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正贵
摘要:目的:探究加替沙星多中心临床研究的不良反应。方法:采取文献调查法,对14个与加替沙星有关的临床研究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共有病患766例,对所有入选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进一步对其临床不良反应进行分析评估。结果:14个临床研究共有病患766例,其中不良反应共86例(11.22%),共122例次。加替沙星可能导致机体发生不良反应涵盖了神经系统、消化系统、血液循环系统、肝脏、泌尿系统、心血管系统、皮肤反应等。不良反应主要包括恶心、呕吐、静脉炎、谷丙转氨酶上升、头晕。大多数不良反应较为轻缓,在临床对症处理之后可完全消除,无光毒性反应发生。给药途径主要有三种:其一为口服给药;其二为静脉滴注;其三为在静脉滴注之后再口服给药。给药剂量方式为:一种是每天给药2次,每次给药200毫克;另一种是每天给药1次,每次给药400毫克。第一种发生不良反应35例(4.57%),共有58例次;第二种发生不良反应51例(6.66%),共有64例次。结论:加替沙星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22%,采取不同的给药方式,可能会对不良反应发生率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静脉滴注给药引发不良反应要比口服给药严重,因此在临床给药过程中,需要以患者实际状况为依据,进一步制定适合患者的药物剂量及方法,从而使加替沙星不良反应发生率得到最大限度降低。
关键词:加替沙星;临床研究;不良反应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183-02
加替沙星是第四代氟哇诺酮类药物,具备显著的抗菌活性作用,在呼吸系统等感染性疾病中应用较为广泛。早在1999年,美国与墨西哥等国家便上市了加替沙星注射剂与口服剂[1]。而我国首次申请对加替沙星进行临床研究使在1998年,随着研究的深入,便对加替沙星的胶囊、片剂以及注射剂等剂型进行了研究。本组重点对加替沙星多中心临床研究的不良反应进行了探究,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入选的14个与加替沙星有关的临床研究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来源于知网、万方、期刊以及维普等多个文献库[2]。检索关键词为“加替沙星”、“临床研究”以及“不良反应”等。入选时间段为2008~2014年,入选病例共计766例。本组研究入选材料准则为:(1)对对照组进行设立,同时需具备治疗前后实验室检查的相关临床资料。(2)与不良反应相关临床资料进行详细记录,涵盖了:其一,对照组与观察组中所发生的不良反应。其二,由于药品不良反应未能进一步进行治疗的患者,需将其入选为安全性评价领域。其三,将与不良反应发生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分析,分为五个等级,即为:与药物因素有关、与药物因素很可能有关、与药物因素可能有关、与药物因素可能无关、与药物因素无关[3]。进一步对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统计。(3)有病患具体疾病的详细资料的记录。(4)与药物临床试验管理规范原则相符合的临床资料。(5)经确诊属于细菌性感染,具备呼吸道感染及泌尿道生殖道感染等临床治疗。将与上述原则不相符的不良反应个案报道以及相关综述资料逐一排除[4]。
1.2方法
收集有效临床病例,对其相关临床数据进行分析,以设计要求为依据,对其资料与数据做好详细记录,对组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做好分析评估。
1.4统计学分析
文中所有统计数据均使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使用频数和率(%)表示。计数资料使用x2检验,计量资料和组间比使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研究结果分析
14个临床研究共有病患766例,其中不良反应共86例(11.22%),共122例次。
2.2加替沙星所致不良反应结果分析
加替沙星可能导致机体发生不良反应涵盖了7大系统与>30种反应,其中神经系统有7种、消化系统有5种、血液循环系统有4种、肝脏有3种、泌尿系统有2种、心血管系统有2种、皮肤反应有3种等。发生不良反应共122例(15.93%),当中消化系统反应发生率最高,共53例(43.44%)。不良反应主要包括恶心、呕吐、静脉炎、谷丙转氨酶上升、头晕。大多数不良反应较为轻缓,在临床对症处理之后可完全消除,无光毒性反应发生(见表1)。
2.3给药途径与不良反应发生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给药途径主要有三种:其一为口服给药;其二为静脉滴注;其三为在静脉滴注之后再口服给药。以上3中途径发生不良反应比重分别为10.14%、10.46%。25.77%,对应例次发生率为13.43%、15.17%、67.09%。3种途径中,前三位为消化系统反应、神经系统反应、肝功能异常反应,比重分别为60.74%、27.41%、5.90%。
2.4给药剂量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相关性分析
給药剂量方式为:每天给药400毫克,主要有两种给药方法,一种使每天给药2次,每次给药200毫克;另一种是每天给药1次,每次给药400毫克。第一种发生不良反应35例(4.57%),共有58例次;第二种发生不良反应51例(6.66%),共有64例次。
3.讨论
加替沙星是第四代氟哇诺酮类药物,体外拥有应谱的抗革兰氏阴性与阳性微生物的活性[5]。对于加替沙星来说,主要抗菌作用为在对细菌的DNA旋转酶进行有效抑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对细菌DNA的复制、转录以及修复过程进行抑制,整个过程便发挥了显效的抗菌作用。在呼吸系统等感染性疾病中,加替沙星的应用较为广泛[6]。王艳霞[7]等经研究表明,加替沙星可能会导致多系统发生反应,这些系统包括了神经系统、消化系统、血液循环系统以及泌尿系统等,当中发生率最高的是消化系统;这与本组研究结果基本保持一致。还有学者[8]经研究表明,在使用加替沙星过程中,不同的给药方式所发生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有所不同,其中静脉滴注给药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口服给药;这也与本组研究结果保持高度一致性。
本组研究采取文献调查法,对14个与加替沙星有关的临床研究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共有病患766例,对所有入选病例的临床资料及不良反应进行分析评估,结果表明:14个临床研究共有病患766例,其中不良反应共86例(11.22%),共122例次。加替沙星可能导致机体发生不良反应涵盖了神经系统、消化系统、血液循环系统、肝脏、泌尿系统、心血管系统、皮肤反应等。不良反应主要包括恶心、呕吐、静脉炎、谷丙轉氨酶上升、头晕。大多数不良反应较为轻缓,在临床对症处理之后可完全消除,无光毒性反应发生。给药途径主要有三种:其一为口服给药;其二为静脉滴注;其三为在静脉滴注之后再口服给药。给药剂量方式为:一种是每天给药2次,每次给药200毫克;另一种是每天给药1次,每次给药400毫克。第一种发生不良反应35例(4.57%),共有58例次;第二种发生不良反应51例(6.66%),共有64例次。
结合上述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加替沙星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22%,采取不同的给药方式,可能会对不良反应发生率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静脉滴注给药引发不良反应要比口服给药严重,因此在临床给药过程中,需要以患者实际状况为依据,进一步制定适合患者的药物剂量及方法,从而使加替沙星不良反应发生率得到最大限度降低。
参考文献
[1] 孟萍.孟佳佳.王丹丹.加替沙星不良反应的研究[J].工企医刊,2014,02(13):682-683.
[2] 高忠明.加替沙星的临床应用进展[J].中国处方药,2014,07(08):142-143.
[3] 杨燕妮.冯雪梅.楚莉辉.何海明.何雨蓝.加替沙星不良反应/事件报告分析[J].今日药学,2014,04(08):293-295.
[4] 王晋予.李方.张迎.许晨.加替沙星多中心临床研究的不良反应分析[J].当代医学,2014,06(26):125-126.
[5] 王军.徐作国.加替沙星注射液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14,09(20):31-32.
[6] 余文韬.尹茜.吴斌.唐尧.加替沙星对难治、耐多药肺结核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J].中国药业,2011,02(14):17-21.
[7] 王艳霞.加替沙星过敏反应3例[J].卫生职业教育,2011,04(09):141-143.
[8] 张海波.王长青.严瑾.孟玲.加替沙星和左旋氧氟沙星治疗细菌性感染文献的药物经济学评价[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9(11):1271-1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