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朝阳
摘 要:二次函数是初中数学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结合教学实践,就初中数学中二次函数的教学方法和思路从画图、看图、求解析式、关键点特征、应用等几个方面的逐步推进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二次函数;画图;看图;关键点;应用
二次函数是初中九年级的教学内容,是初中函数中最难掌握的一章,在初中数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作为初高中衔接的内容,在中考中也占有较大的份量,学好二次函数,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有重要意义,下面对如何循序渐进、条理清楚的学好二次函数做探讨.
1 学会画图
1.1 画y=ax2(a≠0)的图像
用列表、描点、连线法画出二次函数的图像,让学生体会到二次函数的图像是抛物线,a决定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和开口大小.
1.2 画y=a(x-h)2+k(a≠0)的图像
让学生体会到抛物线的顶点为(h,k),而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和开口大小仍是由a决定.而y=ax2可看作y=a(x-0)2+0,顶点坐标为(0,0).
1.3 画y=ax2+bx+c(a≠0)的图像
先配方成y=ax+2+,从而h=-,k=,函数解析式简写为:y=a(x-h)2+k,顶点坐标为(h,k),即(-,).
综上所述,系数a决定了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和开口大小,系数b、c与a决定抛物线的位置;对于抛物线的上下左右移动,由于平移前后两图形是全等形,所以平移前后a不变,只是顶点(h,k)位置发生变化,而对于平移的规律,要紧紧抓住抛物线的顶点位置的变化来定顶点坐标.如:把二次函数y=2x2-4x-1=2(x-1)2-3的图像向左平移2个单位、向上平移1个单位,只要关注抛物线原顶点(1,-3),平移后顶点(-1,-2),而平移前后a不变,则平移后解析式为(尽可能用顶点式):y=2(x+1)2-2.
2 学会看图
2.1 看函数图像与系数a的关系
a>0开口向上,a<0开口向下,|a|越大,开口越小;|a|越小,开口越大.
2.2 看函数图像与系数b的关系
由对称轴方程x=-可知,若抛物线的对称轴在y轴左侧,则对称轴x=-<0,则>0,a、b同号;抛物线对称轴若在y轴右侧,则对称轴x=->0,则<0,a、b异号.
2.3 看函数图像与系数c的关系
抛物线与y轴的交点的纵坐标即为c.
2.4 看函数图像与h、k的关系
抛物线的顶点位置为(h,k),h=-,k=.
2.5 看增减性
图像从左向右看,若在某个区域(对称轴的同一侧)是连续的上坡,则是y随x的增大而增大,反之若在某个区域(对称轴的同一侧)是连续的下坡,则是y随x增大而减小.
2.6 看某些自变量取特殊值时的函数值
如当x=1时,可看出a+b+c的值;当x=-1时,可看出a-b+c的值;由图像也可直接看出函数图象的最高点(最大值)或最低点(最小值).
2.7 看二次函数所对应的方程的解与不等式的解集
抛物线与x轴的两个交点的横坐标即为对应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交点的个数也是函数对应的一元二次方程解的个数;而不等式的解集可由函数图像直接看出:图像在x轴上方对应的x的解集即为不等式ax2+bx+c>0的解集,在x轴下方对应的的解集即为不等式ax2+bx+c<0的解集.
例1 (图1)若二次函数y=ax2+bx+c(a≠0)再加一些条件,则可以看出图像与a、b、c取值的更多的结论.如二次函数y=ax2+bx+c过(-1,2)与(1,0)且与y轴交于负半轴,则我们可以看出如下的结论:
1. a>0;
2. 对称轴在y轴右侧,a、b异号,b<0;
3. c<0;
4. 顶点在第四象限h>0,k<0;对称轴x=-<1,可得2a+b>0;
5. 在对称轴的左侧,y随x增大而减小,在对称轴的右侧,则是y随x增大而增大;
6. 图像过(-1,2)、(1,0),∴a-b+c=2a+b+c=0,
解得b=-1a+c=1;又∵c<0,∴a>1.
3 学会求二次函数解析式
3.1 一般式:y=ax2+bx+c(a≠0)
已知三个点(一般是普通点),用一般式求解.
3.2 交点式:y=a(x-x1)(x-x2)(a≠0,△≥0 )
已知三个点(与x轴的两个交点和另一个点),可选用交点式求解.
3.3 顶点式y=a(x-h)2+k(a≠0)
已知两个点(一个顶点和另一个任意点),可选用顶点式求解.
当然,交点式的条件也适用于一般式,只是计算方面的简易问题。有时也不一定是上述的这三种情况,但多是这三种情况的延伸,如已知对称轴和两个已知点,就相当于告知对称轴方程x=h=-;已知最值,就相当于告知方程y=k=-,再结合其它的条件求解,而已知顶点的坐标相当于已知两个普通点的坐标.
4 学会求特殊点构成的图形面积、特殊点构成的图形特征、对称轴
关键点A、B、C、D(抛物线与x轴两交点为A、B,抛物线与y轴的交点为C,抛物线顶点为D)所构成的△ABC、△ABD的面积求解;当△ABC、△ABD为Rt△时a、b、c的特征;对称轴的另外求解方法.
例2 (图2): 以a>0,△>0即抛物线开口朝上、四个点都存在为例进行研究.已知抛物线与x轴两交点为A(x1,0),B(x2,0),与y轴交于C(0,c),顶点D(-,).
4.1 △ABC、△ABD的面积与a、b、c的关系
|AB|=|x1-x2|=-
==.
S△ABC=|AB|·|OC|=··c=·.
S△ABD=|AB|·|DE|=··
==.
4.2 若△ABD是直角三角形
抛物线是轴对称性图形,A、B是对称点,易知△ABD是等腰三角形,E为线段AB的中点;则Rt△ABD中,AB=2DE ,即=2·=,
解得,Δ=4.
4.3 若△ABC是直角三角形
则A、B两点必定在y轴的异侧,∴x1、x2必定异号.∵OC⊥AB于O点,∴Rt△ABC中,OC2=OA·OB,即c2=x1·x2, ∴c2=-,解得ac=-1.
4.4 对称轴
x=-=-==
==-;当交点坐标不是A(x1,0)、B(x2,0),而是E(x1,h)、F(x2,h),h≠0、 时,上面求对称轴的公式x=一样可用,因为一元二次方程ax2+bx+(c-h)=0在求对称轴时用x=-只与a、b有关,而与常数c-h无关.
5 学会二次函数的实际应用
5.1 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面积最值问题、利润最大问题
面积最值问题与利润最大问题都是先由题目条件,构造出二次函数关系,然后配方求顶点坐标,从而得出面积、利润的最大(小)值;但是当顶点横坐标不在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内时,则顶点不可用,最大(小)值就不是顶点纵坐标,而应在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内来寻找相应的最大(小)值.
例3 (图3):用一段长为30 m的铁丝网围成一个一边靠围墙的矩形场地,墙长为10 m,这个矩形的长、宽分别是多少米时,矩形场地的面积最大?最大面积是多少?
设BC=x(0
当x=15时,S最大为,但x=15时已超过墙长10 m.
∴x=15不在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内,不可用,这时在自变量取值范围0
5.2 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中的石拱桥问题
这类问题的重点是建立合适的平面直角坐标系,并且把相关数据转化到图形坐标中,然后利用二次函数知识解决问题.
例4 图4是一个抛物线形拱桥,当水面在l时,拱顶离水面2 m,水面宽4 m.若货船在水面上的部分的横截面是矩形,已知货船的宽为2.9 m,且船高出水面1 m,问货船能否顺利通过这座桥?[答案:不能]
可以如图5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把相关数据转化到图形坐标中,如图所示,则相当于求解抛物线形拱桥所对应的抛物线:y=-x2+2,当x==1.45时,y的值是否大于1的问题,若大于1,则可以顺利通过这座桥,若小于1,则不能通过.
6 利用二次函数的性质解决其他实际问题
二次函数还可以解决诸如刹车距离与时间问题、投篮等体育运动问题等,这类问题一般难度不大,而应用于与其它图形(直线、三角形、四边形、圆等)的结合则题型较多,一般作为二次函数压轴题考查,如下面两种类型:
6.1 图形运动问题
要注意用运动与变化的眼光去观察和研究图形,把握图形运动与变化的全过程,抓住其中的等量关系和变量关系,并特别关注一些不变的量、不变的关系或特殊关系,善于化动为静,由特殊情形(特殊点,特殊值,特殊位置,特殊图形等)逐步过渡到一般情形,综合运用各种相关知识及数形结合、分类讨论、转化等数学思想加以解决.当一个问题是确定有关图形的变量之间的关系时,通常建立函数模型或不等式模型求解;当确定图形之间的特殊位置关系或者一些特殊的值时,通常建立方程模型去求解.
6.2 存在性问题
当二次函数与三角形、四边形和圆综合考查时,需要用到数形结合思想解决这类问题,把“数”与“形”结合起来,互相渗透;而存在探索型问题是指在给定条件下,判断某种数学现象是否存在、某个结论是否出现的问题.解决这类问题的一般思路是先假设结论的某一方面存在,然后在这个假设下进行演绎推理,若推出矛盾,即可否定假设;若推出合理结论,则可肯定假设.
在二次函数的教学中要充分体现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本章知识对学生基本数学思想和素养的形成起重要推动作用.所以我们应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入手,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通过对比、分析、归纳的方法进行二次函数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加深对二次函数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又能使学生学到学习和探究问题的方法,为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