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航
【摘 要】随着中日经贸、文化交流的日益密切,我国日语学习人数也在不断增加。高职院校作为向社会和企业输送实用型日语人才的教育机构,近年来,在开设了专业日语课程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二外日语和公共日语等非专业日语课程。本文以高职院校公共日语课堂教学为切入点,从课堂教学对象、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分析,根据非专业日语课堂教学的特点,结合自身的课堂教学实践,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公共日语课堂教学模式;小班化
日语课程有专业和非专业之分,非专业的日语学习者,主要是二外日语和公共日语,在人数上占了很大的比例,但是往往经过两三个学期的学习后,很大一部分学生还是张口不能说,提笔不能写,学习效果往往不能尽如人意。客观上,一般高职院校的学制虽为三年,但是非专业日语课程所占的课时却非常有限,面对就业等压力,学生忙于兼职积累经验,无法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学习一门外语。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学生们受到了“重阅读,轻听说”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束缚。本文将从分析公共日语课堂教学的问题入手,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探讨公共日语课堂教学模式,为公共外语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参考。
一、公共日语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对象多样化,教学目标不明确
公共日语的教学对象主要是非日语专业学生,教学对象复杂是所有公共课都存在的问题,也就导致了不同专业的学习者学习动机的多样化,动机类型大致可分为:娱乐型、信息考试型、自身提高型、学习工作型、文化型、竞争型、可行型及美食型等八种。同一门课要兼顾如此多样的学习动机,对授课教师制定教学计划是个很大的挑战,也就很难明确教学目标了。
2.教材选用不适合
国内高职院校的日语课程在设立初期主要借鉴本科院校日语课程的经验,无论是课程名称、课程性质、教学目标等方面都在很大程度上参照了本科院校的模式,而有些学校和教师在公共日语课程的教材选用上直接挑选了本科院校日语专业的教材来进行授课,导致了上课初期就因为教材专业性太强,难度太大而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兴趣。
3.传统填鸭式教学,忽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我们现有的高等教育制度存在以记忆书本知识的数量与质量为标准评量和选拔人才的倾向,因而教学模式也基本上是以传统的“传递—接受”为主。这种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材为中心,作为知识传授者的教师至始至终完全控制着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上课记笔记”、“下课对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就忘记”已成为许多外语学习者的固定模式。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虽然能够使学习者较为迅速有效地在单位时间内掌握较多的信息,但却使语言学习者客观上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一步进行探究的愿望,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潜能。尤其公共日语作为一门选修课,大多数学生是出于对日语或者日本文化感兴趣的前提下进行选择的,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亟待改变。
4.教学不注重策略
基本上公共日语的教学是从零开始的,教师面对的是“一无所知”的群体。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好学生的日语学习习惯就显得很重要。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容易操之过急,忽视教学的策略。比如,面对学生口语发音出错,教师往往是高度警惕地听着学生所用的每一个词句,一旦发现学生在语音、语调、语法上有什么差错,就马上打断纠正。但这种见错就纠,甚至打断学生的讲话来纠正,不仅打断了学生的思路,影响学生完整地表达,长此以往,会让学生过于担心自己的发音是否正确,自己的句子有无语法错误,过多地注意语言形式的正确性;还有的学生总觉得自己的日语基础差,语音语调不标准,怕开口,缺乏自信心,渐渐地就会失去口语表达的愿望。
二、解决的方法建议
针对以上的问题,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
虽然公共日语的学习者来自各个不同的专业,有着不同的学习动机,但是制定一个合理可行的教学计划和目标相当重要。既然学生选择日语作为一门选修课,肯定对这门语言还是有兴趣和期待的。笔者认为,应该从学生的兴趣入手,结合所选学生的专业制定教学计划较为合适。如,针对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可在课堂中加入商务日语的授课内容,对导游专业的学生增加旅游日语的内容,这样不但扩大了知识面的涉及范围,也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2.灵活选择、处理教材内容
公共日语作为一门公选课,在教材的选择上一定要避免使用专业日语的教材。日语专业的教材是根据学习者的学习课时和课程设置特点来进行编写的,非日语专业学生,尤其是高职的学生,对日语学习的兴趣都很浓厚,但基础比较薄弱。专业教材有些内容过难,学生很难跟上。因此,作为教师应对教材进行慎重选择,对征订的教材,也要灵活的处理,在备课的时候把较为复杂的单词和语法进行整理归类,精心设计教学计划。除了日语基础知识的传授,还要加强对学生日语听、说方面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注重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创新
我国高校班级人数规模并不大,一般在30人左右,但公选课多采用大班教学形式。班级规模过大必然导致教师与每个学生之间的教育关照度降低。单一、封闭的教学方法留给学生的课堂讨论、自学活动、交流练习的机会较少,不利于对学生系统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的训练,同时也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现有的教育、教学模式下,学生培养存在着严重的理论与实践相互脱节的现象,由于不提倡学生“动口”实践,其客观结果表现为学生难以真正理解所学知识,从而难以解决毕业后面临的现实案件。这就要求语言教学过程要实现从“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中心”进行转变;从单纯传授语言知识与技能向既传授语言知识与技能,更重视培养语言运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的转变。笔者建议对公共外语的教学也可尝试进行小班化教学。小班化教学将增加师生间交流和互动的频率和密度,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无论是日常生活场景会话、商务办公会话、旅游服务会话等情景模拟项目,在小班化教学中都能更好的得到实施。
4.结合日本文化,提高学生学习趣味性和积极性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每一种语言都承载着使用这一语言的民族文化底蕴。而学习语言不但要学习语言规则,而且要学习语言文化。文化背景的讲授是外语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教师可以合理利用多媒体手段,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根据授课内容,在备课时准备相关的照片、视频等学习资源,也可以在课堂上利用网络介绍一些背景知识,既能显现直观性,也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如,介绍日本的饮食文化时,在学习单词、语法之外,还可以和中国的饮食文化进行分析比较,方便学生掌握知识点,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能感受日本的文化。
参考文献:
[1]秦石美.关于非专业日语课堂教学模式的探讨[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1(05).
[2]姜洋.试论高校日语教学模式的创新[J].科教导刊,2014(2).
[3]彭晶,王婉莹.专业学生和非专业学生日语学习动机及学习效果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S1)
[4]高远.论高职日语课堂教学技巧[J].科教文汇,20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