记、传奇、侦探小说等感兴趣,可以阅读相关文学名著。女生一般喜欢看有故事情节的书,而男孩则对史地、科学、体育等方面感兴趣。据此,教师可以介绍或请有阅读经验的学生自己推荐如《水浒传故事》、《东周列国志》、《中外著名少年英雄谱》、《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上下五千年》、《鲁滨逊漂流记》、《爱的教育》、《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当代儿童作家杨红樱的系列作品如《淘气包马小跳》等类书籍。
3.结合教育任务开展读书活动
每学期每个月学校政教处少先队按计划都有专题活动。如主题班队会、节假日专题,班主任借此机会组织学生围绕主题阅读相关书籍,然后以讲故事、朗诵、小品、相声等各种文艺形式表现课外阅读内容,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使学生能够接受教育。
四、组织学生通过各种方式交流他们的阅读所得
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即希求读有所得,又期望所得的收获明显,得到老师、家长和同学们的认可或赞许,从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一些读书心得交流会,朗诵比赛、讲故事、猜谜语、读书经验交流会等活动,让学生有施展才能的机会。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美是一种敏感的良知的教育手段。”
教师利用课外活动时间或语趣课时间举办读物欣赏课,让学生把课外阅读的书籍中自己最喜欢、最感兴趣的部分通过表情朗读,配乐朗诵,背诵精彩片断等方式表达出来,使学生对阅读内容在进一步理解的基础上进行鉴赏,能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还能强化语文教学的美育功能。平日里,教师还可以采取激励措施,如“为背书加分”的形式,累积学生背诵课外阅读内容情况,定期进行奖励,对小学高年级学生而言是一种有效的办法。
早读课是学生朗读与背诵的最佳时间,教师应充分利用好早读课的二十分钟时间,可将早读课时间分成两大块,前十分钟阅读所学课文,后十分钟阅读课外阅读内容。作品中的喜怒哀乐的感情,抑扬顿挫的节奏,可通过朗读而清楚地显现,借以加深体会,增进理解。学生有意识地背诵经典诗文,积累了丰富的语段、篇章,能够培养学习的积极情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因为文艺作品使人的精神生活变得丰富充实,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准确、新颖、多样,富有诗意的描绘手段,能够美化青少年的心灵。
此外,教师可事先布置好阅读内容及评奖规则,再让学生自由阅读,然后举办有意义的课外读物交流会。如主题为“我最喜爱的一本书”,学生的表现会让老师大吃一惊。他们介绍的古今中外名著如我国古典四大名著、法国作家斯丹達尔的名著《红与黑》、美国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比利时莫里斯·梅特林克的《青鸟》等,寓言故事如《伊索寓言》等,此外还有科学著作、唐诗宋词、新世纪素质教育阅读丛书等课外读物应有尽有,尤其是孩子们精心准备的“说”词,就连老师也受益匪浅。活动结束,同学们自评出“最感人奖”、“最生动奖”、“最受教育奖”等奖项的获奖选手。有这样精心的安排和特别的鼓励,学生今后的读书活动就具备了可持续性。
在小学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潜心的努力指导学生到更广阔的阅读天地中获取信息,丰富知识,陶冶情操,才能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课外阅读目标,真正使课外阅读成为学生有益的精神食粮。
参考文献:
[1]上海市教育学会小语会,上海市二期课改教材编写组.中小学教育探索—新课程优秀论文、案例与课堂实录[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5.
[2]周宏,高长梅,邢莉娅.学校教育科研热点研究全书(下卷)[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
[3]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试行稿)[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