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江波
【摘 要】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如同一出戏的“序幕”。好的导入能引起学生的注意,犹如一把开启学生兴趣大门的金钥匙,因此,应追求导入艺术化,为课堂教学整体艺术化创造一个良好开端。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方法
新课的导入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一堂精彩的语文课,无不是扣人心弦的开头,环环相扣的过程,余味无穷的结尾三者完美结合的统一体。要想上好一堂语文课,必须要有新颖别致的导语。良好的导入像戏剧的序幕,令学生心驰神往;像巨大的磁石,使学生倍受吸引;像投石激浪,让学生启开思维的大门,点燃智慧的火炬。“万事开头难”,虽然是小小的开头,却熔铸了教师的智慧,凝聚了教师的心血,体现了教师的素养。那么,用怎样的方法导入为好呢?
一、温故导入法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接受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建构意义,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意义。我们在教授新知识的同时,应巧妙地联系学过的知识,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情境。
二、故事直观式导入
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往往对与文本相关的故事特别感兴趣。故事本身具有趣味性,容易激起学生学习探究的好奇心理,采取讲故事式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在听故事的活跃气氛中体味故事蕴含的道理,在寓教于乐中掌握知识。故事的讲述容易激起学生的直观形象思维的活跃。学生的直观思维、形象思维能力很强,形象教学可以使学生身临其境般地感受事物,给学生带来美感,并且从直观感觉中品味真挚的情感以及对事物的看法。教学中,运用讲故事的形式,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另一方面也可将故事的内容与所学的文本材料联系起来,为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作拓展延伸。
三、美感导入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美育就没有任何教育……要努力培养孩子们热爱追求美好事物的思想感情。把美变为每个孩子心灵的财富。让孩子学会感受、理解、珍惜美,并且创造美,为美好的未来而奋斗。”在新课导入时,可进行美育渗透,使学生得到美的体验,充满美的情绪。如设计《草原》一课的导入时,教师可先朗诵一首与课题有关的诗:“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田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情景一下子把学生带入了浩瀚无边的大草原,唤起了学生急切想知道老舍笔下的大草原是怎样一番风情的学习欲望。接着教师播放《草原风情》录像,再次将学生带进美丽、辽阔的大草原,让他们在观赏中尽情享受草原的美丽乐趣,领略蒙古人民的人情风俗,从而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当然,设计美感性导入,除用这种借题发挥之外,更重要的是精心修饰教学语言,或借助投影、音乐等教学手段使其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能满足学生的审美需要。
四、情景导入法
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运用语言、电教等手段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文学作品,包含着丰富的感情因素,对于学生来说,要将作品中的情感迁移过来,化为自己的情感体验,往往需要一种氛围,需要一种感情环境。因此,设计“导入”要通过“境”来表现“情”,通过“情”来深化“境”,使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受到感染,自然而然地进入作品的意境。但是,导入时,必须恰当地把握好情的“向”和“度”。所谓“向”即喜、怒、哀、乐的发挥趋势;所谓“度”,即恰到好处,不温不火、不矫揉造作、不虚夸浮饰、不生硬牵强,更不能悲喜不分。
五、歌曲导入法
在进入新课之前,可以放一段音乐创设一种情境,激发、感染学生的情绪,增强讲课的感染力,提高听课效果,使学生快速地进入教学的氛围之中。讲《背影》时,可以这样设计导入:“有这样几句歌词:‘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想儿是一封家书,千里写叮嘱,盼儿归,一袋闷烟,满天数星斗。这饱含深情的话语充满了对父亲的爱戴之情,同时也是父亲最真的写照,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文质兼美的纪实散文,其中也刻画了一位疼爱儿子的父亲,这篇散文就是朱自清的《背影》。”教《愚公移山》时,让学生欣赏歌曲《愚公移山》,让学生产生一种对愚公的敬佩之情,从而激发学习兴趣,由此导入新课。在讲《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我放录音――成方圆唱的歌曲《童年》:“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操场边的秋千上还有蝴蝶停在上面……等待着放学,等待回家的童年。”用美妙的音乐、优美的歌声把学生带入了一片清纯而幻美的世界。
总之,语文课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没有固定的一成不变的形式。一个成功的导入设计如同一把开启学生语文学习大门的钥匙,一个成功的导入设计能营造一种浓郁的学习氛围,迅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饶有兴趣地投入到课堂的学习当中。
参考文献:
[1]陈成龙.让探究性学习与初中生相伴而行.《语文建设》,2006年12期.
[2]陆志平.《语文课程新探》.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